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箭尾插着一封红色的决战书。
这个士卒立即向大阿餐金胤麟禀告。
金胤麟打开一看,这不是别的,正是金阳向大将军金昕递来的专信。
金胤麟便径直向将军金昕所宿之营走去。
“大将军大人,”
进了帐中,他双手向金昕呈报了书信,并报告:“敌军向我军发来一支细箭。”
金昕漫不经心地打量了一下这支有金色野鸡翎装饰的细箭。
只一眼,金昕立刻认出这是他的堂弟金阳的专用箭。
金昕知道,堂弟金阳不仅特别喜欢射箭,而且还喜欢在自己专用箭的箭尾特意用一种金色的野鸡翎毛作表记,使人一眼便能认出来。人们常常称这种装饰用的金黄色野鸡翎毛为金羽,而金阳的金羽箭却百发百中。
金昕拔出插在箭尾的书信,打开一看,在红色信纸上写着是一封决战书,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几个字:“以一匮长江河。”
看罢,金昕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会意的笑容,他十分清楚堂弟金阳的意思。
这是《汉书》里的一句名言。
《汉书》是中国二十四正史中的其中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汉朝的历史。这本史书最开始由东汉的班彪着手编写,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其子班固接替父亲编纂的,班固死后便由其妹班昭续成。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与中国史书之最的《史记》堪称史书双璧。
《汉书》不仅记录了中国汉代历史,还收录了当时其周边国家的历史事件。其中“朝鲜传”、“地理志”中所记录的文字对研究我国历史有极大的帮助。除了在历史上的价值以外,《汉书》的文学造诣也极高,其中不乏许多为后人千古传颂的佳篇。
金阳送来的决战书引用的就是这《汉书》里的名言,意思是以小小一篑黄土怎能阻断奔流而下的滔滔江水,常常用来比喻鲁莽之徒试图去做一些无法实现的莽撞之事。
其实金阳在以此告诫金昕,个人的微薄之力无论如何也根本抵挡不住似江水般滔滔不绝的历史河流。
金昕的嘴边之所以露出笑容,是因为他识破了堂弟金阳引用这句《汉书》之言向他挑战的缘由。
历史长河正如澎湃汹涌的江水一般顺流而下,为何有人竟异想天开,以为一篑黄土便可阻挡。金阳委婉地向堂兄表达了自己的劝戒:如今平东军的胜利已是天下的大势所趋,而堂兄为何却要做出靠区区一人之力企图挽回局面的愚蠢之事。
然而不知为何,金昕却并不责怪堂弟一篑黄土的比喻。
想到这儿,金昕提笔在红色信纸上给堂弟回复,因为这是敌军送来的决战书,所以也一定要给敌军答复。
金昕回复的决战书也插在细箭上,射出了公山城,朝平东军驻扎的连龟山飞去。
平东军的一个士兵看出这支插着红色书信的细箭为传信之用,立即送到了金阳所在的军帐里。
此时,金阳正在焦急地等待堂兄的答复,一看到手里拿着细箭的士兵进来,他便确定回信来了。
金阳迫不及待地打开红色信纸,看到堂兄的答复更为简单,只有四个字:“万折必东。”
金阳也心领神会地微笑起来。
这句也是《汉书》名篇佳作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无论黄河之水有多少道弯,曲曲折折之后依然向东而流。换言之,无论救国之路有多少波折,其赤胆忠心的气节也会像奔流向东的河水一样,无法折断。
金阳引用《汉书》中的名言劝告自己:一个人的微薄之力绝不可能阻挡万马奔腾的历史河流;金昕便也引用《汉书》中的佳句表明自己救国的一片丹心,不论道路多么艰难也不会改变。
“果然是泰昕兄啊。”
金阳确认了敌军的答复,跪下双膝感叹道。
不过金阳感叹过后,又仰面向天大笑三声。
“将军为何连连大笑?”郑年在旁边问道。
金明依旧笑着回答:“古人云:百年河清,即使等待一百年,沉淀在黄河河底的淤泥也绝不可能变得清澈。”
郑年听到过这句古语。
早在中国春秋时代,郑国被楚国攻打陷入覆国危机之时,郑国的大夫军士一番紧急商议以后,内部出现分歧:一派支持和亲论,即不战而降;一派支持主战论,即战而不降。
正当两派争得面红耳赤,不分上下之时,一大夫站出来说:“周时有言‘人生之短不足以待黄河水清’,同样,如今等待别国救援也不过是‘百年河清’而已。”
等待百年河清。
不论等待多长时间,不可能的事情永远也不可能出现。
“许多人都认为泰昕兄贤明智慧,实际上,世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泰昕兄更愚钝的人。他不仅想以一篑黄土阻挡长江水,甚至还要等待奔流的黄河之水沉淀澄清,真是等待百年河清。即使等一百年黄河也不会清澈的!”
