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次财政大洗劫。所得财物,后来大多运往台湾。
然而这是垂死挣扎。金圆券发行后,急剧膨胀。面额有一角、五角、一元、五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根据国际通行的货币发行公例,当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总量中,最大面额的纸币交易量超过70 % 的时候,才表示币值不够,要发行更大面额的纸币。三个月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金圆券发行的最大面额不断增加,从一百元、一千元、一万元……直到一百万元。
以上金圆券均由中央银行发行,正面印有蒋介石头像。由于金圆券并无真正的黄金准备,发行又不加限制,根本不能填补庞大军费开支的无底洞。物价更迅猛飞涨,生活必需品奇缺,金圆券迅速贬值,黑市交易随处出现,各地普遍发生抢购风潮。甚至出现席卷全国的抢米风潮,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加风潮者数以十万计。在“金圆券”币制改革施行后70天,1948年11月1日国民政府被迫发表《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和《修正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宣布:
(1)“金圆券”贬值80 % ,
(2) 准许个人持有金银外汇,美金和金圆券的兑换率由三个月前的1比4猛涨到1比20;
(3) 撤销金圆券的发行限额。
由于限制物价失败,而改行“议价”。上海市大米的金圆券价格,由原价每石20元9角(每斤1角3分)涨到90元(每斤5角8分);猪肉由限价每斤7角3分涨到3元,都涨到4倍多,其他物价随之涨到4…7倍。
11月中旬,面粉从原限价每袋金圆券7元6角涨到250元,生油从原限价每斤6角飞涨到18元,都涨了30倍;其他物价随风涨到20倍左右。
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金圆券”面临破产。溃决不可收。民间纷纷抛弃金圆券,换取银圆 (所谓“大头”是民国初期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的银所谓“小头”是孙中山头像的银圆)、银毫子(即小洋或银角子)和美钞,甚至金条,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交易。因为金条是黄色的、银圆是白色的,美钞是绿色的,所以这种交易混名“黄白绿”。
1948年11月12日南京上海外汇牌价:1美元= 金圆券25元,
1949年1月26日牌价:1美元= 金圆券170元,3月16日牌价:1美元= 金圆券6900元……
短短4个月金圆券又贬值276倍。1949年初,甚至发行了面值为1百万元一张的金圆券!
到1949年4月,金圆券发行量达到7607亿元的天文数字,8个月中膨胀1540倍;而上海市物价飞涨到83800多倍。最后,金圆券的币值已经贬到5百万分之一,还不如垃圾,扔在地上都没有人拣了。
1949年上半年,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连解放。
南京解放前夕,3月26日1块银币价值金圆券1万元;上海解放前夕,5月1日1块银币价值金圆券8千万元,5月20日,银币1圆可兑金元券16亿。各地纷纷不得不以银币代替金圆券的流通。
6月5日起,中国共产党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完全禁止金圆券流通。
金圆券的破产,比法币还要快。此时国民党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人民对金圆券的发行均嗤之以鼻,物价继续飞涨。而金钞外汇黑市,更加火箭似 的上升。到了1949年6月份,发行额达到了原发行额的65万倍,估计为60万亿元。6月25日,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规定银圆1圆等于金圆券5亿元,而四川省政府早于同月12日宣布银圆1圆等于金圆券7亿5千万元,21日重庆的银圆黑市1圆等于金圆券25亿元。即以银圆1圆合金圆券5亿元计,在短短的10个月内,金圆券已贬值2亿5千万倍。法币在金圆券发行前夕,还是6百万元法币合银圆1圆,比起金圆券真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到7月,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又在广州等地发行“银圆券”,但是已无任何币值可言。几个月以内就跟国民党政权一起在中国大陆彻底完蛋。
金圆券、银圆券,在现代世界货币史上是最短命的、最缺德、最无信誉、最卑劣无耻的货币。
几年后,国民党官员吴国桢回忆说: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六部分金圆券和独裁政权的崩溃(2)
关于金圆券,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它激怒了中国民众的各个阶层,引发他们对于国民党政府群起而攻之。知识分子认为金圆券政策是极度愚蠢的。银行家和商人也对政府怀着怨恨和仇视。中产阶级被迫交出最后一点积蓄(外汇和金银)而几乎完全破产。店铺老板们以金圆券平价出售了他们的库存,结果不名一文。至于穷人们更不必提了,他们手中的金圆券迅速变为一大堆废纸。金圆券的失败对于国民党政府是最致命的打击。(译自易劳逸《蒋介石与蒋经国》一书)
一个学生的日记
朱正1931年11月生于湖南长沙。父亲是湖南省中山图书馆的会计,月薪法币50元。在抗日战争以前,这50元很值钱,足以养活一大家子。
