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安仁,在行营当中也只有他能熟记有关体式,因此受命出任。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已是无关紧要的了,因为宋家天子乃至朝中大臣都早已把息事宁人的方针摆在了首位。真宗本人根本就无心再战,所以当韩杞在廷前扬言辽军还要南进时,皇上便迫不及待地予以让步,答应以输送银两绢帛的方式许和。就是忠直刚勇者如寇准,此际也不过就是把曹利用拉到帐中说:天子虽许你以百万,若此去结果超过三十万,回来就砍你的头。于是双方和平之议变成了讨价还价的拉锯战,最后宋帝国以每年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的代价换取了辽国的一纸盟誓和班师北还。就以此每年合计三十万岁币的数目而言,恐怕还得归功于寇准的坚决态度和曹利用的不辱使命。
当然,这在本朝大多数人眼里自然谈不上什么丧权辱国之类而实在是天朝的圣明与大度而已。照天子的观念来看,中国得天下风土之宜,地饶物丰,助尔犷憨小国若许军旅之费,不仅是大国的本分,实在也是小事一桩。千年前的汉世,早就开了先例,可见中国之风范就是以大家胸怀庇护四夷众生,德之尚者,又敢不遵之!至于三十万两的数目是否过大,不是原则上的事情。老臣毕士安说得好:不如此,和事恐不能久也。
怕只怕无关愁绪,最恨是在心深处。共遵诚信,虔奉欢盟的皆大欢喜之外是“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的实际约定,加上三十万两岁币的具体现实,中国的仁厚、中国的大度的背后也许就是强咽痛楚往心里去。但是,天下太平是真的,君不见天子驾返东京了,大赦天下的诏书颁布了;河北给复二年,壮丁归农,行营罢除,戍兵减半,四边警戒人不安枕也已成为过去了。
既如此,复何求焉。
第一部 东京汴梁第6节 东京的故事
东京的故事可以说从现在才真正开始。
帝国的历史已将近五十年了,即使从帝国平定四境的大业完成之时——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9年)五月北汉被灭——算起,到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也有二十五年的光景。帝国廓清四合应付外寇的风云际会,仁明圣德的沐浴教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天下四海的风貌。
窥一斑可知全豹。单以本朝京师而论,除了“四战之地”的无奈外,与旧时相比又有了许多不同。
第一,东京汴梁有内外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外城、里城、宫城,所谓城垣三道,重重环卫,拥立着巍峨的帝京。当然,这倒也不算是什么特别,不同的是,东京外城的形制并非是方正如矩的旧象,而是顺着地势高低上下,走了一条纡曲蜿蜒的线路。据说,这是太祖皇帝的主意,如此迂回纵斜的城墙蓝图还是艺祖亲笔所绘。当时有许多人不解:缘何本朝京都第一道拱卫之垣,不效仿公正方直、经纬有序的自古京城之相?其实这正是太祖的高明之处。取法天象而建立的城制只是人文的需要而没有防御价值,东京既无天险可恃,就必须赖以城池之固。建城曲宛如蚓而顺地势,正是得朴素坚固之防卫要领。
第二是东京城有四条运河穿城而过,谓:五丈河、金水河、蔡河、汴河。东京一地河渠贯连而四通八达,这来自于历朝历代的不断疏凿,而本朝却终得其利。舳舻绵连千里不绝的好处不仅仅是江河贡输而已,最重要的是它把帝京和四海九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可是前无古人的事!难怪太祖把此数河比做圣朝天子腰间的玉带,他的意思很明显:玉带飘扬之间,天下尽在手中。
太宗当政年间的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由于淫雨连绵,汴河发生了一次水灾。十八日,大水坏堤,泛滥民田,一直淹到东京附近的浚仪县。太宗得报,按捺不住,一大早便亲自出城。宰相及枢密使等当朝大员迎谒于路,力谏不必劳动皇驾。太宗的话语发自内心: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能不顾?!
这就是东京的另外一个特殊之处了。确实,东京的人口之多,是前朝数代所无法比拟的。漕运的重要是因为帝国的中枢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仰给赋税者除了天子和中央政府以外,尚还有着数十万的禁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前代的兵员,大都分散在四地,天子辇毂之下,不外乎就是一些承担护卫的禁卫部队而已,一旦有急,则有待于四方勤王之师。本朝却很不同,经过太祖太宗两朝天子的努力,天下精兵都已汇集京师,禁军数量大大增加,已经成为帝国绝对的军事力量。保守估计,本朝京师户籍的数目,已至少是前唐的十倍,这还没算上驻守京城的这若许禁军。天子百官、皇亲国戚乃至天下四方之客,给这座新朝国府,增添了无限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包袱。这就是说,帝国首都之势重,业已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了。
东京不仅是大宋的中心和天下安危的关键,也是帝国风华的象征。
