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的简称。1940年以后一直在《新华日报》担任记者的李普回忆: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通常称呼他们这些有一定水平的记者们为“文化人。”(引自李普:《用第三人称的自述》)
1941年以后,更多的左翼文化人如艾青夫妇、欧阳山夫妇、罗烽夫妇等,从重庆等国统区转移到了延安。丁玲回忆1942年春在延安时,贺龙将军来到“文抗”(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窑洞里看望丁玲、艾青、白朗、罗烽等,贺龙表达了“对文化人、对文工团员的关心、爱护。”(引自《元帅呵,我想念您》一文)当时的延安,正高扬鲁迅的旗帜,毛泽东亲自发起创立“鲁迅艺术学院”,以后又成立了“鲁迅研究会”等等,这就更鼓励了这些热血青年、左翼文化人。
延安“鲁艺”的经济生活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起初名为鲁迅艺术学院,通称鲁艺)创建于1938年4月,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结束,共存在8年。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聘冼星海来任教。冼星海夫妇到延安后,一开始受到“敬若上宾”的待遇,住进延安最好的西北旅舍。但遭到敌机轰炸之后,他就搬到鲁艺去。
冼星海在鲁艺担任音乐课程,分配到两孔比较好的窑洞居住。从前他以为“窑洞”又脏又局促,可能就像城市贫民的地窖。但实际并不尽然,跟上海石库门楼房的亭子间相比,窑洞里空气充足,光线也够;不同的只是天花板(应说“天花土”)是穹形的。后来他更体验到窑洞里面冬暖夏凉的好处。冼星海夫妇开始也吃小米饭了,“这饭不好吃,看来金黄可爱,可是吃起来没有味道,粗糙还杂着壳,我吃一碗就吃不下去了,以后吃了很久才吃惯。各方面的生活我也跟他们一样,我开始学过简单的生活。”
冼星海回忆,他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日常生活是这样:“一早起床,除了每天三顿饭和晚饭后二小时左右的自由活动,其余都是工作和学习。他们似乎很忙,各人的事好像总做不完,我住在窑洞里,同事、同学常常来看我,我也到他们的窑洞里去。他们窑里布置简单,一张桌子,一铺床,几本或几十本书和纸张笔墨之类,墙上挂些木刻或从报章上剪下来的图片,此外就没有什么了。大家穿着棉军装,留了发却不梳不理。”生活既安定下来,他就开始写大作品《黄河大合唱》等。(冼星海:《到了新天地》,原载1940年延安《中国青年》2卷8期)
冼星海的学生陆友回忆说:
“1938年秋,冼星海到延安鲁艺任教。正逢鲁艺第二期音乐系学员将结业,他热情地向同学们作了数次音乐讲座,深受同学们欢迎。第三期音乐系开学之初,我被留校工作,因与先生相识,系领导及党支部要我对先生多加照顾。他与夫人钱韵玲住在西坡面东的两孔窑洞,我常去问候。他对当时延安艰苦的生活是适应的。每当谈起生活,他总是说:‘可以了,要革命就不能怕苦嘛!”有时还风趣地说:“我的待遇比你们高多了。’这是指当时供给制时他每月可领到5元津贴作零花钱;而我们学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每月是l元2角。有时先生还端出一小锅红烧肉说:尝尝吧,这是韵玲给我烧的营养品。……”(陆友:《充满乐感的人——忆冼星海同志》,参看《延安鲁艺回忆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从上海来的周扬,起初担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后又当了鲁艺副院长。何其芳、沙汀、舒群、严文井、周立波都在鲁艺文学系任教;后来,舒群、何其芳都当过文学系主任。张庚是戏剧系主任,吕骥是音乐系主任。
李焕之在《向往与追求》一文中回忆了他于1938年8月4日初进鲁艺时的情况:
“窑洞,多么别致的集体宿舍,班长把我安排在靠窗的第一个床位上。我没有被子,只有一条线毯,那还是离开香港时朋友张廖之送我的,它陪伴了我北上的旅程。好在8月的气候还很热,但夜里就有点凉了。我把一块黄斜纹布当床单,把书和衣服当枕头。吃过午饭,天气好极了,明亮而炎热的太阳晒满了窑洞门前的空地。同学们都纷纷上炕睡午觉,我在南方生活惯了,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于是抱着普劳特的《和声学》坐到窑洞前有阴凉的地方,准备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是,赤日炎炎正好眠,看来在北方生活,不午睡是不行的。”
杜粹远在《忆鲁艺》一文中写道:
“我1938年9月2日由陕北公学考入鲁艺二期音乐系。对于我这个到革命圣地延安不久的幼稚的中学生,一切都新鲜。我们的生活很简朴,每人一块小木板可以做桌子,又可以当凳子。上大课或开全院大会,我们就坐在小木板上听课,有时还拿着砖头垫高坐,或干脆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听课。吃饭就用茶缸;在会餐时,洗脸盆还是用来盛肉菜的大餐具。每月一块多钱的津贴费,买些日用品。有时大家凑钱到各机关合作社的饭馆去会餐解馋。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而且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我们欢乐的歌声。早晨上操,我们练习爬山,谁先登上山头,就为下边的同志加油。谁生病,厨房就做病号饭,做碗面条,煮个荷包蛋。彼此之间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革命大家庭中。”
