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答,一定从实回答。”
于是沈神通很快就知道李必成消息来源是严府五个副总管当中的两人,自然连名字也都
知道了。甚至连麻雀行将嫁给陶正直的最新消息也知道了,其次就是李必成后期跟何同的联
络的方法也知道。
在表面上这些事情都已事过竟迁,何同既已远飘隐遁,琐琐之事问之何用?可是沈神通
不是普通人,很多平凡无奇的事情他听人耳中就会有想不到的妙用。
李必成是利用一艘快艇传递消息。艇上有两种颜色不同的旗帜,如果是黄旗就表示没有
消息,如果是红旗,何同就会在靠近南京江上出现。他乘坐另一艘快艇会合,亲自在舱内暗
格中取去书面报告,因此李必成根本不知道何同住在什么地方。
但沈神通却知道,何同一定是住在他那幢临江小屋,每到那个时候就看着江面经过的船
只,便很容易知道有没有密报消息了。
李必成说:“最后一次送出的密报就是沈老爷离开的前两天,严温尚不知道您老已经恢
复了七八分,但府中的一个副总管却知道,这个消息送出之后,何同就从此不见,往后几次
密报都原封带回。”
第三件事是关于崇明岛和天津,这两处地方,李必成记得何同曾经提到过天津。
单单是这句话当然不足为凭,但如果你知道了可怕的仇人已随时可以出走,你必须马上
逃走的,那么你往陌生地方去呢?不,还是逃到又远又熟悉的地方。
如果有充分时间,任何陌生地方也可以变成熟悉,但如果祸迫眉睫,当然就不一样了。
李必成被放回地上,性命还在,只不过一只脚已经永远残废,终身变成走不快而又十分
容易辨认的破子。
天津已经十分寒冷,就算身壮力健的年轻人穿上棉袍也有点瑟缩,老弱之辈自然把皮袄
皮袍子穿上了。
彭璧虽然曾经出公差到过北方不少次数,自以为已经是老经验,谁知从未到过北方(彭
璧跟随他的时间而言)的沈神通,不但穿着方面老早指点彭璧换得跟北方人一样似模似样,
最令人讶异是到了天津卫城内,他老人家竟然老马识途带了彭璧直奔北大关。
那是一家门面不大的店铺,挂着狗不理招牌(狗不理意思说这种著名的包子丢在地上连
狗也不理不睬,何故?那是因为这种包子必是出笼现吃。由于包子内油脂多,一口咬去可以
把嘴巴烫熟,而传说中狗最怕烫,若是被烫过之后,凡是听到响声脑子就会疼痛。),门首
有个巨大的签筒。
他们站着吃过包子,彭璧精神大振,又跟着沈神通走到一条胡同转角处的一家店铺,进
去每人要了一大碗肉片卤的锅巴莱。肉片有肥有瘦,加上黄花木耳花椒香菜,既热又香。当
然每人再加上四两玫瑰露,直吃得彭璧全身冒汗,脸红脖子粗而又脚步歪斜,只好跟沈神通
投店歇宿。
一连八天,彭璧别的不说,天津卫独特美味倒是尝了不少,由早上吃点心的面茶开始,
到贴脖脖熬鱼,大清河面炸银鱼以至炸蚂蚱捻儿(即翅膀尚未长成的肥嫩蝗虫)为止,都大
快朵颐好不开心。
唯一遗憾的是何同消息杳然,这个人就算真的逃到天津卫,以这样一个北方商业最繁
盛,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谁能知道他躲在那一间深院大宅之内,何同只要有钱,少不了有
十个八个管家婢仆,他根本可以大门不出逍逍遥遥躲上十年八年。
如果何同没有钱非得出来弄些勾当营生不可,找到他的机会自是较大,但何同既然是准
备行刺沈神通,岂能没有周密布置?以何同的身份地位,暗中赚点钱准备逃亡匿居用岂是难
事?