它开始变成一座真正是属于黎民百姓的城市。流水潺潺,长桥卧波,梨白桃红,荷绿杏黄中自然有着无限的秀丽妩媚,而即使在宫城巍峨凝重、金碧辉煌的赫赫皇仪里,仍然不失些许清幽和欢愉之象。宣德门正南大道上馥郁芬芳的如锦繁花,正是把天子的化雨春风,从沉沉如海的宫禁内苑里洒播开来,昭示着“与民同乐”的辉煌仁政。更不用说元宵之夜五彩斑斓、锦绣交辉的上元灯节了。都城的宵禁渐渐开始流于形式,自古而来的坊制也已不像旧时那样谨严;四时不绝的江淮扁舟带来了市的兴旺,柳陌花间里的叫卖吆喝,茶坊酒肆中的丝竹管弦,人声鼎沸中更是一番融融之乐。
东京也是文士们精神的家园。春花烂漫、秋叶静美,小园香径、楼台亭阁,日暮黄昏独自徘徊中,一缕心事岂堪怅惘。同志者于心既有戚戚,以是次韵相酬、唱应赠答,杯酒光景间,清苦幽闲、雕采巧丽,亦常能使人回味无穷。
东京更是才人们的温柔之乡。与位于里城西北部的皇宫相对,外城之内,朱雀门东南、南熏门东北一带位于京城东南角的区域是东京乃至全国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此地叫做“蔡河湾”,繁华的商业和娱乐场所都集中在这里。妙的是,贡院、太学、国子监与教坊乃至妓馆、瓦舍相近。青衫愁苦,红粉怜才,每邂逅于风尘,必多殷勤之思,依红偎绿浅斟低唱,花衢幽巷中往往不胜沉浮。
诸王毕,四海一,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宋。然而他们与古时降王降臣的命运却不可同日而语了,湖南周保权、荆南高继冲、南汉刘、南唐李煜、西蜀孟昶、漳泉陈洪进、吴越钱傲、北汉刘继元等一方霸主,纳土受降后,无不保全首领,封爵赏官之外,又皆于京师颁赐甲第。其子弟臣僚,或居肘腋之地,或职州郡兵民,从未有因猜防疑忌而至于杀戮者。虽然后蜀孟昶来京后不多时即暴卒而亡,南唐李煜最后亦郁郁而终,但有关两人不幸遭遇的故事都是出于野史的传说,可信程度不大。尽管如此,其子弟臣僚大都平安地入仕新朝而终其天年,却是无可置疑的。惟有宽容,才能兼收并蓄。四海之大,无所不有,没有超凡胸怀,又如何能并包天下?可见,这个事实虽然是出于五代丧乱之后人道斯文重归环宇的一种必然,但更主要的是我朝君臣的恢弘气量之所致。世事轮回中,本朝的开国天子终于认识到仁德往往是真正的神威,这是所有人都应该额手加庆的事情。
西蜀和江南自古是富贵之乡,几代以来又殊少战乱,人们赖其地利,子孙相乐,歌诗之风昌盛。自从前唐以来,民间又流行一种叫“曲子词”的歌行,渐渐成为新制。文人士大夫进而厕身其中,更予发扬光大,于是倚声填词之文学形式由此而生,与诗对称,名之为“词”。较之于格律谨饬、端庄持重的五七言诗而言,词之一体以其声词结合、结构松散而独树一帜,它的形式似乎更适于表达儿女情感和幽怨心绪,更能抒写活泼性灵的情感流露。以是之故,词人既层出不穷,词作亦愈做愈工。在词的创作方面,即以西蜀、南唐独领风骚,从人主至大臣,每每乐此不疲。其中南唐后主李煜最擅胜场,西蜀人韦庄、南唐人冯延巳等紧踵其后,并由此而集开了一代新风。
天下复归于一统,车船舟马带着亡国君臣、后宫嫔妃、词士乐工辇来新朝,也把伴随着悠扬声调的清词丽句带到了东京。东京的繁华和温柔,既是一帖醇厚的催化剂,把望乡的哀怨、失意的惆怅、闲适的心绪和得意的放浪统统融入了词的声声舒缓里;同时它也像一乘奇妙的仙槎,把那柔婉美丽、缠绵悱恻的词境带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文学从庙堂重回人心,这是世事沧桑中可歌可泣的进步。
照理,天下武以靖之,文以持之,两者不可或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朝从立国之始一直到当今天子,却都侧重于文治。即使太祖的所谓以武定邦,也只不过是表面的内容而已,本朝的皇帝们从根子里始终将道德人文的基本准则放在了第一位。尽管他们的初衷和目的并非是完完全全的纯洁无私,但在客观上却符合着古代先王——或者说是上天——的垂范。在这里我们也许要再次感谢五代那并不算太短的战火丧乱和斯文扫地了,正是这惨痛的代价换来了天下人的觉醒。
澶渊之盟九个月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二十二日,真宗皇帝下诏,令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亿纂修历代君臣事迹。这是本朝第二次修纂大部头的典籍了。盛世修书,是历来文治昌隆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的一种象征。前一次是在太宗皇帝陛下主持下进行的,时间大致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修成的结果共有三部,后来分别题作《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总数量在二千五百卷左右,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无不包罗其中,真可谓洋洋大观。但真宗此次修书,资治备鉴的目的似乎更为明确,单从“历代君臣事迹”这一内容界定上也可看出。所以,官家亲自删定义例,给予了极高的重视。王钦若等受命后自不敢怠慢,遂请以直秘阁钱惟演等十人同修,诏从之。
王钦若此人的品德和学问并不怎么样,但杨亿和钱惟演却算得上是忠清鲠良的才学之士。杨亿七岁时即为太宗赏识,后赐进士及第,时任翰林学士、户部郎中并知制诰;钱惟演更有来历,他是五代时吴越王钱俶之子,时授为太仆少卿。参与者还有一位叫刘筠的,进士出身,精工诗文,与杨亿并号“杨刘”,才思不让人后。其他编纂人员也都是一时之选。
众人在秘阁里工作,有时难免枯燥寂寞,一时兴来,便免不了做些诗歌消遣。杨亿出了个主意:既如此,何不彼此唱和一番,以作同值秘阁的纪念?这个倡议得到众人赞同。于是大家或就同韵,或拟一题,相互酬唱起来,日子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