“是啊,正如将军所言,绝不可能阻挡长河之水,也绝无法等待黄河水清。”
听到郑年坚定的回答,金阳再一次笑言:“好吧,如今是时候了,掷骰子赌天地的时候到了。这次,我一定会赢。我一定要当面问问败兵之后的泰昕兄,黄河之水果真向东流吗?我一定要听到泰昕兄的回答!”
此时已是正月十九日。
我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弟兄之间以天地为赌注的乾坤一掷的大决战终于展开了。
然而,大决战的序曲却拉开了令人始料未及的一幕。
首先,在新罗心脏的中心之地发生了一起暗杀事件。新罗朝廷的上大等大人金贵在一个深夜被人杀死了。上大等金贵曾因逼迫僖康王自尽而立下一等功劳,金明登基之后立即升他为代表最高权臣的上大等之位,成为金明王朝的核心人物之一。金贵是在自己的深宅大院中被刺杀的。
紧接着,当晚讲武殿、永昌宫等多个宫阙竟接连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势之大将纪念三国统一时所建造的华丽庄严的宫殿在一夜间顷刻焚尽。
这样,徐罗筏的新罗贵族立时陷入了空前的且无法挽回的恐怖灾难之中。这时官军与平东军还并未正式开战,而新罗的京都已是一片混乱。
这便是大决战的序曲——攻心战,它是金阳以五千士兵对应十万官军的策略之一。
在开战之前扰乱敌之后线,令敌军阵营人心惶惶,趁其前有来兵后无退路之机一网打尽。
所谓阳动作战。
将敌人的视线从其目标引至别处,分散敌人的注意,阻挠其正确的判断力,而后乘敌不备进攻袭击。为了消灭敌军士气,偷袭猛击敌后的中心徐罗筏,使其陷入混乱,造成无法收拾的惨剧——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这个计策出自郑年。早年间,郑年随武宁军从军之时,这一计便是李师道对战唐朝收效最显的游击战术。
李师道先下令在唐朝最大的粮仓——转运院里纵火,然后再派刺客暗杀了当时的宰相武院衡和裴度。这些事件直接引起了朝廷内的惶惶不安,极大地打击了唐兵的士气,使唐军刚一交战便一败涂地。
曾与张保皋一同参加武宁军作战的郑年十分清楚,若要以五千兵力击败十万大军,佯动作战是最佳方案,除此之外别无他计。
“大人,”郑年对金阳说道:“古人有声东击西之说,若要取得胜利只有这一计可施。”
声东击西。
表面上宣扬进军东边,其实是要攻打西边,是一种蒙蔽敌人伺机奇袭的功略战术。郑年之言千真万确。若要确保五千敌十万的决战获得胜利且万无一失,必须转移敌之视线,扰乱敌之军心。
此次深入敌后的偷袭是由十名士兵组成的特工队完成的,特工队队长不是别人,正是阎长。
几年前,阎长曾刺杀过一次金明。当时金明正在去王家庙宇仁容寺的途中,阎长袭击了金明的车轿。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坐在轿内的人不是金明,却是仁容寺的住持头光。于是,金明由此看清金均贞一派对自己的企图之心,拉开了新罗朝廷内部从未有过的血腥的蔷薇之战。
对自己曾经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误追悔莫及的阎长,这次在赴命带领特工队奇袭敌后之前,对金阳发誓说:“大人,这次属下一定要杀死上大等,将他的首级拿来献给将军大人。请大人放心,这次属下一定不会失手。”