彭璧并不是整天跟着沈神通到处吃喝。他老早也已展开行动,在沈神通跟前,彭璧的确
矮了一截,但事实上彭璧乃是浙省公门有名高手之一,例如查访缉拿之道,普通捕快来来去
去也不过那么几下老套,但彭璧至少比他们多几倍手法,极尽古灵精怪无孔不入之能事。
不过这一回沈老总分派他的工作只限于沽河的码头,那沽河是永定、大清、子牙、南
运、北运五条河流在天津交会,然后由大沽口出渤海。故此所有码头都十分繁忙热闹,每日
不知多少车船人马出人,更不知吞吐多少南北货物粮米等。
彭璧自然会运用种种手法和关系严密查访,却谨依沈神通命令绝不泄漏身份。
沈神通每天到处跑,不但去过城外著名的海光寺千佛寺以及许多寺堂观庙,甚至连专卖
旧货的街道也不时逛逛。
就在第九天午后沈神通在街上走,两边店铺大多是售卖故衣古董旧书等等,这时行人不
多,沈神通并不十分期望会在此处碰见何同,他走到这种地方一来是由于习惯,大凡在公门
当差久了,有些地方不免走惯走熟,例如这专卖古董珍玩、皮货故衣,甚至名贵字画的街
道,任何大城市都有,也是脏物集散最佳场所,捕快们甚至时时可以从这种街道抓到犯案叠
叠的大盗或惯窃。
沈神通当然走惯走熟这类地方,尽管店铺、建筑、人物都不相同,他还是觉得非常熟
悉,好像回到故乡一样,心情也轻松得多。
既然他有这种习惯,何同自然也免不了,所以碰见何同的机会也不是绝对没有。
不过有个人从一间店铺冲出来拦住沈神通之时,这个人绝对不是何同,如果是何同,他
不赶紧开溜甚至躲到毛坑才怪。
这人白发苍苍,满面皱纹,一望而知是个老仆人,腰腿却也硬朗灵便,眼睛也还不错,
他好像看见什么稀世奇珍一样直往沈神通面上打量注视。
沈神通真沉得住气,微笑道:“老爹,鼻子都快要碰到我脸颊啦,幸好我不是漂亮女
人,究竟我哪一点值得您看个不停呢?”
老仆人面上露出狂喜之色,大叫道:“天啊,老天爷真有眼睛……”幸亏他年老气衰,
虽是大叫,其实声音并不响亮。
沈神通仍然微笑:“我猜我的声音使你认出我是谁?但我却早已认出你是李管家,我那
曹大哥好么?还住在老地方?”
老仆人纳头便要跪拜行礼,但沈神通一手揪住登时动弹不得,他大概知道一定强不过沈
神通的,只好道:“小的正是李干,沈老爷,天可怜见,让我遇见您,我家老爷不行啦,他
不但快要死了,最可悲是心都碎啦!”
若论当世心碎之人,只怕很难有人比得上沈神通了。不过他没有反驳,只道:“别急,
慢慢告诉我。”
他的主人姓曹名朔,当年是公门著名捕快头子,也是神探中流砥柱孟知秋提拔的手下之
人,但自从十二年前退休之后,如今却靠李干这位老仆隔些时候售卖古玩家具维持残生。
曹朔已经半身不遂,长年瘫痪床上,十多年下来,从前一些关系早已断绝,送钱送面的
朋友已经很少,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女儿曹月娥。
这个女孩子才二十四五岁,二十岁那年丈夫暴卒因而变成小寡妇。她回到娘家服侍孤单
的老父,本来十分合适的日子也过得平平稳稳,但去年曹家想把房子租一半出去贴补家用,
有个姓张的牙郎(即经纪)来看房子,竟也看上了曹月娥。
后来当然是曹月娥被那张牙郎所诱,不但失了身还爱上了他。
这类故事只要有人类而人类又有男女性别的话,简直是必然发生,至于结局不是男女幸
而结合,就一定是分离,如果有一方痴情的就不免茶饭无心面黄肌瘦恹恹欲死。
沈神通只好等着听这种千篇一律的俗套结果。他甚至可以肯定是伤心欲死的必是曹月
娥,那女孩子十年前见过,那时梳两条辫子,面白而圆倒也可爱,只不过长大之后变得如
何?若不是曹月娥伤心,她的老爹怎会心碎?
