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国政治人物赵括:纸上谈兵,铸成大错悲千古(2)

    赵括熟知军事理论,但只会纸上谈兵,绝不是一名军事人才,对这一点赵国有两个人物看得比较准确,一个是他的父亲赵奢,赵奢生前对人讲:“括自谓天下莫及,此其所以不可为将也。夫兵者,死地,战战兢兢,博谘于众,犹惧有遗虑,而括易言之!若得兵权,必果于自用,忠谋善策,无由而入,其败必矣。”他临终前专门告诫赵括说:“汝非将才,切不可妄居其位,自坏家门!”又特意嘱咐赵括之母道:“括不可为将,赵不用括,乃社稷之福耳!异日若赵王招括为将,汝必述吾遗命辞之。丧师辱国,非细事也!”(第九十六回)知子者莫如其父,赵奢根据自己为将的经验和对赵括的观察,知道自己的儿子远非将才,希望他勿操兵权,以免丧败之辱。他对自己的预察十分自信,还为赵王误用赵括安排了一些防范措施。对赵括看得比较准确的另一个人物是赵括的母亲,赵括受命为将后,归家辞别母亲,准备去长平赴任,其母上书赵丹说:“括徒读父书,不知通变,非将才,愿王勿遣!”赵丹见书后召其母叩问缘故,其母回答说:“括父奢为将,所得赏赐,尽以与军吏;受命之日,即宿于军中,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每事必博谘于众,不敢自专。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赐金帛,悉归私家,为将岂宜如此?愿王别选良将,切不可用括。”(第九十八回)察子之详,莫如其母。这位母亲将儿子任将后的行为与其父的行为作了比较,从儿子处理与士卒的关系上及对待赏赐的态度上,看到了他为将的缺陷,她也深知儿子“不知通变”的性格,谨守夫言,反对任用赵括。赵括的母亲对自己的判断同样非常自信,她见赵丹坚持任用赵括,遂提议说:“王即不听妾言,倘兵败,妾一家请无连坐。”(第九十八回)长平战败,四十万降卒最后被秦军坑杀,消息传来,举国哀号,惟赵括之母不哭,她对人说:“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第九十九回)她对赵括为将必败这一点早就料到,早有心理准备。    
    孝成王赵丹误用赵括,导致长平惨败,这在用人上有着极深刻的教训:首先,在用人上绝不能轻信被任用者的一面之词,绝不能将其本人的决心、自信或自我评价作为任用的主要根据,对那些自誉过分的人物,尤其要作更深入的考察了解,防止被他们的夸夸其谈所蒙蔽,使华而不实的人占据要职,贻误事业。其次,对人的任用要经过考察这一环节,避免不甚了解就轻易授职,对被任用者的考察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要重视他们亲属的不同看法。一个人的亲属是其最清楚的知底人,对他们所反映出的情况,哪怕是琐细的生活小事,也要给予认真的考虑,要善于分析,力求从中发现被任用者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作为是否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三,对人的提拔任用要有一个逐步使用和锻炼的过程,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考验他们,发现真正的人才,尽量避免突击提拔和越级使用,防止人员的误用或小材大用。    
    赵括带兵的时间极短,他以长平之战而闻名。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军事战役,由于赵括指挥失误,赵国四十万精卒在战役中丧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战略自保的力量,北方的燕国也开始侵掠欺凌。赵括夸夸其谈,不为将才而被误用,给国家带来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为历史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赵国政治人物李牧:超世将才偏偏生不逢时(1)

