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成功的。”
现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或高校中的艺术专业
的提前报名和考试工作都在陆陆续续进行着,最终的报考人数还无法统计,但从记者采访和各地传来的信息显示,今年的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一定大大超过往年。学生们还在热情高涨地走进艺术专业报名处,高温中,我们来听听专家冷静的分析。
中国社科院学者陆建华:“我觉得艺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一个专业,根据我们长期的观察,艺术类学校的报考人数一直跟实际录取的人数相比很悬殊。即便是这样,每年还是有很多学生报考艺术类的学院。艺术类学校的就业前景我个人感觉有点像运动员,就是说家长花了很大的血本,花了很多精力,一旦获得成功就名利双收,雅一点讲就是有很好的社会形象,有很好的社会地位,有很好的收入,这样也能满足一些孩子家长的荣誉。对明星合理或不合理的追求,如果100个里面成1个,从示范效应来讲其他的孩子也会源源不断地靠拢。”
看着办公楼下报名的长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张会军指出,很多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存在一个误区:错误地认为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低。“我们学校现在的文化课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提高,我们学校现在每年500分以上的考生已经非常多了,最高能达到600多分。我个人认为,你文化课不好的孩子专业课也不行,
专业课好文化课也很棒,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素质加强以后对其他东西也特别好懂,你专业课好文化课考不好,电脑录取你连提档线都到不了,根本出不来你,没用。”
对此,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李小华院长也做了特别强调:
“过去把艺术专业作为纯艺术类,招法就是数学不算分,其他分加起来比较低,这个
基础上按专业排队,只要你专业好,文化够了很低的分数线就能进来。现在是误区或者老皇历了。近10年这种情况基本改变了。”
陆建华先生谈到了今年高考艺术专业报名热中最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
“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两条,一个是从现在,包括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年轻人,即
便是受到系统专业培训,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也就是说他读完书以后掌握了知识想找一个好的工作很难,这点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所以有很多孩子希望在艺术领域里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个人的志愿和整个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个难题还是没有解决,从今年报考艺术院校的人员剧增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考生开始对自己现有的艺术水平和对未来前景抱着过分理想化的期望。理想化我觉得很正常,但过分就不好了。
“第二点就是我们艺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年轻人认可了,也就是说以前你可能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天生的舞蹈天才,稍加不正规的训练就可以成名。但是,大家现在看到,要成为非常专业非常有前途的艺术方面的从业者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单靠偶然的运气成名或者成功这种几率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是好现象。但是,第一种现象是过分理想,它会导致一些失望,一个是考不上的失望,还有一个是毕业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两个东西是并存的。”
看到有这么多人想要以艺术为职业是令人欣喜的,因为对艺术的尊敬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对于考生们来说,如果你已经报考了艺术专业,请你一定用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把握好这次机会。当你站在艺术专业报名处时,记住: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第六章 高考学子热扣艺术之门3。Crazy for You
文/毛舟
其实,本手记更准确的题目应该是“Crazy for Art”,用这首已经不新的歌曲名做题目是
因为它的演唱者麦当娜至今还特立独行地活跃在演艺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她到底是个成功的艺员。
2002年开春时节,我在北京一所所艺术院校的门口领教了少男少女们对艺术的疯狂追逐。
最燥热的一天,北京广播学院西门口外。不宽的马路两边早已停满了车,送考生前来报考艺
术专业的私车、公车、出租车堵得一塌糊涂,喇叭声不绝于耳。自行车见缝插针,也是一
辆挨一辆蹒跚向前。从广院西门口到斜对面报名的小院门口之间,两路人相遇了——一路是
广院在校学生,他们拿着各种考前辅导小册子热情地推销着;另一路是前来报名的考生,他
们翻着小册子观察着广院学生,有点羡慕有点羞怯还很有点不以为然。他们之间有了这样的
对话——
对话一:
广院:你想考什么专业?
考生:导演。
广院:那你发表过什么作品吗?
考生:我还没上学呢怎么发表作品?
广院:考广院最好发表过作品,写过剧本、小说之类。要不你的竞争力不强。
考生:那可说不准。我没发表过什么,但今年秋天准和你同校。
对话二:
考生:哎呀妈呀,这北京咋这热!
广院:你是东北人。
考生:听出来啦。
广院(看他手中的报名表):怎么,你要报播音主持专业?
考生:对呀——
广院:可你这东北口音挺重的!
