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兵安南。安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属郡,五代以后独立,但仍与中国交往密切。 在明初,安南国王为陈氏。建文朝,安南发生政治变故,丞相黎季文(lí)自立为帝,改 名胡一元,不久又传位其子。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派人朝贺,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孙,为众拥立为国王,请求得 到朱棣的册封。朱棣听从礼部的意见,派遣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该官员回朝后说现在的安 南国王得到了当地人的承认,国家安定。朱棣于是派礼部郎中带着诏书前去安南,正式册封 其为国王。    
    然而永乐二年,原国王的臣属裴伯耆逃到中国,将胡氏篡位的事情揭露。八月,老挝遣人送 来了原国王的弟弟陈天平。朱棣无法辨别真伪,暂且将他们安置起来。年底,安南使臣来贺 。朱棣让陈天平突然出现在使臣面前,使臣们十分惊愕,纷纷下拜,朱棣由此知道了陈天平 的真伪和事情的真相。朱棣遣人责备安南国王,安南国王上书表示欢迎陈天平回国继承皇位 。    
    令朱棣恼怒的是,安南竟然伏兵劫杀由明军保护回国的陈天平。面对这种公开挑衅宗主国威 信的行动,朱棣没有犹豫,立即遣兵80万出征安南。80万大军锐不可当,永乐五年将安南国 王、太子等人活捉。朱棣遂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只是后来明朝迁都 北京,安南时有反抗,成为明朝的沉重负担,因此朱棣死后不久,明朝就放弃了对安南的治 理。    
    五入漠北。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当时蒙古分裂为三部: 鞑靼部、瓦剌(là)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 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与之抗 衡。永乐七年,成祖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因此才有朱棣亲征之举。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人出征,太子留守南京,皇长孙留守北京。五月,发现了鞑靼 部本雅失里的位置。朱棣命每人自带20日粮食,率轻骑疾驰。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wò)难 河与本雅失里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 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估计敌人可能贪图辎重,必会前来劫掠,便设下埋伏。明军班师时, 果然有人来袭。霎时伏兵四起,敌人溃逃,被俘有几十人。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 部的势力被削弱了。    
    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决定第二 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遇到瓦剌的主力 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    
    十三陵石牌坊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保证边境的安宁,国内的安定。然而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 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朱棣是一位马上 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马上,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文化的皇帝, 其功绩不逊于历代名君,因而死后被谥为“文皇帝”。    
    


第三部分 成祖朱棣第3节 马上天子(4)

    文治:名垂史册    
    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 ,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些成就,足以令成祖傲视古今。    
    三千文士修大典。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他雄心勃勃,想要永乐 大典    
    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特命大才子解缙负责,要求“毋厌浩繁”,尽量收罗。第二 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图书进呈天子。朱棣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赏赐解缙等14 7位有功人员。    
    然而不久,朱棣发现这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典籍未能收录。于是朱棣决定 重新编修,并任命靖难功臣姚广孝以及刑部侍郎刘季篪(chí)和解缙总其事,前后参与 者近3000人,可谓人才荟萃、人文盛事。朱棣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命在文渊阁开馆修书,由 光禄寺供给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渊阁中的书籍尚不完备,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吏四出购 求典籍,“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正是在朱棣的关注和支持下, 3年之间,大典得以编纂完成。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大功告成,姚广孝等人将《永乐大典》进呈朱棣。《永乐大典》 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 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了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 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 ,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永乐刻本《历代名臣奏议》    
    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永乐大典》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 ,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永乐朝《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正本,存放在南京的文渊阁,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运到北 京。朱棣曾经打算将《永乐大典》付印,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艰难之至,不得已放 弃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三大殿失火,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竟 然奇迹般的幸免于难。有了这样的教训,世宗意识到光有一部正本太危险了,遂命108个书 生抄写大典。这些人每日人抄3页,历时6年之久,才抄成一部副本,藏于皇史文。只可惜正 本在明末不知去向,多半是毁于兵火。副本到了乾隆时期只有9000余册,少了近3000册。后 来被儒臣们私自盗去了不少,剩下的在清末时不是被烧了就是被掠往国外,至今偶尔会在一 些拍卖会上发现《永乐大典》的踪影。据估计,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是原来的3 %左右。建国以后,中华书局曾将《永乐大典》存世残本予以影印出版。    
    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一作三宝),人称三宝(保)太监。他 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开始 南京郑和府后花园遗址    
    ,到宣德六年(1431),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郑和因此成为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惟一的中国人。    
    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目的有二 :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郑和造大铜钟永乐三年,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 度半岛的古里国,勒石为记,于永乐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对郑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满意, 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运船,以备郑和下次使用。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 ,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 早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恰巧是郑和首 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创造的航海奇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第三部分 成祖朱棣第3节 马上天子(5)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以南京(当时称应天)为京师。朱棣则长期 生活在北平,视北平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但对北平感情很深,因此 永乐元年(1403)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 京,称行在。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逐步逐项解决迁都的 明清北京内城中轴线示意图外围问题。永乐元年,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 、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因为海运风险较大, 朱棣又于永乐二年下令疏通运河。永乐四年(1406),他下诏修建北京宫殿,从四川、湖广 、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木材。不过这次并没有提出迁都,而是以准备北巡的名义。    
    真正表明朱棣迁都决心的是在永乐七年(1409)。这一年,朱棣巡幸北京。这次巡幸,朱棣 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另一件事更可以彰显他的 心迹,即为徐皇后在北京选建陵寝。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病逝。对于这位与他同甘共 营建紫禁城所用斗尺苦、患难与共的徐皇后,朱棣并没有把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 为她建造陵寝,也就是后来他也下葬的长陵。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朱棣已经决计要回到他兴 起的地方。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 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等,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永乐十四年(1416)十 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大规 模营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 京。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遭 雷击起火,化为灰烬。朱棣以为是上天示警,下诏求直言反省。其实许多大臣家在南方,本 来就不愿意迁都,因此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对迁都。朱棣很不满,甚至杀死了言辞激烈的萧仪 。反对迁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责皇帝,转而攻击那些拥护迁都的大臣。双方争辩激烈,朱棣命 他们于午门外跪着辩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才逐渐缓和了 矛盾,迁都之议平息下来。    
    可以说,朱棣能够最终夺取皇位,并实现了很多不平凡的功业,除去一些有利的客观因素外 ,更与他个人的雄才大略分不开。    
    智谋:计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谋过人,历史上流传有很多关于他的智谋故事。    
    自投罗网年轻的建文帝即位后,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虽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围 已经布满了新皇帝的诸多眼线,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朱棣没有坐以待毙,私 下里培养了一批死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