但老仆李干继续说下去,居然不是俗套结局。
原来曹月娥并没有被张牙郎抛弃,也没有被迫分离(她爹已瘫痪而又无财无势,就算想
惊动官府也不行了)。相反的,她现在还跟他跑,只不过从前张牙郎是租住她家房子,现在
搬出去了。
所以曹月娥时时出去,一去有时三两天才回来,这还不要紧,问题是她爹发现她常常眼
睛红肿面上青瘀,显然遭过殴打,所以眼都哭肿了。
曹朔虽然瘫痪变成废人,但脑子还会想,他根本不必问就知怎么回事。
但这是女儿本身的冤孽,莫说很难插手,就算可以插手,他老人家也没有办法,因为他
根本连床也不能离开。
沈神通道:“曹大哥一定交待过要你暗暗跟踪,主要是查明张牙郎住在什么地方。”
李干颤巍巍却佩服地道:“是,是,小人早已查出来了。”
沈神通听了地址,问道:“那儿附近有没有妓馆酒店?”
李干忙道:“有,有,隔壁街都是酒店,两边胡同有十几家妓馆。”
那时候喝酒食饭的酒店地方都很大,必有厅院郎庑掩映,隔间为阁,花竹吊窗各垂帘
幕,客人召妓歌笑都极方便舒适。
沈神通问了几个问题之后,摸出五张银票交给李干,道:“这一共是一千两银子,每张
二百两,你先去兑一张,家里尽量买够柴米油盐,曹大哥身体不好,多买些煤把房子弄暖
和,再多弄点补品给他吃,请个好大夫给他调治,你暗中告诉他,我已经管这件事,但现在
不能露面,他一定就能明白。”
老仆李干含泪拜谢而去。
沈神通独自踱到那条街上瞧瞧,只见虽是午夜时分,但还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
非常的,两边的胡同不时有浓妆艳抹女人出人,所过之处香风扑鼻。
这种地方他并不陌生,可是如果没有必要,他绝对不会来逛。
所以,当他穿过一条胡同经过三家妓馆,又经过一家朱漆大门之时,他虽然没看那间屋
子一眼,却知道这就是张牙郎的居处,也是曹月娥来此与他幽会的地方。他陡然心头一震,
走到街上定定神想道:“我的习惯何同十分了解,所以如果我是何同,住家也一定拣在这等
地方,因为何同向来每天喝点绍兴酒,不喝烈酒,他不是酒客,所以我绝不会上酒店查访,
何况他向来不逛窑子,这妓馆当然也不必查,这个人没有什么其他嗜好,除了喝点花雕,就
是喜欢吃点甜的点心汤羹。”
他微微一笑,发觉有一个道理真是永不会错的,那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
现在他简直可以肯定,可以打赌一块钱,赌何同不在天津匿藏则已,若是如此,必定是
住在最繁盛热闹所在,绝对不会躲在寺堂观庙过冷冷清清的生活。
何同绝不是想过繁华奢侈的生活,而是为了躲避沈神通的追踪查缉。
沈神通忽然叹口气,因为他看见一顶小轿,正是老仆李干形容过的。这顶小轿果然在张
牙郎门前停下,一个穿红着绿的年轻女人出现,然后隐没在大门里面。
若论别的,沈神通还不敢夸口,但说到眼力之锐利他绝不肯认第二,所以这匆匆一瞥,
他不但能看清楚和记住她的相貌,还看出她既忧愁恐惧又渴望欢欣的神情。
但她为何来到此处,面上却露出既忧又喜,既怕又爱的神情呢?
沈神通只花了二十枚铜钱,就从一个顽童口中得知不少事情。
司马翎《武林强人》之“江天暮雨洗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