朱正回忆说:“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我们家里的人很多。”三代同堂,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之外,还有祖父的。五弟、三个姑母……“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又添了三个妹妹,那时的生活费用很便宜,这么一大家子人,老老小小亲亲疏疏十几口人,全靠我父亲在图书馆的薪水50元过日子,似乎还不怎么拮据。”(引自《小书生大时代》第7页)
战乱之中,朱正在湖南一带颠沛流离,度过了学生时代。
抗战胜利后,1946年朱正就读的广德中学迁回衡阳原来的校址。父亲为他在商务印书馆衡阳分馆存了大约25万元法币。其中有一半款项用于朱正缴纳学校的各项费用,再加上他一学期的零用。
大约在1947年,父亲由中正医院调到湖南省电务局,还是做他的会计主任,照现在的官制,大约是正科级。父亲的薪水只有那么多,却要养活一个人口众多的家,本来就不
容易,更要命的是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物价不断上涨,家计越来越艰难。(同上书41页)
从朱正保存至今的1948年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经济状况。
1948年6月10日朱正为了买书拿了家里26万元(法币);9月16日又拿了家里50万元,可见当时的书价。
1948年7月15日:“妈妈今天买一桔子给细六吃,花30万元整。”
同月17日:“今天剃了个头,花15万。”
同月22日:“买了一个八斤重的西瓜赠五权,每斤3万,又给他车费十万元。是日,光洋450万元一块。”
同月27日:“买米2斗3升,花575万元。”当时买米,以石、斗、升为单位,折算下来,当天的米价约为每公斤33万元。
同年8月2日:“上午,买了二斗米,比上回较好,共价540万。”这一天的米价是每公斤36万元了。
同月17日:“买了一个并不好的桔子,花50万,香蕉两支25万,芝麻饼25个50万。因为七妹咳得很厉害,买给她吃的。”
那时家里穷困的状况,朱正日记中也记下了不少——
1948年8月13日:“日来家里穷的很,昨天欠的沙水钱,那人索了两回,不曾要到。”当时长沙没有自来水,居民饮用的是白沙井的井水,简称沙水。一些人的营生就是从白沙井挑水来卖,一担水要不了几个钱,可就是连这钱朱家也一时间拿不出来。
同月17日:“午餐后,爸爸命我向克丞舅要钱。一直跑了很多趟才拿到一亿。计开永和丰二次,裕湖四次,克丞舅家三次。”
克丞舅是朱正母亲的远房兄弟,一直在钱庄做事,朱家在缓急之际常跟他通融一点钱,永和丰与裕湖都是同他有关系的钱庄。一亿元,看数目很大,当时不过能换二十来块银圆罢了。
当时,一般公务员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真是艰难。法币实际上已经崩溃。
1948 年 8月20 日朱正记下了币制改革:“今天有一件大事:币制改革。昨天蒋中正援用一种不合法的法,不经立法院讨论,而直接降旨,内容为:一、新币叫金圆券。二、金券:白银(两)= 3 :1,金券:黄金(两)=200 :1,银币(圆):金券=1:2,法币(元):金券 =300万:1 ;三、金券一元合黄金 0.22217公分。四、美金:金券 = 1:4;五、人民不得持有外币金银。《湖南日报》的评论很不好。”
朱正记得很清楚,发行金圆券的前一天,长沙一块银圆在黑市上只换到法币五百万多一点,而按照新的币制,一块银圆相当于六百万元法币,这样,官价竟比黑市还要高了。《湖南日报》是如何评论的,朱正完全不记得了,设想应该是预言金圆券的前途未可乐观吧。金圆券的逐步崩溃,在那一段日子的朱正日记里也能看到一点影子:
1948年9月2日:“家里穷得可以了。其实,并不是家里穷,是国家穷,连累了我们。米由13.2元一下涨到2l元! 《湖南日报》的口风打灵了! 甲妹跑了一满街,才买到米三升。
同年10月28日:“今天黑市银圆:金圆(券)= l:10,
同年11月29日:“今天的光洋换金圆(券)是70—98—105—98—140。”
1949年2月2日:“光洋涨得很凶,银圆:金圆(券),据说最高到了1:6000。”
同年3月23日:“妈妈的命令:在九如斋买了一千元金圆券(合银圆一角)的桃酥,计五个,送给外婆。”当天银圆换金圆(券)的比率已经达到 1:10000 了。
金圆券在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崩溃。朱正家里的生计也越来越不容易维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亲也没有让朱正因为穷困而辍学。新学期开学前几天,1948年8月27日朱正日记:
“上午,爸爸拿了家中仅有的一个金戒指,叫我去换了做学费,毫无一点吝惜的样子,我不想去,反而安慰我。唉,所以,分数虽然可以不问,然而书应该认真读的。”(引自《小书生大时代》第41—43页)
1949年仍然通行银圆
一直到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中共政权进驻以后,在北京仍然通行银圆。
当时在国立清华大学教英语的美国学者大卫·季德,准备跟中国女大学生余静岩结婚,举行一个基督教婚礼仪式。他们邀请了一位中国牧师。这就牵涉到费用问题。大卫·季德后来在《北京故事》(Peking story )一书中回忆说——
冯牧师随我一同回到余家。我们与他为支付他多少费用讨价还价。那时,北平流通多种货币,且币值很不稳定。市民讨论比一包香烟贵的一切物品的价格时,都要用银圆甚至黄金支付,或者,用小米或布匹计算。冯牧师要求付给他20块墨洋(墨西哥银圆)。那时,一名仆人一个月的工资是5块银圆。最后,大家同意9块银圆成交。这个数目算是高的。(引自中译本《毛家湾遗梦——1949年北京》)
“金元宝兑换法币”的故事
清末民初,富家通常使用银两、银圆,而积存财富则变换为“金锭”(金元宝),每个重量为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