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表情-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173 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174进门坎效应
在心理学中,“进门坎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关于这个效应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为什么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个人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一个人若是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以行动来符合所被要求的各种知觉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自己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续的过程。运用这个方法来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要求的现象,心理学上叫做“进门坎技术”。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这样的技巧来与人们进行沟通,就可能更易于得到对方的配合与支持。比如:交警在执勤时,发现有人违章驾驶,截停违章司机后用严厉的言语训斥他,或粗暴地责令其交出驾驶执照以登记罚款,这样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司机心理上的抵触,从而人为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这时,不妨考虑根据“进门坎效应”的原则,换一种沟通方式与司机进行交流。这里提供一种思路供参考:如截停当事人后,首先微笑并敬礼示意,再对他进行简短的交通安全常识宣传,然后指出其属于哪一种违章,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尽量从当事人自身安全的角度来劝说,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最好还能配合使用小的宣传彩页或安全常识小卡片,让市民清楚知道自己违反了哪一条驾驶规则,设计一套“友情提示卡通图案”让他从所犯错误的“肇事者”卡通系列贴纸里选取相应的那种贴在方向盘上,以便在以后的驾驶中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违反交通规则。这样的方法既能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又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比较良好的警民关系。即使必须采取罚款等措施的,经过这样的铺垫,也有利于使对方心悦诚服,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其实“进门坎效应”也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得到运用,这需要我们慢慢去摸索和体验。可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使用,让他人从心底里愿意接受你提出的观点。在实际生活里灵活地用好这个心理学小原理,经由沟通交往的过程,一步步地迈进他人的“心田”,给对方留下亲切友好的印象。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59txt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