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回忆说要不是胡林翼每月40万元的粮饷供应,湘军不会有后来的局面。这应该是肺腑之言。可以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功,胡林翼至少可以占一半,可惜死得太早,未能参与后来的分功。   
第22节:“二奶路线”和“夫人外交”     
  (三)“二奶路线”和“夫人外交”   
  为了巩固湖北作为湘军的根据地,老胡费劲心思,甚至不惜走“二奶路线”。枕头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风。老胡当湖北巡抚时,手握重兵,权倾一时。心胸狭隘又多疑的小朝廷睡不着觉,怕他造反,就“掺沙子”,派一个叫官文的大臣去监视他。来者不善,有头脑的人都替老胡担忧。   
  没想到,官文去了没几天,就成了老胡的哥们。老胡说啥就是啥,巨配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老胡通过“二奶路线”实现了“统一战线”。经过是这样的,官文有个可爱的小情人,快过生日啦。按照当时的规矩,小情人属于贱人,要是开party,大家够戗会来。于是,官文情急之下,就对同事们撒谎说是自己老婆过生日。结果,大家屁颠屁颠地来了。这种馅当然会漏了,大家纷纷要离席,个别脾气大的还骂骂咧咧的。可想而知,官文是多么地无地自容了。   
  这时,老胡来了。一进门就大声嚷嚷:“表示祝贺啊,生日快乐啊。”大家都以为他还不知道真相,就想通过他的秘书提醒他。他秘书却说:“俺家领导早就知道了。”大家一看全省最高行政长官都不在乎,自然也得纷纷表示一致。于是,晚会开得圆满成功。可想而知,官文是多么地感激老胡啊!混官场的,就好个面子,老胡这么照顾自己的面子,官文还好意思监督他吗?   
  此后,老胡又跟进投资,展开“夫人外交”。让自己老婆时不时地找官文的小情人玩,搓几圈麻将,逛逛商场什么的。渐渐地还请到家里做客。官文的小情人念过几天书,搁旧社会算有文化的女人,老胡的妈是名门出身,也比较“知性”,两人很谈得来,就干脆认当义女。   
  这下,老胡夫妇就成了小情人的兄嫂了,关系是相当地近乎了。中国人做事,就讲个关系。关系好,原则算个俅;关系不好,俅也是原则。   
  既然成一家人了,老胡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妹妹”向官文展开“枕头风”攻势了。小情人就天天勾着官文的脖子发嗲,说:“胡大哥啥都懂,你就别瞎操心了。”官文就好好好地应承着,早把小朝廷眼巴巴的期望抛床底下了。从此,湖北的一切事,大大小小全归老胡“一言堂”了。   
  老胡有个大美德,也是大聪明,就是有好处大家分,不吃独食。平时有了好处,总少不了官文的,请功时则把官文的名字写在第一位。还有啥说的,躺在家里好处都会往下掉,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官文当了甩手掌柜,老胡就放开手脚大干起来,积极整顿吏治,增加厘金税收,革除田赋积弊,剿灭盗贼,募勇练兵,湖北大治。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深深地为行为能力超强的老胡感叹一句:“这家伙,太会办事了。”   
  一本正经的《清史稿》,当然是不好记胡林翼“拜寿释兵权”这种“轶事”的,但也算记录得比较客观:“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推诚相结纳,于是吏治、财政、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足食足兵,东南大局,隐然以湖北为之枢。”因此曾国藩赞扬他“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第23节:胡林翼的绝学精要     
  (四)胡林翼的绝学精要   
  胡林翼也是个地道的经世致用之人,但是他比李鸿章高明,李鸿章过于狡猾,因此经世致用也就成了“痞子腔”,而胡林翼怀的是“血性之心”,他是个高智商大手腕的实在人。一些人,是从一亩二分地里找银子的;另一些人,是从大脑里找财富的。胡林翼,无疑是后者。   
  《胡文忠公遗集》   
  这个人很牛。他的牛,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而是全方位的牛,系统化的牛。如今的部分领导和所谓的管理者,一讲话必定要将以下四点:一是属下或员工素质低,难以管理;二是自己责任重,压力太大,三是薪水低,积极性不高;四是事务杂,难以集中精力思考“战略”问题。至于自身的素质高不高,能不能当个合格的领导,那就不说了。也难怪,谁会怀疑自己的智商低呢?对于“将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管理者”或“经理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的胡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曾胡治兵语录》第一章《将材》里面,他说:“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这很在理,为什么呢?你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不能“才堪治民”,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属下都这么听话,都这么一致,那还要你干吗?换个傻子来也可以嘛。“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常理上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有时候却偏偏要趋害避利,为什么?因为你要领导别人,你要别人为你卖命,那你就必须有所付出,如果遇到点好处就去争,遇到责任就闪人,久而久之公信力全无,人心涣散,那还怎么领导?