1939年初,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鲁艺全校教职员工上山开荒。身体不好的同志留下干轻活……后来,劳动生产的门类扩大了,就不让女同志做重体力,组织女同志织毛衣、纺线,最快的一天,可织一条毛裤,纺四两一等线。
延安平地少,蔬菜种的不多,做不到一天一人一斤菜,就采野菜补充。
延安的冬季是很冷的,白天学习室里有盆炭火倒还可以;但由于一天只发一斤多木炭,晚上必须熄火,一到夜里,盆、罐的水都结成冰块。我们虽然睡的是炕,但不能烧火,凉炕越睡越冷,所以一入冬就必须打草垫子才行。大家在附近山坡上打草,忙了半天,割回很少的篙草。篙草不如茅草暖和,很多同学拿了刀和绳子去,看到了好大一片茅草地,草又高又密,……每个炕上铺一层厚厚软软的草,晚上大家睡了一个香甜的觉。
1940年深秋,学校组织人员上山烧炭,延安冬天取暖主要靠木炭,需要抽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去完成这个任务。上山烧木炭很艰苦,在山上居住,饮食、交通都很不方便,再加上缺少结实耐磨的衣服和鞋,有的连袜子都没有。(引自丁炬《对徐徐同志的回忆与思念》一文)
解放战争时期(1945…48)的供给制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中共根据地的供给制(3)
接近抗战胜利时,各根据地都拟订了比较完善的供给制度,规定:
(1)衣着方面,供给单、棉、衬衣和鞋袜,以至毛衣、大衣;
(2)伙食方面,供给粮、菜、油、盐、肉、炭。
这就基本上达到了“温、饱”的生存保障。
(3)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供给牙刷、精盐、肥皂、草帽,学习用的笔、墨、纸张、书报。
(4)病号除免费治疗或入休养所外,还发给营养补助。年老体弱的发给保健费。
女同志生育,除发给生育费外,还提高其伙食标准。对于女干部所生婴儿则发给衣被所需的布及棉花,还规定发给奶费;需要请人照顾的,发给保姆费或免费住托儿所、幼儿园;幼儿达到入学年龄,可以免费入学,生活费用全由公家负责。革命军人及工作人员的家属,凡在解放区内居住而又不能生产自给的,当地正义负责组织群众代耕;随同干部同居的,则帮助安排适当的工作或组织生产。生活困难时,给予适当的补助。
在供给标准上,也因工作上和实际生活上的需要,由没有差别而逐渐有所差别,如一些负责同志吃中、小灶伙食,电台人员发夜餐费,对老弱妇孺伤病员的伙食、津贴从优,发给技术人员较高的津贴等。
晋绥边区的供给标准
1944年9月19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颁发的供给标准为:
1。口粮(每人每天):军队系统小米1斤8两(750克);政、民系统的干部小米1 斤6两(687。5克);交通员、战士等小米1斤8两(750克)。
2。伙食(菜金,每人每月):大灶肉2斤,油15两(468。75克),盐1斤,菜45斤 ,炭4 5斤(烧木炭者加倍);小灶肉4斤,油1斤8两,盐2斤,菜45斤,炭75斤(烧木炭者加倍)。
3。政、民系统津贴(每人每月):行署正副主任小米3斗(每斗26斤,共78斤, 即39公斤),临时参政会正副议长、驻会委员、行政委员小米2斗(26公斤);专署专员、行署处长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发本币。专员、行署处长津贴25元,县长、专署行署科长等20元,区长、县政府科 长等15元,战士、班长等5元。
4。妇女卫生费:女干部生育时,除统筹部分发给标准布1匹、棉花2斤(1 公斤)外,由各 该机关自给鸡3只、红糖1。5斤(750克)、鸡蛋60个、麻纸300张(双生子除布、棉花外,其余 加倍发给),并在产前一个月,产后一个月,按小灶标准待遇。
新四军的供给标准
1945年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规定的供给标准,例举主要项目如下——
口粮(每人每天)
机关人员白米1斤8两(750克);部队人员白米1斤10两(812。5克);机炮部队、军工厂人员、 教导队、海防队白米1斤12两(875克)。
伙食费 (口粮在外)
菜金:兵团每人每天蔬菜2斤,油5钱(15。625克),盐5钱(15。625克),柴2。5斤,烧茶、洗澡 、洗脚、洗衣服用柴1斤,也就是每人每月食油、食盐各15两(468。75克)不到1斤(旧秤1斤 = 16两),折价开支。
肉金:主力兵团每人每月肉1斤,按市价实报实销。并规定每月1日、16日集体购食,非特殊情形者不得发现钱。地方兵团主力每人每月肉12两(375克),区常备队以下0。5斤。
津贴费
普通津贴:主力兵团每人每月按20斤米定价发给。地方兵团主力按10斤、区常备队以下按6 斤发给,并规定每月25日发。(每斤米约合今人民币1。5元。)
肥皂:四至九月每月一块,其他各月每月半块。
妇女卫生费:每月草纸50张。
干部保健:排以上干部实行普通保健,每人每月供给的数目为:排级——猪油0。5斤。
连、 营级——猪油1斤,猪肉1斤。
团级——猪油1斤,猪肉2斤,鸡蛋30只。
师级——猪油1斤, 猪肉4斤,鸡蛋90只。
以上猪油、猪肉、鸡蛋按定价折钱,与津贴费同时发给。
服装
根据经济条件、物质来源和部队必需之实际情形发给。原则上每人每年发制服2套,衬衣2件,棉制服1套,棉背心1件,被毯二年1床,饭包袋1只,弹袋1条,米袋1条,雨伞1把,饭碗1 只,布鞋6双,袜子4双,毛巾4条,每班哨兵大衣1件,每个干部大衣1件,其他装具按实际情形补充之。鞋子:侦察员、便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