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录:我国女校历史与现况
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便已出现了最早的女校。1843年,创办了福州育英女塾。1844年,宁波女塾创办。这些女校是以教会小学的形式出现的。当时,这些女子小学的社会地位很低,处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学生主要来自贫穷家庭,数量很少。到了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女子小学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女子中学。其中著名的有上海中西女中和北京贝满女中等。当时,很多有产者都争着送自己的孩子上教会创办的女校。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华京协和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大等一批教会女校,达到了中学后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创办的女校。比较著名的有“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经正小学等。解放后,为了维护我国的教育主权,从1951年开始,将所有的教会学校全部收归国有。在“文革〃以前,北京有女校10余所。今天的六中、156中,以前都是辅仁大学附属的女中。今天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其前身就是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文革〃时期,我国的女校全部停办。现况: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女校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进入90年代以后,女校逐渐增多。截止到2002年10月,全国共有女校54所。其中,北京有1996年创办的华夏女子中学和2000年4月创办的实验女子中学,以及90年代初创办的中华女子学院三所现代意义上的女校。最有名望的是上海第三女子中学,历史悠久,是宋氏三姐妹的母校;现在仍是上海最趋之若骛的重点中学之一。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从中招录取生源大战中北京女子实验中学报名异常火爆说起。报名当天,报名者就超过了900人,是招生计划的10倍。蜂拥而至的大批报名者把现场挤了个水泄不通,其火爆的程度连学校的老师们都颇感意外。虽扩招了一个班,可还是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英华女高作为我市第一所单性学校开办一年多来,情况到底如何?学生、家长、老师到底怎么想?这所学校到底秉持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没有男生的高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女子学校真的又回来了吗?因性施教:是复古倒退,还是社会现状的需要?
第六章 家园这里没有男生
——来自长春英华女子高中的报道
不一样的寒假“初一初二初三,算是休息,侯姝每天看两个小时书;初三之后就正常了。电视里有好节目,我叫好几遍才过来看。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了,晨读。自己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还说,学校都这样,让我也学着点儿……以前?!以前假期凭你怎么催,怎么叫,就是不爱起床,起了床劈儿片儿一扔,就粘在电视前头……我跟孩子爸爸说,侯姝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有自觉性了?〃“我们党丽丽还真争气。寒假回来我一看成绩单——呵,长春市统考考550多分,比入学时候高150分!刚开始还不想念了呢,怕跟不上。这不上来了吗?现在我们和孩子都有了信心,丽丽还可以进步!〃“王晶岩怎么一下子长成大姑娘了?几件小事就很说明问题:没有像从前跟我说买什么牌鞋、什么牌上衣,反倒配眼镜就要个30多块钱的镜框;没有抱着电话和同学聊天,只是在除夕给班主任电话拜年;没有让我收拾行李,自己整理,吃的用的都要少带,就8个苹果2瓶饮料,钱也是一笔一笔有计划地和我说明白,不肯多拿一分;用过的书和笔记排目录整理进纸箱,规规矩矩……〃“矫艳波这是怎么了?成绩提高不算,说话做事都‘不对劲儿’啊;都文绉绉的,有理有据的。我和孩子妈妈闹点小矛盾,小波当时没吱声,过后给我写了封信,情理并茂,有深度、有情意,看得我掉了眼泪。还有——小波哥哥没念高中,我们平时不自觉地似乎就更重视小波。这回,小波为哥哥鸣不平,‘教育’了我——成才的路千条万条,要平等对待……”“春节单位搞联欢,我带赵文婷同去——每年都带。好多同事都说,哎呦,怎么大不一样了?这么文静、有女孩子气了?初中时候,中午说和同学打车去麦当劳就去麦当劳;现在?我说,孩子,你的裤子是不是短了,该买新的了;孩子说,不用。这不挺好的吗?”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从长春英华女子高中回家的孩子,让家长“吓了一跳”;而她们自己,也有点“不适应”了。“寒假回家见我一个初中同学,现在在公主岭一中,重点。她原先比我成绩好,可这回见了,成绩下滑得厉害,人也萎靡不振。我问,怎么了?她说,有人追,虽然没答应,可是心也慌慌的,尤其看人家都一对一对的……”赵涵说自己以前大概也有过一点“心慌慌的”,但现在“不理解了,心里可安静了——周围也没干扰,自然心静”。“放假没几天我就想着快点开学。在家生活不规律,人也变懒了,没劲了。学校多好!忙碌是忙碌,但是规律,健康,人也有劲!”喜欢上住校生活的范聪,经过上个学期每天晨跑,每天下午打球,原本瘦弱的她长胖了,结实多了。“我姐姐在一所重点中学。他们学校太大,人太多,太杂了。一个班70多人。好学生坐前排,后面干什么的都有。穿什么衣服都行,上哪儿玩也没人管,老师就对学习好、家庭好的学生上心……完全是个小社会圈圈。我们学校和人家可真不一样啊。〃袁珊娜说拿自己、自己学校和人家一比,有点儿担心自己老土,又有点儿自豪。