考生:重吗?那我面试前还得找老师再补习补习。我都考第三回了,有经验。
广院:你这次还挺有信心?
考生:没信心来干啥?!热爱,就得闯闯。
狂风大作的一天,北京电影学院正门。不时有一张人们在影视作品中瞧熟了的面孔从门口出
入,但聚集在报名处的考生们完全没有追星族般的大呼小叫,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透出平视的
眼神,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夏天过后,自己将与明星同校,再有4个夏天过后,自己将与明
星同辉。报考人数最多的当然是表演系,被采访的所有考生都用不同的言词表达了同一个意
思,每一个花季少年都会做明星梦,而他们是其中的勇敢者,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很难实现的
梦想做了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并且最终勇敢地来圆梦了。
沙尘暴袭来的一天,北京服装学院南门内。各系报名
的桌子摆了一排,报名考生按桌子上方的系名排队报名,有一个桌子前的报名队伍出奇的长
,快排出院门了,与其他系形成鲜明对比。什么系?服装设计呗。采访了3名考生,都是踌
躇满志,甚至想好了未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装将属于哪一流派。
然而与考生们的热情
相反,艺术专业的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学家则更多地呼吁考生在报考艺术专业时一定要冷
静,他们强调最多的有这样几点:一,要量力而行,很多明显条件不够的就不要浪费时间和
精
力一考再考了;二,要冷静抉择,报考之前应该思考一下所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三,应
该提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考上了艺术专业,将来能成为明星的也是寥寥无几。应该
说,这些提醒相当中肯和实际,本人十分认同。但每次当我从院长办公室走出来,离开透着
严谨和忙碌的行政楼,走到校园里时,我都会莫名地激动。因为我看到一张又一张充满希望
透出绝对自信的脸。无论是在报名处,还是在考场外,几乎每个看到我手中话筒的学生都会
以不同形式表达出他们想要被采访的渴望。当话筒伸向他们时,他们的眼神那样愉悦,他们
的语速极快,他们的声音格外响亮。我真是后悔没有记住头儿的话——带上照相机,那样
我就可以拍下一张张笑脸——高温下满头大汗的笑脸;狂风吹飞了头发、刮乱了衣领、冻得
面色惨白的笑脸;挂满沙尘的灰黄的笑脸……
做出节目,摆了
现象做了分析解剖了原因点明了误区提出了忠告,应该是很完满。但播完稿子、
合成完音响,从机房出来,我觉得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那是我在采访中的一种相当强烈的
感觉。什么感觉?“疯”的感觉。知道我在做这个选题,有同事总会问一个问题:听说今年
艺术专业报名人特别多,什么原因?原因好多——因为“3+X”考试难了,因为考生们误
以为艺术专业文化成绩要求低了,因为一些原来的冷门专业随着科技进步热起来了,因为改
革开放人们的观念进步了等等,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一个似乎不大容易讲清楚的原因,
那是一
种来自本能的动力,疯狂的动力。就像麦当娜其人,她的演唱她的行为总透着一种不羁在里
边。
虽然我们在节目中提出冷静报名的观点,虽然我们都清楚最
终能步入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永远都是极少数,虽然我们也一再强调明星梦的实现不仅要
靠努力更在于天分,但是,节目播完我倒很想说点心里话。我真的敬佩那些义无反顾支持、
陪伴考生的家长们,他们心中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实力,最了解艺术专业竞争的超难度,也明
白成功的可能有多渺茫,但是他们陪着考生一起站在艺术院校的门外,和考生们一起去叩那
扇充满诱惑的艺术之门,因为他们理解孩子心中的渴望。在那些热切报考艺术专业的学子心
中,艺术也许就是心底里的一股激情,这种激情可能就持续这么一段时间,他可能没有天分
、没受过专业训练、没赶上好机遇,但心中对艺术疯狂热爱的冲动驱使他站到了考场外,那
种个性的坦白和张扬令人感动。
采访中,一个从湖南赶到北京报考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女生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
“同学说我真是做明星梦做疯了,大老远一个人跑去北京。可我不在乎是不是会失败,为了
梦想拼一下吧,也许明天我就是明星了!”
高尚些,说对艺术有执著追求也好;俗点儿,抵挡不住当明星的诱惑——反正,就算仅
仅为了一个不一定能实现的梦想,“疯”上一把,又如何?!
第六章 高考学子热扣艺术之门4。在现实的大地上仰望星空
文/童大焕
年轻的梦想,是一股令人眼红心热的非凡激情。在梦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