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复区”人民怨声载道。平津一带流传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是对国民党“劫收”的写照。《大公报》写道:
“无数千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家不得聊生”。
加之国共和谈破裂,发动内战,军费猛增,印行大量新法币钞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平津地区市场大动荡,物价扶摇直上:1946年1月,面粉125—130元(法币)1斤,5月每斤面粉涨到325元,12月达700元,到1947年7月已增至5100元,12月则涨到7000元。其它布匹、煤炭、食油、肉蛋等生活消费品价格也同样飞涨。
“底薪”和“实际薪津”
我国40年代的非常时期,关于工薪阶层的收入状况,产生了两个反映时代特点的概念,即所谓“底薪”和“实际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价津贴。
实际薪津 = 底薪 × 薪金加成倍数 + 生活补助费基本数
“实际薪金”的计算,是以法币的“底薪”为基数,根据物价上涨的指数(或生活费指数)定出“薪金加成倍数”,再加“生活补助费基本数”。薪金加成的倍数和生活补助费,随着物价上涨每季度作一次调整,所以“实际薪金”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
如1946年12月,薪金加成倍数是1100倍,生活补助费基本数是17万元,所以底薪为法币600元的教授实领薪金(600元×1100+170000元)=83万元,可买23袋(每袋44斤)合101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600元。 副教授月薪法币400元,实领薪金(400元×1100+170000元)=61万元,可买18袋(合79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200元。一个月薪法币100元的小职员,实领薪金(100元×1100+170000元)=28万元,可买8袋面粉。这样的生活水平总比抗战时期好些。
但是好景不常。到1947年5月上旬,物价陡涨。这时虽然又进行了调整,“薪金加成数”是1800倍,生活补助费基本数增加到34万,但是一个教授所领的薪金142万元,还不够买10袋(440斤)面粉。底薪150元的助教,实领的薪金61万元,不够买4袋(176斤)面粉。以后虽每隔一两月调整一次薪金,但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还是望尘莫及。
教育部于1947年8月发给大学教师每人实物差额20万元,还不够买半袋面粉。1947年9月,又以12万元1袋的优惠价格,每人配售面粉两袋(88斤)但4个月以后即行取消。
抗日胜利后北平的经济危机
1945年11月,中央银行宣布:强令伪联银币按5:1的比例兑换法币,北平的老百姓手中的钞票变得更不值钱。不到一年,国共和谈破裂,人们重物轻币的情绪被再次刺激起来,囤积风进入千家万户,金、银、布匹的价格带头飞涨。
随着“法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北平的市场物价愈发不可收拾。1947年8月20日,北平《新民报》刊登每袋面粉(兵船牌)价格法币21万元。到1948年8月20日,每袋面粉已涨到法币3150万元。一年之间,粮价上涨149倍。同行之间的银钱往来,对小额钞票是成捆计数,没有多少人去详细查点。
1948年8月19日中央银行发行了“金圆券”,规定以三百万旧法币兑换金圆券一元,下令把民间所有金银外币兑为金圆券;然后又实行冻结生活指数,实行所谓“八·一九限价”即强制规定:物价不能超过8月19日的市价。这个不切实际的允诺,实际上是一句糊弄老百姓的空话。不到两个月,物价更加急剧上涨,引起了全国狂涛一般的抢购风潮。
北平的市面上也出现了成群结队抢购商品的现象,市民“重货轻币”,一些小商贩已经彻底停业;有的还怀着一线希望,在门前贴出“修理内部,择吉开张”或“筹备复业”等告白;开门的一些商店也大多是店门半掩,有的用布帐勉强遮住空空的货架;由于时常停电,夜市也不得不关闭。不仅是小商店顶不住,就连“瑞蚨祥”这样实力雄厚的百年老店,也在1948年10月底以“修理门面”的名义停止了营业。“当铺”的损失最为惨重,全都“止当候赎”,以至于典当业全部消失。市场一片混乱。
两个月后,1948年10月31日,国民党行政院又下令粮食依照市场价格自由购销;六大城市的配售粮食仍由政府输送;油、盐、糖、布等由中央主管部门统筹调节;民生日用品,则授权地方政府参酌情形核本定价……。
然而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已经不是一纸空文所能挽回的。
北平市民生活极端困难,就连吃饭都成问题。作为一个初级消费水平的城市,粮食始终占据北平商品销售额最大比重。 1947年以后北平的粮食成为投机倒把的主要物资。 到1948年,北平的人口超过200万,年需粮食约十亿斤。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经营粮食的商户共有1313家,居各行业户数的首位。经营大米白面的称作“米面庄”,经营五谷杂粮的称为“陆陈行”,代理买卖的叫做“粮栈”。在天桥、广安门、西直门三处各有一个粮食行业交易市场。奸商与贪官勾结,哄抬物价;在“钱”与“权”双重压迫下,老百姓有苦难言。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2)
