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隘甚至迂腐,可这种为理想、为族群敢于献身的精神,无论对汉民族和大中华民族来说,都是重要甚至必需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人在评价郑成功与施琅时,自然会褒扬效忠明朝的郑成功,而对为清朝统一海疆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施琅不以为然。以今天的社会现状和对历史的反观,没有必要把本没有也不该有的两人的对立继续强化和夸大,形成一褒一贬、非此即彼的状态。否则已经不是出于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了。部分人现今某种过分的褒郑贬施,除去狭隘的情感因素外,不能不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定的政治愿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企盼,这一点在今天的台湾岛内表现得较为明显。
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4)
随着南明的灭亡,直至清朝末年,特别是晚清时期的腐败,使得汉民族主义在中国得以延存并被强化,影响至今。在如此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认识也难免带有较强汉族主体意识。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明朝最为强调忠君,朝臣中多有忠烈,虽后来不少人降清,却非品质低下、贪图荣华富贵之辈。在明朝将领中,诚然有兵部尚书史可法这样“舍生取义”的烈臣,但降清的经略大臣洪承畴却也不该被视为鄙俗之辈。洪承畴自幼读经,博览群书,从小就树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松锦之战,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至第二年三月,洪承畴被困于松山达半年之久,明朝援军因害怕清军不敢前来,城中粮食殆尽,最后城破被俘。开始洪承畴坚拒不降,决心“杀身成仁”,甚至以绝食相抗。但后来他亲身感受到皇太极的礼遇,再联想到明廷的腐败堕落、崇祯帝的残暴乖戾,最终降清。洪承畴在清朝为官20多年,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提出诸多建议和举措,比如建议清朝满族官员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淡化满汉隔阂;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他主张对抗清武装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等等,为促使清廷迅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在那些坚持满清民族主义的王公贵族眼中,汉臣依然是“贰臣”。与此相对应的是,那些明朝的忠臣们,还深陷于腐败朝廷的党争之中,他们的忠诚并没能减缓日益堕落腐化的明王朝覆没的速度,反使百姓深受战祸之害。所幸的是,时下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学界的基调,对洪承畴予以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其所做所为某种意义上说顺应时代大势,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认识、性格等因素,还必须要分析事件的演化、人物的行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对其行为做出公正的评判。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早在其入关之前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甚至皇太极也是清朝的地方官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间,形成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疆土概念,创立了各民族和睦共荣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清政权更替,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结果,清朝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取代了明朝的腐朽黑暗统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并促进社会的安定,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施琅降清后,力主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在客观上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又实现了台湾的发展,善莫大焉。
施琅降清后又反清,反清后再降清,有人认为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利益小人,据此断定施琅的品质恶劣、道德低下。这种评价既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对人情人性的理性分析,又缺乏对施琅个人性格、思想形成的了解,显然有失公允。施琅之首次降清,乃是奉郑芝龙之命,并无太多自己的主观愿望,也无所谓为贪图个人功利之念,与其品德高尚与否无涉。施琅再次降清,则是因为郑成功完全断绝了与施琅和解的可能,杀其父弟已使施琅与郑成功成为不共戴天之仇敌。为报仇雪恨,他降清也属人之常情,因而施琅的第二次降清属于被逼上梁山,与个人品德问题无涉。更何况施琅出身卑微,自幼饱受战乱之苦,除去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些正常追求以外,他最高尚的追求无非就是希望百姓早日结束离乱之苦。倘若认为施琅在明知郑成功必杀之的情况下,仍须为忠主而不降清,坐待屠戮,那更是不切实际且不人道的看法。而以此认定施琅的品德低下,当然是苛责。
