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匪担骸拔娜耍茸嬷形牡抡撸轿耐酢!蔽牡掠胛涔ο喽裕档氖抢褚侨室濉4舜Α拔娜恕碧刂钢芪耐跽飧鋈耍恢鸾ヒ庖逖由臁5庖焕吩缙冢拔娜恕钡淖畛跣翁耸窍韧酢⒕鳎蟹瞧矫瘛!渡惺椤の暮钪吩疲骸白沸⒂谇拔娜恕保渡惺椤た状な琛方馐偷溃骸白沸行⒌烙谇笆牢牡轮恕薄S纱丝芍笤3千年前,无论《诗经》或《书经》里面提到的“文人”,专指“有文教功德之人”。而这里的“文教”,还是指比较原始的“礼乐教化”,跟“武力 (暴力) 征战”相对。特指礼仪道德方面、即政治上“立功立德”的非暴力措施,也就是“文治”;而非专门著书立说、知识传播等以文字工作为主的文化职业。    
    后来“文人”又指君王在文化方面的专职助手。那么,到什么历史时期,“文人”才成为“读书能文之士、擅长文章之人”的通称呢?我认为是在2千年前的汉代。也就是“文人”“文士”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构成了一种社会阶层之后。王充《论衡·超奇》篇曰:“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曹丕《与吴质书》曰:“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又《典论·论文》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古代“文人”作为“士大夫”的一个部分,与“武士”“武人”相对。“文人”也就是“文士”。《韩诗外传》曰:“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可见,文人的笔杆子、武人的刀把子(近代则进化为枪杆子)都是能令“君子”畏惧的厉害家伙。而这三者,历史上却都属于“士”阶层所掌握。    
    “文人”这词条早已载入《辞海》和《辞源》之中。但是,查阅这两大部权威性的词典,都找不到“文化人”这一条目。可见近代“文化人”概念的具体来源(词源)尚待考证。    
    许多先辈回忆,“文化人”这个称呼在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出现,此后越来越通行。据我考证,最初正式公开使用“文化人”这一概念的,是在1936年9月上海轰动一时的《中国文化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    
    这个宣言用中、英、法、俄、日、世界语6种文字同时发出,有许多中外报刊登载或报道,当时成为震惊国际的重大新闻。签名者176人,包括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阳翰笙、余上沅、阿英、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冼星海、任光、章乃器、沙千里、沈西苓、蔡若虹、赵丹、白杨、金山、章泯、陈白尘、郑君里、钱俊瑞、陈荒煤、于伶、钟敬之等。这176人都是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的。他们中间有作家、学者、诗人、音乐家、画家、记者、大学教授、教育家、话剧和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等等。    
    这是中国“文化人”第一次以群体阵容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团结一致要求自由艺术创作的权利。这个宣言,也就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独立的自白。    
    此后,1936年11月上海《电影·戏剧》1卷2期刊登的署名韦彧(沈瑞先即夏衍化名)的《鲁迅与电影》一文,以及郑振铎在1937年10月26日所写《失书记》一文等等,也较早地使用了“文化人”这个概念。    
    [附记]我手边常用的《汉英词典》(商务印书馆1 9 7 8年版)里面,却是同时收入“文人”和“文化人”这两个条目,然而英译文很不相同:“文人”的英译是 MAN  OF  LETTERS(写文章的人),而“文化人”的英译是CULTURAL  WORKER(文化工作者)。我认为这两个不同的英译名是比较贴切的。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2)