1946—1948年北平粮价狂涨
这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即将崩溃的时期,就物价而言,则是举世罕见的狂涨时期。
北平市顺义县保存着1946年7月—1948年10月农贸集市的粮食价格记录。单位为:每小斗(15市斤)法币元。
民国35年(1946年):
7月18日 玉米1200元。7月22日 白玉米1900元。
8月4日 黄玉米2000元。8月20日 小米3700元。
8月22日 白玉米2300元。8月28日 白玉米2450元。
9月19日 小米4000元。
10月 4日 黄玉米3200元,白玉米2800元。
12月11日 大米11000元。
民国36年(1947年):
1月 9日 大米12000元。1月27日 大米2万元上下; 玉米3000元上下。
3月28日 大米21900元,白玉米4100元。
6月28日 黄白玉米3。2~3。3万元,小米4。3万元。
7月10日 小米4。6万元。8月23日 白玉米2。9—3万元。
10月4日 小米4。3万元,玉米3万元上下。
12月13日 黄玉米6。5万元,白玉米5。8万元,小米11万元。
民国37年(1948年):
2月5日 玉米11。6万元。2月15日 黄玉米12万元,白玉米11万元,小米17万元。
4月3日 玉米21万元。4月26日 白玉米28万元,黄玉米30万元。
5月12日 白玉米45万元,黄玉米48万元。5月22日 白玉米52万元,黄玉米58—59万元。
7月16日 小米315万元。7月24日 黄玉米300万元,白玉米300万元,小米440万元。
8月8日 玉米325万元。8月10日 玉米335。5万元。
8月12日 玉米350万元,小米620万元。
10月8日 玉米1200万元,红薯3万元一斤。 (引自《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第3期)
其间,玉米价格上涨了整整一万倍。
1946—1949年四川物价水平
不仅在平津地区、沪宁杭地区,从原来“大后方”的四川重庆大事记,也可见这一时期的奇特现象:
民国35年(1946年):
1月 7 日 布匹遭沪货冲涨,各大帮纷纷囤进,故价浮升,阴丹本日自11万升至12。4万,天伦阴丹自9。6万升至11万。
4月5日 渝(重庆)物价波动,其中土产品、粮食更形紧俏。公共汽车票已由 150 元升至 250 元,报费增加 100 % ,印刷费增加170 %;
4月20 日 重庆粮价继续上涨,上熟米每担涨至2。4万元,美钞l元涨至法币2000元。
5月20 日 政局沉闷,投机商多做新打算,重庆市场花纱随金价上扬。20支双鸡由158万元涨至170万元。
7月5日 松贝由405万元升至460万大关,大黄上升万元。
12月3日 重庆市物价继续上涨,百货因申价、交通费涨价,衬衫、毛巾、丝袜上涨 3000 至 5000元。
民国36年(1947年):
1月8日 重庆市物价连日上涨,粮价波动最大,昨日上等河熟米每石3。3万元,比前天上涨3000元。
2月10日 在通货不断发行、金钞猛涨的刺激下,外帮及居间商大量纳货,造成棉纱空前大波动,价格猛涨百万左右,市场情况异常混乱。
5月5日 成都米价连日上涨,本日发生抢米风潮,若干米店被抢。
6月10日 6月上旬重庆市趸售国货价格总指数为1。2万倍,上海为3。4万倍。
7月22日 成都零售物价总指数自民国26年至37年6月底,10年间计高涨1。5万倍。
10月23日 重庆市物价自5月起至10月10日止,五金上涨 425 % ,木材上涨 468 %,燃料上涨 343 %,衣着上涨 280 % 等等。
民国37年(1948年):
1月15日 重庆市因外部资金回流,银根由 13 元的高档降至 9 元,却像一阵急风,马上刮起了涨潮,棉纱由 3。4 亿一跃而为3。8亿,布匹各色皆乱涨10余万元,纸、香油皆急起直追。
6月4日 成都米价新双市石已经突破 1400 万元,人心不安。
6月17日 重庆米价傍晚若干店铺高至850万元以上,更有高价1200万元,市民感受无比威胁,发生抢米风潮,被抢米厂、米店达70余家,失米 7000 余石。
7月8日 重庆煤价本月1日起由每吨 310 万元增至 890万元,3日起增至 1270 万元,5日起又增至 1630 万元,市民深感焦虑。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3)
7月10日 重庆花纱布又掀起涨风,棉纱市价今晨以6.5亿元开盘后,节节上升,连破7亿、8亿两关,到午盘升至8。2亿。
7月11日 成都报业印刷工资谈判未协,本日各报均被迫停刊。
8月4日 重庆趸售物价指数7月份为192。8万倍。
8月8日 重庆自来水价,每担由4万元调为18万元,加上力资,平均每担为20万元。
11月9日 飞机轮船票价均相继调整,照原价增加200%,财政改革已面临失败边缘。
民国38年(1949年):
1月9日 宜宾中原纸厂、乐山嘉乐纸厂因物价高涨,停止生产,职工失业。
3月2日 金圆券不断贬值,500和1000元大钞大量出笼,各军政机关又将所领到的经费(金圆券)投人市场抢购金银、镍币、布匹、纸烟等货物,物价猛涨。按1948年8月币改前为基础,3月份生活费指数为3500倍,公教人员待遇只及105倍,高中教师月收入只等于 1.6 块银圆。
夹江造纸业有槽户500余家,近因物价上涨,被迫歇业,工人生活陷于绝境。各地煤铁业亦因此倒闭停工。
4月1日 因政府大量发行 5000 元和 l万元票面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