“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这说得就很实在,作为一个管理者,面临的事情本来就比较杂,承受的压力本来就比常人要大,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能“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胡林翼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对于历史上那些个“高、大、全”的形象,他是不信的。在《曾胡治兵语录》第二章《用人》里面,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所不能的“人才”现象的怀疑。他说:“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他认为“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明确提出了一个人要成才,必须给他机会锻炼,只有不断经受磨炼,才能最终成材。曾胡带兵打仗,屡败屡战,越战越勇,最终打败洪氏集团,取得巨大成功,应该是这个指导思想的最好注释。   
  有意思的是《曾胡治兵语录》还对当时的“人才”现状进行了解释:“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两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大清国的人才们官气太重,因此我们的曾先生、胡先生只好启用“乡气”中的淳朴之人,果然“土人”们威力无穷,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打败洪氏集团后,这些“土人”变成了“官人”,也变得“官气”十足,暮气沉沉,在与列强的战争中一触即溃,可能是胡所始料不及的。“官气”与“乡气”并非天生,未做官时“乡气”重,那是因为一无所有,因此敢打敢拼;做官之后,身家性命、荣华富贵是第一考虑,自然“乡气”全无,“官气”十足了。所以说这个“气”那个“气”,这个“风”那个“风”,纯是制度使然,跟心性没多大关系。蔡锷先生说:“窃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居上位者,有转移风气之责,因势而利导,对病而下药,风气虽败劣,自有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国社会风气败坏极矣,因而感染至于军队。以故人才消乏,不能举练兵之实绩。颓波浩浩,不知所届。惟在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挚维系,激荡挑拨,障狂澜使西倒,俾善者日趋于善,不善者亦潜移默化,则人皆可用矣。”可能也只能算是个良好的愿望罢了。回望历史,“正气”之领导倒是出了一拨又一拨,可是这风气却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说靠“居上位”者自身正来正风气,想想可以,却当不得真。对于要把这些个弄得跟真的似的政客们的表演,除非我们能够自由地把他们拉下来,否则应该赶紧闪人,该干嘛干嘛,以免上当受骗。   
  “诚实”是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事情。一件事情要如此强调,那一定是还有问题,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天天讲他是个人呢?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惜讲这么多,“诚实”还是个稀有物种,以致于媒体碰到后还要大肆宣传一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蔡锷先生说得好,“人性本善,何乐于伪?惟以非伪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趋于伪之一途。”对此我们的胡先生痛心地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看来我们的胡先生还是个意识形态方面的高手,看出了《水浒》有“逞暴民”,《红楼梦》有“养奸人”的巨大“负面”影响。不知道当年湖北有没有将此两本书列为禁书,如此大清国的文字冤案又要加一个了。不过胡先生本身就是个厚道人,因此他对“诚实”的追求让人无话可说。他认为“挟智术以用世,殊不知世间并无愚人”,意思就是说不要耍小聪明,别人又不是傻子,还是老老实实地以诚待人吧。“欺一事不能欺诸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活脱脱是“你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你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定的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的中文版本,可见中外聪明之人心性都是相通的。“众无大小,推诚相与。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这是胡先生的人力资源哲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胡先生强调,将领们得有血性,要有“亮剑”的精神和勇气。要敢于打硬仗,打大仗,打没有把握又一定要打赢的仗。他的深谋远虑的特点也非常人能及。《世载堂杂忆》有如下记载:一次,他去安庆和曾国藩会面,返回武昌,路过长江,正好见湘军水师浩浩荡荡逆流上行,鼓着风帆,乘风破浪。胡林翼很高兴,他感觉耀武扬威,非常气壮。这时突然开来一艘英国的火轮船,也是逆流。火轮船迅速超越了湘军水师,激起的波浪,把湘军水师的一条船给掀翻了,还有人落水,旁边船上的士兵纷纷跳下来救人。胡林翼当时一个跟头摔下来,周围人把他弄醒,问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