不一样的学校真的不一样吗?这个让这些姑娘和家长们这么津津乐道的“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在哪儿呢”?英华女中自成立以来,迎来全国妇联主席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的亲自视察,原省委书记谷长春来校座谈……多次成为传媒焦点,这到底是怎样一所学校呢?位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的英华女子高中四周太安静了。东临吉林大学科技园,西靠中科院地理所,北面是吉林大学外贸学院,南面是高新区政府。学校连着学校,灌木矮墙衔着绿化带,书声渺渺,宁静致远。而走进橘红色外墙的校园,动静则全由学校的作息表决定——早5∶40,起床洗漱;6∶00…6∶20早操;6∶20………与这份被严格恪守的时间表对应的是女高有序的、可以说是半军事化的日常生活。据生活老师张英杰回忆,这份有序“来之相当不易”。“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做到。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说一不二的,自在散漫惯了的。早上该起床时,你就挨个寝室喊吧——前半个月买了哨子,我嗓子还是喊哑了。光喊不行,要哄——哭啊,能不哭?开学前一个星期,95%的孩子都哭了,整天啥也没心思,就知道给家里打电话说委屈。午睡的时候进进出出串门,下午自习犯困;晚上熄灯了,她来找你说还没洗漱呢,还要给同学写信呢……一到周末,提前两三天,就毛了,变着法儿请假要提前走……我怎么办,连哄带吓呗!一个个做工作,一点点立规矩。天天那个神经紧张!〃经过一个月来的“软硬兼施”,张老师的嗓子也好了,神经也稍稍“恢复正常了”; 女高的姑娘们终于能“自觉了〃——只要铃声一响,该干啥干啥,没一个拖沓的。又过一个月,情况又有了“反复〃——这回反倒是要早起,要加晚自习,要开手电看书!“和学校领导老师一商量,我们不得不又强制了——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强制的不是学习了,反倒是休息!〃就这样,在经过两个月的“磨合”后,女高的孩子们习惯并开始受益于“规律、健康、有序”的新生活。“我家住得近,有时候晨练经过学校,就见操场西边草地和教学楼前面小广场上,好多学生在晨读。”专心致志,书声朗朗,早上清新的空气,淡红色的晨曦。汪冬跃的爸爸觉得女儿刻苦勤勉的青春正孕育着梦想,无限美好,令人神往。退休在家经常来学校“视察”的侯姝妈妈也有同感,“自习那个静啊,孩子们那个专注啊。”该静就静,该动就动,女儿在下午体育活动课上的跑啊,跳啊,笑啊,真让妈妈觉得健康蓬勃的校园生活真带劲,真有奔头。刻苦、勤勉、健康、蓬勃,女高的品质在学校老师们的眼里,也是“非同寻常的”。有过30年教学经验、一直在重点中学工作的张仁老师说:“要说比女高学生聪明的学生,我也见过很多;但比这里的普遍地勤奋好学,还真少见。〃学生们如此好学,教书育人的没有不乐此不疲的。从早自习到晚课,课上一丝不苟的老师们,课下又常常被围个里三层外三层,幸好老师们基本都住校,下了晚自习照样在宿舍随时待教。细心耐心、一视同仁,女高老师们的责任心备受家长和学生赞誉;此外,更有一节课、一次作业点点滴滴的渗透、追求。“我教学生不但是要她们会这道题,而且要使学生会想。要使她们逐步聪明起来。我经常讲这个定理、那个公式是怎么被想出来的,讲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我还告诉孩子们,学数学要学会一个字“变”,怎么变,按什么原则变。我要通过教学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创造性、趣味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那些讨厌数学、认为“世界没有数学多好”的学生转变认为“世界上有数学可真好”。数学特级教师、首创“稳、准、狠——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王运利老师说。女高师生在学业上的紧张和较真似乎一点没耽误学校在文体活动上的花样繁多。中秋晚会、新年联欢、合唱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才艺表演、越野赛……一样不落,样样出彩。此外,女高还尝试开设“女性审美”特色课程,这学期开始的体育课开始选修形体,每学期还请女性名人讲座……女高环境的沉静、生活的活跃、鲜明的“女性特色”,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在教学效果上也结出了令人惊喜的果实。据学校统计,以学生入学成绩和期末长春市统考成绩比较,单个学生纵向来看,90%的学生成绩有提高,提高幅度平均在30%,其中考分提高100分以上者占15%,提高50到100分之间者占28%。……
因性施教:是复古还是社会现状的需要?女高这么多的“不一样”,是因为这是一所单性学校吗?这所学校到底秉持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呢?“没有男生的高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女子学校真地又回来了吗?女高的在校学生、老师、创办人怎么想?“我一直是非常活跃的学生,以前是,现在也是。是我自己选择了女高。我选对了。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更专心了,明白什么是这个阶段我如果不得到以后肯定要后悔的东西——那就是充实自己。”谈吐成熟自信的高二二班沙磊说。“来这里之前,我也顾虑,都是女生,那还不整天计较。可是到这里发现不是这样,我们之间非常友爱,非常有默契。没有男生,我也不觉得自己就真被隔绝了,有以前的同学,有回家的时间……只是在这里的学习时间,没有男生。这是特殊的三年;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高二三班孙丹丹说。学生们的“无所谓”到了老师这里就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