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道-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如再一次止住了回答。

“不会说话了吗?”

在金均贞的大吼之下,品如勉强接着说下去:“此乃可怕的动乱之兆,是一个天翻地覆、阴阳颠倒、尾部吞吃头部的不祥征兆。上大等大人,天下定会颠倒乾坤的。”

原来,品如所说的“太白掩月”的现象预示的是以下犯上的叛乱,叛乱中阶级或身份低下的人将以不正当的手段征服或杀死上级。这便是品如所说的天机泄露。

至此,上大等金均贞一边示意品如退下,一边叮嘱:“出去吧。但若不该多嘴时多嘴,别说你的舌头,便是你的脖子也一定会被砍掉的。明白吗?”

“请勿担心,大人。”

日官品如走后,金均贞将自己关进寝宫,苦思冥想。

日官言大王陛下近日内要驾崩,此话不可不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关于太白掩月将会发生以下犯上的说法,也是天数吗?

金均贞心中清楚。

上大等官位最高,大王陛下驾崩后,自己便是继太阳之后的月卿。然而,品如不是占卜得知位列第三的太白星掩月会发生以下犯上的叛乱吗?

第三颗最亮的星。

那是不是指执事部侍中金明呢?执事部侍中是上大等之下第二有权势的人物。若真是那样的话,品如的占卜应该有位居第三的太白星金明要对月卿上大等,也就是自己,发动以下犯上的叛乱之意。

即便不是这样,侍中金明是今年新科二十岁的天下壮士,是大王陛下的胞弟金忠恭之子,强权人物。倘若其父还在,理当由其父接替大王陛下之后即位。因此,金明总是郁郁寡欢,每每在面对金均贞时,总是冷眼相视。

如此,若不提前应对,说不定真会酿成大祸啊。

金均贞反复思量之后,得出了这个结论。

这时,金均贞脑海里浮现出一张脸,那便是金阳。

五年前金均贞曾让儿子金徵将金阳调到武州赴任都督。当时是一天夜里,叛贼之后金阳避开别人的视线找到金均贞父子,请求:“大人,倘若大王陛下突然驾崩之时,该如何应对?臣以为未雨绸缪不失为上策。为了开辟天地,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开辟天地。如果听从金阳的话,早作了打算,哪怕代价是天翻地覆,那么无论如何总是会有办法度过难关的。

是啊。

金均贞拍着大腿叹息。

能打破这困难局面的人恐怕只有金阳了。金均贞说服儿子调金阳任武州都督,不就是为了应对今天的局面吗?

“……我年纪大了,世间之事也经历过,荣华富贵也享受过,死而无憾了。但是你不一样,你还年轻,必须为日后打算。调金阳去武州任都督吧。金阳是个才智出众之人,他日必将知恩图报,助你一臂之力的。”

于是几日之后,上大等金均贞下令罢去武州都督金阳的职务,紧急招他到新罗的都城庆州。

据记载,金阳接到命令之后,大笑三声,说道:“终于到时候了。”

这是兴德大王十一年,公元836年8月。

正所谓疾风怒涛。

乱世的风暴如同大作的狂风,如同愤怒的波涛,即将猛烈地席卷而来。现在则是风暴的前夜。

第一卷 第六章

第五章 结义兄弟

兴德大王十一年八月,即公元836年。

据《三国史记》记载,那年夏季出现了种种异常的天象,六月妖邪之星败星现于东方,七月太白星掩月。像是要印证天象的异常似的,空前的大灾害紧随而来。

恐怖的台风横扫着大地。

小山般的巨浪重重击打着海岸,狂风过处,大树被连根拔起。

狂风也吹打着清海镇的镇营,张保皋不听谋士于吕系的劝阻,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坐在军营所在地将岛,倾听狂风暴雨的声音。对于生于海边,自小便与海为伴的张保皋来说,狂风肆虐、大浪滔天反而是他喜欢的境界。

清海镇营在猛烈的台风中仍坚如盘石。奉兴德大王之命,在清海设镇已有八年。八年岁月,不过弹指一挥间,清海镇却已发展成连接唐朝与新罗以及日本的三角海路的航运中心。它不仅是三国间的物流要冲,也是一座关隘,任何船只,不经过清海镇,便不能去唐朝;任何商船,不经过清海镇,便到不了日本。

“清海镇呀,”于吕系朝独自坐在帐篷里的张保皋笑着说,“真可谓鼓腹击壤。”

鼓腹击壤。

意思是拍着肚子,跺着脚,很兴奋的样子,用来形容太平盛世。上古时的圣天子尧帝到民间体察民情,在一个村庄里,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拍着肚子,敲着大地,高兴地唱着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支歌后来被称为《击壤歌》。当时的清海镇真可以称得上是太平盛世的武陵桃源。

当时的新罗朝廷昏庸无能,围绕权力的明争暗斗致使政治紊乱,百姓涂炭,只有清海镇还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地方。

自张保皋麾下一万人的强大军队抓捕了阎文以后,海盗也好,奴隶贩子也罢,在海上再无容身之处,大海彻底地恢复了往日的和平。张保皋的船队带动起来的商业蓬勃发展,当地经济空前繁荣。

著名的学者、曾任美国驻日大使的莱莎渥(1920~1991)在他所写的《从唐朝开始的圆仁旅行记》论文中评价张保皋为建立商业帝国的“贸易王”,那时张保皋的清海镇是商业帝国的大本营,他本人则是建立这一伟大帝国的海上王。

如果说兴德大王只是管理新罗国政的君主,那么张保皋则是统治着连接唐朝、新罗、日本的海上帝国的帝王。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保皋是韩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国际人,是超越国家和民族,视全人类为一体的世界主义者。