郑成功自起兵竖旗抗清以来,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在艰苦的征战中,郑成功虽然每每以褒奖来鼓舞斗志,但其执法严峻,“果于诛杀”,常以杀立威。被郑成功诛杀的部将,单单在《先王实录》中记有姓名的就多达七十余员,有的还祸及妻儿并全家。被诛杀者,除了有几起定为贪污罪外,其他多是战场上“怕死不前”的,有的的确该杀,但像杀施琅之父弟这样的冤案、错案并非绝无仅有。据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记载,郑成功“用法严峻,果于诛杀。府尹杨朝栋以小斗散粮,杀其一家;又杀万年县知县祝敬,家属发配。”这种轻率的祸及无辜的做法,无疑在郑成功伟大的一生中留下了瑕疵。杀害施琅之父弟可谓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错杀案,盛怒之下不计后果的行为,使郑成功不但失去了施琅和施显两员战将,还为自己树了强敌,留下后患。
郑氏家族依靠海上活动起家,清军不习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郑成功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廷怀抱,使清廷能够建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对后来收复郑氏家族长期据守的台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琅二次降清,可以说既是施琅的悲剧,也是郑成功的悲剧。但于民族的统一来说,显然就不能用这一感念来表述了。千秋历史,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1)
施琅满怀复仇雪恨的强烈愿望,枕戈以待,但天意难测,却受到清廷的无端猜忌,被解职遣返回泉郡。黄梧降清,给施琅带来了转机,施琅自此走上清朝的历史舞台。这期间郑成功挥师北伐,南京城指日可待,不料却功亏一篑。清军尾随而至,即将展开一场海战。
施琅降清后,被派驻于同安。他的心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时刻准备率军冲向厦门,以雪心头之恨。然而,施琅并未得到重视,而且由于清廷对郑军策略发生了变化,施琅急于报仇雪恨的愿望落空了。
此时,一些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组成的抗清队伍,在西南部十分活跃。他们与郑成功遥相呼应,频频进攻清军,并连战连捷,势力渐壮。清顺治八年(1651年)十二月,郑成功重占漳浦,并攻下诏安、平和两县。同月,为了增加军饷,扩充实力,郑成功接受参军冯澄世的建议,以晋江县安平为主要贸易港口,与日本通商,并联通吕宋、暹罗、交趾等国海上贸易交通线,开始大规模发展海上贸易。次年(1652年)正月,郑成功攻入海澄,二月又取长泰、平和、诏安等县。五月,清军水师进攻厦门,郑成功令陈辉督水师迎战,两军遇于崇武,清军战败,弃船登岸遁走。
漳州位于福建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从东北到西北与泉州和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如今台湾人口中三分之一的祖籍在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之地。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濒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686年)始建州治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唐贞元二年(786年)迁至今址。明代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从四月开始,郑军进攻漳州,清军总督陈锦赴援,战于江东桥,陈锦败退同安,郑成功遂围漳州城达六个月之久。漳州城内食尽,人相食,尸体枕藉,军民死亡数十万。九月,清都督固山金砺率领浙江、直隶八旗满兵及汉军共万余骑驰援漳州,兵至泉州驻扎,郑成功方撤离漳州。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将固山金砺率师围攻海澄,郑成功身当矢石,战况惨烈,城破百余丈,积尸填河,清兵大败而退。六月,永历帝晋郑成功为漳国公,又封为延平王。郑成功修筑海澄城,巩固据点。七月,与清兵战于崇明之平阳沙,于舟山击败清军。
这一时期,郑成功为壮大郑军战斗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军对郑成功屡剿不利,而西南地区的抗清武装在李定国等人的率领下,又与郑军遥相呼应,不断挫败清军,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鉴于此,为瓦解郑成功的抗清武装,以利于彻底扑灭西南、东南两地的抗清战火,清政府开始考虑采用剿、抚并用的办法,改变了对待郑成功一味进剿的策略。
据《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之《密奏招抚郑成功稿》记载,顺治九年(1652年)的九月,有廷臣向顺治提出招抚郑成功的建议:“成功等作贼既久,狼子野心,臣等非敢保其不变,亦难必其就抚。但今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且湖南之贼,或由江西,或由广东,皆可通闽,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故姑以招抚一策,先将此贼牢笼,息兵养民,察其动静,苟有反侧,仍即剪除。”顺治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即敕谕浙闽总督李永泰,命他着手招抚郑成功。《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之《敕谕刘清泰招抚郑成功等稿》记载,顺治皇帝曾说:“朕又想郑芝龙既久经归顺,其子弟即我赤子,何必征剿?若成功等来归,即可用之海上,何必赴京?”为表明和谈诚意,清廷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命郑芝龙派家人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郑成功降,并有福建总督刘清泰附书,保其安全。不久,清廷又派郑成功之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信前往劝降。
从斗争策略的需要出发,郑成功遂同清廷虚与委蛇。起初他借口福建巡抚张学圣曾袭占厦门,制造事端,受抚难以服众;接着又提出就抚条件,反复以清朝对待投诚之人不能善待始终为由,坚持必须有三省之地安插军队,方才与清廷商谈投降事宜。
急于从东南地区抽调兵力以进剿西南地区之抗清武装的清廷,为使郑成功尽早来降,下令逮捕了偷袭厦门的福建巡抚张学圣、总兵马得功等人。同时,因安平靠近厦门,清廷为进一步表示诚意,又撤掉了安平驻兵。《襄壮公传》中说:“公(施琅)驻安平,方枕戈谋复仇,值当事有异议,撤安平兵。”安平驻军被撤后,原驻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