    李牧,战国晚期赵将,长期驻守代(今河北蔚县)、雁门(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带),防守国家北境,多次打败匈奴。长平之战后燕国乘虚攻赵,他配合廉颇击败燕军,逼使燕国乞和,被封为代郡守。赵偃执政时,廉颇受谗弃赵奔魏,燕国以为有机可乘,复出兵攻赵,李牧从北路出兵,协助赵将庞煖围歼入侵的燕军,并率军攻取燕国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等地,不久又攻取其上谷(今河北张家口以东、赤城以西一带)三十城。赵偃的儿子赵迁执政后,赵国更加衰弱,秦军袭破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围逼邯郸,李牧受命率代郡大部人马援救邯郸,他以坚守计麻痹敌人,然后出其不意地大败秦军,被赵迁封为武安君。后来,秦国在前线对李牧采取媾和策略,暗中派人贿赂赵相郭开,使其捏造李牧通敌卖国之罪,赵迁私下派人了解到了李牧与秦军的媾和行为,遂信以为实,即派赵葱赴前线接替李牧之职,李牧不甘为赵葱代替,悬将印于幕中,欲逃往魏国,被赵葱派人追捕而斩。    
    李牧是赵国末年的一员名将,他长期防守北境,又击燕败秦,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由于赵末政治上的昏暗,这位一心抗敌的名将不免沦为一种政治阴谋的牺牲品,留下了莫大的遗憾。李牧的才能及其遭遇在国势日衰的赵国末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军事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    
    援救邯郸的战役是李牧军事才能的一次突出演示。当时秦王嬴政在国内镇压了嫪毐的叛乱,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他亲自柄政,部署和指挥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将桓龁在宜安斩杀十万赵兵,挥戈直逼邯郸,李牧奉命率数万代兵增援邯郸,他向赵迁分析战况说:“秦乘累胜之威,其锋甚锐,未易挫也。”(第一百五回)根据自己军队“战则未足,守则有余”的实际状况,列营于肥地(今河北晋县西),设置壁垒,坚守不出,任凭秦军挑战,他每天只是杀牛赏赐军士,并使军士分队比赛射技。士卒受赐感恩,纷纷求战,李牧终是不许。时间一长,桓龁认为李牧又在采用廉颇当年长平时的坚守策略,于是分兵一半去攻附近的甘泉市,赵将请求去救,李牧分析说:“彼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也,兵家所忌,不如往攻其营。彼方有事甘泉市。其营必虚,又见我坚壁已久,不为战备。若袭破其营,桓龁之气夺矣。”(第一百五回)遂分兵三路,夜袭秦营。秦军未料赵兵猝然杀至,大溃而败,折损牙将十余员。桓龁闻报,率大军直扑赵军,李牧伏兵两翼以待,正面战场交锋正酣时,两翼赵兵一并杀出,桓龁不能抵挡,率残兵败归咸阳。    
    李牧在增援邯郸之战中,表现了战略战术上的过人之处:第一,他能正确地分析敌我形势,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力量限度,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部署战役方针,从而避开了敌之所长,把战役的主动权稳定在自己一方。第二,他把坚守与进攻灵活地结合了起来,不以防守为惟一手段。他的坚守不是单纯的防御,坚守在整个战役中既是避敌锐气的手段,又是麻痹敌人的策略和进攻的准备环节。通过防守,他向敌人造成了惧而不战的错觉,等敌人分兵势减且又无备之时,防守立刻转为进攻。李牧在战术上的防守有极大的灵活性,没有敌人分兵的战机,他可能会坚守到底,而一有战机,防守本身又成了对进攻的准备和掩护手段,成了进攻的一个环节。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李牧在北境抗击匈奴时,就曾采取这种战略策略,匈奴每入侵,他总是令士卒进入营堡,不与交战,如此数年,匈奴和赵人均以为李牧怯战,甚至赵王曾一度撤换了李牧的将军之职,由于新将屡败,岁余后李牧复职,他固守如前,数年后瞅准了一次机会,组织十余万人大举反击,又安排左右伏兵对付敌人的反扑,终于破杀匈奴十万骑,使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李牧善于把防守与进攻灵活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战中创造和运用了极妙的军事策略。第三,李牧在破秦战役中坚持“致人而不致于人”(见《孙子兵法•;虚实篇》)的原则,面临可能被敌所调动的形势,他抓住敌人军势变化后新出现的薄弱环节以重兵攻击。迫使敌人援救,从而将受敌调动的局面转化为调动敌人,将可能的被动转化为主动,以极大的能动性开创了战役胜利的局面。第四,他在战役中发扬连续作战的风格,初战取胜后立即部署围歼回援之敌,不给对方以准备的机会,使他们未及反应和认真地部署就被击败。这一连续作战的方针得以实施,是与他平时对军队的训练培养和对士卒的爱抚激励分不开的。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确有许多独到的高明之处,这些高明之处使他成了赵国少有的战将。    
    盯着明枪,防不住暗箭    
    李牧的用兵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他在军事上总是希望不受约束,遇事自作主张。他率军援救邯郸,在受大将军印时就首先请示赵迁说:“愿假臣便宜,无拘文法,方敢受命。”(第一百五回)他向赵迁争取到了极大的自主权,方才率兵抗秦,施谋制胜。他把这种主动权看成是指挥员发挥自己军事才能、保证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李牧所以看重指挥员的自主权,是有一些原因的:第一,他长期驻守边远的北境,远离国都作战,养成了遇事自决的指挥风格。第二,他深明战场形势的瞬息变化,深知良好的战机常会稍纵即逝,从而深信军事斗争的灵活原则和速决原则。没有自主权的将军,不能很好地坚持这些原则,这是李牧要尽力避免的处境。第三,李牧对自己的战术策略和军事指挥自信不疑,不希望自己受到过多的干预,影响对战役的指挥。


赵国政治人物李牧:超世将才偏偏生不逢时(2)

    李牧在邯郸外围击败秦将桓龁后,秦国又派大将王翦率兵伐赵,李牧连营拒守,秦军无法进军。后来,秦国决定用反间计除掉李牧,配合这一策略,王翦在前线与赵军做通和之状,不定成约,使命往来不断。面对秦军的策略变化,李牧不知是计,他仍旧遵循指挥自主的原则,与秦军互通信使。李牧常有机智多变的战术策略,这次与秦讲和,也许是虚与委蛇、部署和准备新的制敌方针,对这样的军事方针的变化或策略的实施,他自作主张,没有请示赵迁,结果使赵迁不明就里,以此确信了关于李牧通敌的谗言,作出了撤换其军职的错误决定。李牧军职被撤,与他行施用兵自主的原则有直接的偶然性联系,却是赵末政治昏暗的必然结果。    
    赵迁怕李牧在前线拒命谋反,派使对李牧说让他回邯郸任相,李牧见到君命,对使者说:“两军对垒,国家安危,悬于一将,虽有君命,吾不敢从!”(第一百六回)他拒绝在危急关头为就相职而离开指挥岗位。使者为他一片爱国之心所感动,遂告诉他说:“郭开谮将军欲反,赵王入其言,是以相召,言拜相者,欺将军之言也。”李牧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深感自己对正在走向危亡的赵国已经无能为力了,经过再三考虑,他准备往投魏国,临行前他长叹说:“吾尝恨乐毅廉颇为赵将不终,不意今日乃及自己!”这位一心要报效国家的战将,终于怀着一腔惆怅离开了自己的军事指挥岗位。他被赵葱捕杀后,秦军酌酒庆贺,而赵军见主将无辜被害,不胜其愤,一夜间越山逃尽,赵国的残局一发不可收拾,秦军围逼邯郸,数月后赵迁出降。    
    熟知历史的宋人司马光写有《五哀诗•;李牧》,称赞李牧杀牛励士和防守匈奴的军事才能,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