    “文化人”的褒贬和价值观    
    “文化人”即“文化工作者”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我国30年代以来许多人文知识分子以“普通人”“人民一分子”“工作者”的身份,独立自主地走向社会实践,跟劳动群众相结合。从抗日战争前夕以来,许多年间,大量文章纷纷使用了“文化人”这一带有“褒义”的概念,表明它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直到今天,“文化人”一直是“褒义词”。    
    与之相较,我国社会舆论自30年代以来,经常把“文人”作为“贬义词”加以斥责,跟“迂腐”、“懦弱”、“缺德”、“动摇”、“自私”、“寒酸”联系在一起。鲁迅晚年写的《文人无文》乃至《论“文人相轻”》一论、再论……竟然达七论之多!有关“文人”的成语几乎没有什么好话:“文人无行”、“文人相轻”、“御用文人”、“无耻文人”、“反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所以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耻于“文人”的徽号,而自称为“文化人”则好听得多了!从抗战时期以来,“文化人”成为社会上常用的话语。这个称呼显得亲切、大众化,在老百姓眼里,它不像“知识分子”那么清高甚至“脱离群众”。从抗战时期以来,“文化人”成为社会上常用的话语。许多前辈常以“文化人”为题著述、讲演,陶行知、邹韬奋都说过:“文化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老舍宣告:“我是一个文化人、一个自食其力的文化工作者!”新凤霞大胆地公开向吴祖光求婚说:“我爱你是一个文化人”……    
    老前辈们回忆,许多人曾以“文化人”为主题进行过讨论。盛家伦早在40年代就指出:    
    文化人追求真善美,是通过学问的实践追求真、通过道德的实践追求善、通过艺术的实践追求美。真善美又是随时、随地、不断发展的。今天,“真”的现代基础是自由的科学研究;“善”的现代基础是自由的社会民主;“美”的现代基础是自由的个性创造。那么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同必须的基础又是什么呢?两个字:权和钱。通过社会民主、达到经济繁荣富足。……专制暴力和奸商交易是残害、毒杀文化的刽子手。文化人只有得到“权”和“钱”的保障、才能充分发展个性,自由地创造真善美。(引自《口述历史》,吴祖光先生的回忆谈话)    
    “文化人”称呼的回溯与扩充    
    虽然“文化人”这个称呼正式出现于1936年即抗日战争前夕,但一经出现,马上就得到全国文化界广泛的认同。并且新文化界把“文化人”这个概念作历史上的回溯,延伸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文章谈起胡适之教授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四号住着(胡)适之先生。”也即公认“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胡适之”这些五四时期的教授、学者都属于“文化人”之列。    
    后来还有文章提到“文化人”韦君宜(生于1917年)时说道:“以她这一层次的文化人,不会不读到鲁迅早在30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上讲的一席话。”    
    但是这个历史上的回溯,不曾跨越到满清封建社会以前,而限于民国以来、五四以来。这就表明:从事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人”,根本不同于旧时代的“封建文人”。    
    “文化人”这个称呼不仅有历史上的回溯延伸,而且有范围上的扩大。    
    抗战第二年,沈从文在《一般或特殊》中写道:    
    许多地方‘文化人’忽然加多……另外给人一种意义是凡拿笔的通可称为‘文化人’,社会进步、战争支持、全少不了他们。在目前,重庆或桂林、长沙或昆明,忽然有许多读书人都被称为或自称为‘文化人’。……文化人一多,事情就热闹起来了。‘文化人’是在目前唯一有多量时间使用文字的人。(原载1939年1月22日《今日评论》第1卷第4期)    
    抗战中期,《解放日报》刊登田家英《沙漠化的愿望》一文说:“今天……不少必读的刊物,还出现了一大批新文化人的名字。”(原载《解放日报》1942 年4月23日)    
    白杨说:过去历史上所谓“文人”,民国以前必须熟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具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等等资格,方能进入“士大夫”阶层。民国初期的“文人”,一般是指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文史专家学者、作家教员等等。当时“从艺”或“卖艺”是被人瞧不起的。在30年代许多投身于戏剧、电影的演员、导演、美工师、词曲作者们,自己觉得学问并不高,甚至大多没有大学文凭(学位),只是从事戏剧电影美工歌曲等文化工作。所以乐意自称为“文化人”也就是“文化工作者”,而不愿叫什么“文人”。她还说:五四以来的“文化人”普遍认为,自己是有独立人格的,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文化人”不是主上所戏弄的“倡优”。所以,必须抓紧一切时努力学习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文化人”!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部分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3)

    现代中国文化人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化人,其源盖出自清末民初“文士”阶层,但必须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脱“官场、商场”功利之胎,换自由独立之骨,从而获得现代化的新面目,以文化创造与传播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不是像封建时代士大夫那样清谈“以天下为任”的高调)。    
    文化创造与传播的主要阵地有三:    
    一为以现代出版社为中心的报纸、杂志、图书等,主角是作者、编者、译者等也就是“爬格子”的文化人,对象是广大读者;    
    二为以现代校园为中心的课堂、讲座、研究会(院所)等,主角是教授、讲师、研究员、学者等也就是从事教学、科研的文化人,对象是青少年学生(知识青年)和同行们;    
    三为以剧场、电影银幕(近来再加上电视屏幕)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场地,主角是编剧、导演、演员等文化人,也就是从事节目创作和演出的文化人,对象是广大观众。    
          
    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现代出版事业、现代表演事业逐步形成并获得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总的说来,从民国成立到抗战前夕,中国的高等学府主要集中在华北的京津地区(北大、清华、燕京、北洋、南开等),其次在江南沪宁地区(震旦、复旦、圣约翰、光华等);京津的文化人大多在学校任职,也有一部分从事戏剧活动。而出版机构的大本营主要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其次在北京;上海的文化人大多专职或兼职写作、翻译、办报、编剧甚至“下海”粉墨登场。所以写作、教研、演出这三大方面是互相交叉融汇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化人的形成期。    
    中华民国成立的最初十几年间,北京是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是在1920年以来,南北分裂、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文教部门薪俸积欠多年,北京的教授们“开始逃荒”(梁实秋语);特别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北洋军阀对于文化人的镇压加剧。奉军入关更走极端,取消北大,将北京九所高校合并为“京师大学堂”强迫读经;凶残屠杀李大钊、邵飘萍等进步人士。北京陷入恐怖时期,学者、教授、记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