“您去哪里?大使大人。”

本来坐在空帐篷里的张保皋突然起身向外走去,于吕系赶快阻拦。

“不能出去。外面风疾雨大,很危险。”

但张保皋不听,他走出狂风骇浪包围中的帐篷,独自伫立于台风中。

帐篷外面便像于吕系担心的那样,风雨交加。

据记录,清海镇一带年平均降水量达1700毫米,雨季为处于东南季风影响下的六月至九月间。东南季风每年从太平洋西南部带来吹向东北亚大陆的台风,而完岛即清海镇正好位于台风正面侵袭的海岸边上。对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张保皋来说,暴风雨非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亲切的令人欢喜的朋友。

惊涛骇浪似乎要吞噬掉将岛,汹涌咆啸而来,激起的水花漫天飞溅;狂风似乎要卷走张保皋,呼啸着横扫而去。狂风暴雨中,张保皋虎目圆睁,注视着卷起白色泡沫的波涛。

哗,哗,哗。

听着气势凶猛地冲向岛边岩石的海浪的咆啸声,张保皋霎时感到了全身被海水浸透般的喜悦。

今年他四十八岁了。四十岁时被兴德大王封为清海镇大使,回故乡不过八年,他便建设了梦想中的海上帝国。按莱莎渥的表述,张保皋建设了伟大的商业帝国,成了贸易帝王。

从历史的记录中查不到张保皋的出生年代,但是从前后情况综合来看,张保皋大约生于公元八世纪九十年代的后半期,在完岛一带长到二十多岁。

助音岛。

现在张保皋将军营所在地叫将岛,但他小时候这个岛叫助音岛,是他从儿时到青年时玩耍的地方,也是养育了他的地方。

张保皋独自伫立在猛烈的暴风雨中,睁大眼睛凝视着惊涛骇浪,一边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我去唐朝大约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于是,到唐朝去的一幕一幕往事开始在张保皋的脑海里一一掠过。

入唐后的十余年间,张保皋历尽千辛万苦,加入唐朝的军队立下不朽战功,当上军中小将。

据历史记载,张保皋参加了讨伐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建立的平庐淄青藩镇的战斗,在战斗中他表现突出,任武宁军军中小将,当时他正值三十而立之年。从当初怀着出世之梦,到在中国立身扬名,仅仅用了十余年。那之后,又经过波波折折,张保皋结束了军旅生涯,但仍留在唐朝,结交并组织滞留唐朝的新罗人,从方方面面为日后从商打下了基础。做这些准备,张保皋大约花了五六年的时间。

由此算来,张保皋在唐朝滞留了漫长的近二十年时间,在那悠悠岁月里他多么思念故乡。

张保皋出神地盯着澎湃而来似乎要吞掉自己的波浪,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二十年时光里他没有一天忘记故乡。

草根树皮。

张保皋离开故乡前往唐朝时,正是新罗百姓缺吃少穿,以草根树皮裹腹的年代。

依《三国史记》的描述,中国当时是梦中的理想大陆。

那时,年轻一代在新罗这种彻头彻尾的等级社会里觉得束缚和限制,很愿意漂洋过海到更开放和富强的唐朝去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张保皋便是当时满怀希望到唐朝去的那批年轻人中的一员。

他能选择的惟一的出路便是加入雇佣军。

当时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建立起来的藩镇统治着地方,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李正己的藩镇名称叫“平庐淄青”,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统治地方足足有55年了。

张保皋到中国时,藩镇已由李正己的后人李师道世袭了藩首。李师道派刺客到长安,暗杀了宰相武元衡,朝廷视之为心腹之患。

唐朝皇帝宪宗在此事上摒弃了议和观点,宣布派兵讨伐平庐淄青。那时是公元815年12月。

唐朝与平庐淄青军间的交战持续了三年,直到公元818年7月才结束。当时武宁军是唐军骑兵的先锋部队。

因此,武宁军中需要武艺超群的士兵,只要武艺超群,不管是异邦人,还是囚犯,甚至是海盗,都可以当武宁军的士兵。

于是,身手了得的张保皋随即成了唐朝军队的雇佣军。

轰隆隆。

暴风雨中电闪雷鸣,不知道是不是雷劈到了附近海岸,霎时间地动山摇,火光窜起。

在雷声大作中,似乎一种熟悉的喊声像霹雳一样在张保皋耳边回荡。

“大哥。”

张保皋立时环视了一下周围,明明是一个熟悉的声音。

“谁呀?”

张保皋向周围寻找着,但是四周漆黑一片,只有猛烈的暴风雨。

“到底是谁呀?”张保皋喊起来。

张保皋马上醒悟到那不是人的嗓音,而是天上的雷雨声。可是对张保皋来说那明明是熟悉的声音,是了,那是郑年的声音。

郑年是张保皋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他俩都出生在完岛。

据唐朝诗人杜牧的《樊川文集》记载:郑年比张保皋小十岁,称张保皋为大哥。实际上郑年并不比张保皋小十岁,但的确比张保皋小,称张保皋为大哥倒是事实。

两人从小便一同在助音岛上生活,后来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义金兰。

不久,两人胸怀壮志,于同一天一道起程前往唐朝。对两人的关系,诗人杜牧在《樊川文集》第六卷中有如下记载:

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不及也。保皋以齿,年以艺,常不相下。

张保皋和郑年成长于同一故乡,又一同前往中国,他们无疑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张保皋比郑年年长,郑年管张保皋叫大哥的说法符合事实。

张保皋和郑年这对结义兄弟平生共同经历过波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