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年游记精华-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巍] 您好,延安!         
  已经有五十四年不曾回过延安了。 
  啊,延安!当年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年轻呀,也许刚刚十八岁吧,我是一条多么幼弱的溪水呀!可是终于汇到你这条大川里来了,我成了这大川里的一朵小小的欢笑的浪花。延安啊,那时你真不愧是时代的熔炉,经过你的锻冶,我又随着大川流向远方,没有人知道有多远的远方。大川总是对我说:光明就在前面,冲啊,前进啊,不要停止,不要后退,要冲出一条生路来,杀出一条生路来。我听了大川的话,我也呐喊着,勇气百倍地前进着。因为小溪流汇进大川,已经同大川溶为一体了,它也有了力量,有了更强大的生命了。大川奔腾着,一往无前地奔腾着,沿途的小溪流纷纷投进她的怀抱,大川也越发壮阔豪迈,涛声震撼着原野和群山。一座又一座的怪石恶岭穿过去了,那些看来无法逾越的绝路也冲过去了。已经记不清经过多少有名与无名的山水了,终于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芳草如茵的绿洲。但是,这不是大川的终点,她的终点是更加美丽的阳光明媚的大海。大川问小溪流:你还记得自己的来历吧?小溪流说:我怎么能忘记赋予我生命和力量的源泉呢! 
  于是,我和几个老战友—还是说几朵小浪花吧—来到了延安。 
  我们是经过整整一天的奔波,于黄昏时分来到延安的。我们想看看宝塔山,想看看凤凰山,想看看清凉山,想看看清清的延河水,可是它们在夜色里都过于朦胧了。我们一下子便闯进灿烂的灯火织成的海洋里。啊,延安,你确实变了!古老的城墙古老的钟鼓楼看不见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好魏峨的高楼,好宽阔整齐的街道吗!“那时,你们在延安的时候,就想到了会有今天吗}tf是的,那时我们看到凤凰山上那高一层低一层错错落落的窑洞里的灯火,就这样说:我们会有明天,美好的明夭。现在,这再也不是现实的梦,而是梦化的现实。我们这些小浪花都不禁地一齐欢叫道:您好啊,母亲!您好啊,延安! 
  沿着延河,我们来到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我们来的时间真好,枣园的桃花、梨花和丁香花全开了。园里是这么地幽静、闲适,一派乡里风味。这儿曾居住过世界上最强大、最忠实、最勇敢、最富有理想也是最高尚的灵魂。我们脚步轻轻地走着,就仿佛他们仍然在工作,不愿惊扰他们。我们沿着小径一面走,一面听那位陕北姑娘如数家珍地说着他们的故事。她说,毛主席有一次发现,住地的一位农村青年有些懊丧,问起他来才知道他还没有找着媳妇。毛主席帮了忙,找到了一个姑娘。青年很高兴。可是过了很长很长时间还不见结婚。“为什么不结婚呢?”毛主席问起来,青年才说:“她非要坐花轿不可,我到哪里找呢?’’毛主席笑着说:“这个好办。”就找人把八仙桌子倒过来。上面扎了个花花绿绿的棚子,还缠上彩绸,插上鲜花,就嘀嘀哒哒地把新人娶过来了。大家听了,不由哈哈大笑。 
  暖暖的阳光照着,轻轻的风儿吹着。我们跨进一个院落又一个院落,走进一个窑洞又一个窑洞。我们徘徊复徘徊,流连又流连,似乎还想同那些伟大而高尚的灵魂进行交谈。可是在这里,只有毛泽东终年陪伴的汕灯,只有周恩来的纺车,只有刘少奇磨秃了的毛笔,只有朱总司令的撅头和棋盘。再就是那同黄土高原一样颜色的墙壁,和那些简陋的木床、木桌、木椅了。啊!高尚而伟大的灵魂!清贫而朴素的生活!真是一尘不染的洁白啊!然而就是这些黄土窑洞,这些简陋的木桌、木倚,赢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回想当年,延安是一座多么奇异的城市。小米饭豆芽菜啊,挖窑洞开荒啊,背粮背柴啊,可是她却从早到晚都是歌声。这似乎是一座难以理解的艰辛而又充满着欢乐的城市,一座贫穷却又是最富有的城市!他们靠的什么?难道不是胸中燃烧着的革命理想吗?失去革命理想还有什么延安精神呢?延安啊!什么都可以丢,唯独延安精神不能丢啊! 