果真,阎长遵守了自己的盟誓之言,刺杀了上大等金贵。当人们发现金贵的尸体时,其首级早已不知去向。同时,数个宫殿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徐罗筏笼罩在一片凄惨与恐怖之中。
几乎是与此同时,烽火台上竟有黑色烽烟被燃起。
一炬、两炬、三炬……当燃至第五炬时,前方的新罗官兵已败下阵来。而后方的城内,百姓也惶恐不已,纷纷东奔西跑,逃命去也。
烽火台的烽烟仿佛成为平东军到来的信号,不久便看到击响胜战鼓的平东军进军王都的身影。他们由六位军长分别率领六组骑兵队,包围了王都,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破城而入。金昕所领的官兵一筹莫展,束手就擒。
平东军虽全线胜利,官军死伤者不计其数,然而金阳麾下的六位将帅却严守金阳在战前所下的一个军令,即有一人绝不可杀。金阳还千叮万嘱:“一定要生擒,且不能伤及一根汗毛。倘若有人违反此令,必按军法严惩不怠。”
金阳所下的这个至高无上的军令中,要生擒且不能伤及一根汗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官军的大将军,金阳的堂兄金昕。
这是次奇异的决战,血腥杀戮随处可见,然而就在这惨绝人寰之中,竟有一个人未遭受半点伤害而被俘。因此,后人都称这次战役为且战且走。
且战且走。
争斗的一面是残酷的,而另一面却是宽容的。
总而言之,达伐一战五千平东军又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新罗官军死伤过半,其余都沦为俘虏,其中官军将领金胤麟与金义勋在战中阵亡。大将军金昕目睹官军的败北已无法回转,原打算与官兵共死疆场,不料还未来及,便在对方军将金阳的最高军令下,未曾伤及一根汗毛即被生擒成为俘虏。
金阳听到金昕被俘的消息,立刻下令,派人将其带到军帐之中。而当看到自己的属下们连捆带绑,押送金昕来到自己的面前,金阳火冒三丈,大声责问:“我是命令你们用绳索绑过来的吗?”
语毕,金阳立刻上前,一面亲自给金昕解开绳索,一面和颜悦色地说道:“泰昕兄,未见久矣,别来无恙啊。古人说得好:人生在世,最亲密的莫过于弟兄之间,无论祸福都将彼此牵挂,甚至‘原隰尸矣,兄弟求矣’。而今天我们这是从何说起啊,竟然在无情的战争中与兄长相逢了。”
金阳所引用的古语出自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本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金阳之所以引用《诗经》中这句古诗,是因为十年前两人同为花郎之时,金昕有一次对金阳这样问道:“如果有一日我在战争中死去,曝尸原野,你是否还能够寻找我呢?”
金昕的疑惑源于《诗经》中“原隰尸矣,兄弟求矣”这句诗。因此,如今金阳便以同样的诗句回答他:“应泰昕兄之约,小弟我今天找回了兄长之身。”
金阳话音刚落,金昕便哈哈大笑不再沉默,说道:“未成尸身,反以活身被俘。身为败军之将,我又怎敢开口。”
金阳亦犀利的目光注视着金昕,问道:“小弟我只想问兄长一个问题:无论黄河之水有多少道弯,曲曲折折之后果真依然向东而流吗?”
这个问题实在是令人难堪。决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