  我登上了清凉山。 
  你是要寻访旧迹吗?是的。当年有一个刚刚十八岁的青年,他到这里来住过。这里不仅有他许许多多的脚印,而且他在这里加人了一支最崇高最壮丽的队伍。不错,那还是一个很美好的春日,就在这山上的一个窑洞里,他面对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举行了入党宣誓。可不是么,一切都像是在昨天。 
  “是这座窑洞吗?”“不,不是。”“是那一座吗?”“似乎也不像。”“那么,大概是这一座了?”“是的,有点像了。好,就在这里照张像吧。” 
  照完像,我依然默默地站在那里。对面就是宝塔山,西面、就是凤凰山,山下就是延安城和延河的流水。我静静地望着她们,望着她们。“你是想再呆一会儿吧?”是的,我是想再呆一会儿。“你是想对她们说什么吗?”是的,我心里的确有几句话要说。当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我是为了寻找真理来到你身边的。几十年在硝烟和风雨中过去了,今天,我应该说:你的确给了我真理,你没有欺骗我。而且我想说:你告诉我的真理—共产主义的真理,是这个时代最科学、最真实也最辉煌的真理。即使这真理的实现,比人们预料的时间更长一些,曲折要多一些,但它决不是乌托邦!我们绝不要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而灰心吧。我们仍然坚信:唯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最合理最理想的制度,唯有共产主义的旗帜才配写在全世界辽阔无垠的蓝天上……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北京                        
[菌子] 香溪         
  香溪如歌如诉地前行。五过香溪,有两次直抵它的源头。越看越对它感到亲切并赞赏它特异的风格。 
  光绪年间为“汉昭君王姗故里”立的碑,与“楚大夫屈原故里”碑,并立在柿归南门,昭君村却在现在湖北的兴山县城东北七里的山台上。从那里到与长江西陵峡相接的香溪口,不足七十里。这段香溪虽也从山中来,却较平坦宽阔,以往通船,现在有了车道,就任它飘行在云山之中,深处湛蓝凝碧,浅处清澈见底,秀水青山记叙着昭君出门的行程,乡亲们不尽的思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不仅是唐代杜甫的见闻,至今二千多年,沿溪而立的口碑,犹如昭君还活动在香溪之畔。她原是贬官王稚之女,这位老人大约志在山水之间,他的乡亲到今还以这块“宝坪”(原名)自豪。村前的清河是香溪中最深最宽的,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一坳坳的田板,终年常绿,除小麦而外,玉米一年两熟。河边的丛林,山前的核桃,也一样地苍翠茂盛。 
  人月十日我们专访昭君村。从西岸渡舟过去,不过父公尺,东滩一片绿林,也在河床之内;滩上还有浅浅的水塘,镜面似地闪烁着。一叶长舟和婀娜多姿的树枝,它们的倒影在清水中摇曳,我们小}r地在石块上颠步,不仅没有踏碎浅水中的树影,连我们自己也入了香溪水中的画面。 
  因为是去看昭君的,眼里满是优美的印象。对她的后裔,也不免仔细端详。果然从那村里走出来的都姓王,三年级小学生王光华,一副精灵的样子,他忙着给我们推船,跟我们走了一段路,又依依难舍地在山坳口看着我们咬,要是他看到将要上演的<王昭君》,准会亲切地叫一声“姑”吧!在半山腰里看见的王喜燕,只有十岁,她说她还有个姐姐,跟她长得一个模样。她们的秀丽之中还有我们时代的健美。山村前面的玉米地里,几个女社员跟我们详细介绍玉米两造的安排,将着绿油油的玉米叶子,锄着它脚下的杂草,那么动人地伺候着她们的庄稼。那时,三只小山羊从山上冲下来了,可它们嘴上套着笼头,对着这片青纱帐,茫然望了一会,又跑回山上去了。山上除树木而外,茂草葵羹,那边有一大平台,这才是昭君故居所在。据说在那里还可以挖到汉砖,有人把它磨成砚台,供现在的文人墨士使用。我们不能也不便去挖,且留着它作昭君永远的纪念。 
  昭君村猪墙青瓦,有如国画中描写的那样。但它瓦棍栉比,在绿丛中崭露头角,显得更苍劲雅致。村上几十户人家守着这块宝坪,勤劳而团结,这村子也始终保留着兴盛的面貌。村头楠木井焕然一新,最近重新做了井圈,于立群同志的题字,为它立了碑记。它附近的兴山县,现在完全成了一个新兴城市,它是山货的集散地,这里的蘑菇和桔子,名闻中外。 
  从楠木井开始到香溪埠头,就全是关于昭君的传说了。昭君村前那口古井,原是泉水汇聚的地方,一涨清水,常年供人们饮用。还是昭君在家的时候,有个老汉做个梦,说井里的一条龙要飞走了,人们去跟昭君商议,看怎么办?昭君想到用楠木去拦,于是他们抬来楠木做了井栏。二千年来山灵水活,那条喷泉的苍龙,大约一直栖身在昭君村上。如今做了石井圈以后,楠木还藏在水里,它像活物一样,说不定就是那条苍龙吧! 
  昭君离家上京的当儿,是那样姗姗而行。两岸的乡亲都为她送行。过了兴山。遇到第一道山沟,一共走了10里路,她就下轿对着青山拜了又拜,乡亲们知道她的心思,这条山沟现在叫做“小礼溪”,潺潺的流水,还带着昭君告别的声音。又向西走了8里半,右边又遇到一条大山沟,溪水流泽带着一身浩气,一泻而下香澳河,然后随着大江东去。昭君感到她也有辽远的路程,离家又远了一些,她又下了轿,把这家乡的溪流引为知音,她朝着孕育这条澳水的深谷下跪了,虔诚地行了大礼,后人称为“大礼溪”。现在在石缝里渗出的涓涓细流,莫不是她离乡时的泪痕? 
  走不多远,昭君到香溪洗手,她把珍珠丢在河里,那里现在还有一处深潭,称作“珍珠潭”。早先过往的行人,向它讨一杯仙水治病,或是向它丢一块石子,看投中与否,以卜生男还是生女。 
  这里长长的流水,都像镜面一样,也许昭君不止一次在这里对水梳妆,她的脂粉成了香溪的来源。三月桃汛,河面浮游着一群群的“桃花鱼”,轻得像白色的泡沫,但在碧波之上艳如桃花,人说这就是昭君的胭脂。三月一过,“桃花鱼”倏然不见了。那么,三月,该是昭君回来省亲的时期吧?唉,这动人的香溪与昭君隔着那么久远的年代,而现在的一切传说和见闻,人们离昭君却是这么近呵! 
  香溪有印里在湖北的林业特区—神农架境内。沿着这条溪流来回,我目不转睛,怡然而视,除了惊叹,两次都说不出一句话来。神农架本是高山林区,香溪的水源犹如自天而下,有时在山峦的峰部挂着一匹白练,悬流为瀑;有的流人山边的石槽,好像一条青龙,曲折回肠,终于汇集发电站的水闸中喷放出来;有的通过天沟散落一串串水珠;艳阳映照之中,凌空出现五彩的虹。 
  溪河里的石头大如巨象,小如卵石:有的垒石成坝,有的自陷为潭,水态因石而异,它冲击巨石,回流进发;它经石坝自成水帘,急流勇进;有在在石四周环行,有从迭石中穿行,遇到一段比较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