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朝云这才慢慢的止住哭声,擦干泪水,说道:“爹爹死了
    啊?
    众人都是一惊,原来是父亲去世,怪不得如此伤心。只是他父亲死了,何必要跑到大老远从富阳县跑到钱塘县来找林昭呢?加之小女孩适才下跪的动作,马上就让人意识到有点不同寻常。
    林昭感觉尤为明显,看得出来,王朝云此来必然是有目的的,他父亲的死也颇不寻常!
    “好了,不哭了,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林昭柔声询问。
    王朝云抽噎道:“爹f被人害死了,是富阳县的官差们,是因为青苗办…”
    几人都是心头一震,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林昭神色凝重地听王朝云讲述了他的悲惨遭遇,心里越发的丰些不舒服勺
    因为钱塘县的情况很好,牟以林昭对其他地方毒苗法的推行了解的并不是特别详细。虽然知道有的地方强行摊派特别严重,但是没想到会严重到这个程度,竟然逼死了人命。疯狂程度简直不像想象,太出乎意秤了!
    同时,从王朝云嘴里,林昭切实感觉到了百姓对于青苗法的抵触与不满,以及被百姓造成的危害。至于预期中的那些好处,实现的很少,相反因此产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了
    三十户担保,林昭实在不知道富阳县令是怎么想的,竟然搞出这般举动,简直是……,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乘形容了。
    王朝云说了,去年只不过才几户,自己家便付出了许多的担保。造成了不小损失。要真是三十户,后果简直不敢相信,按照借出去的青苗钱本金,再加上两成甚至更多的利息,试问谁能负担得起?
    不破产才奇怪呢?王员外不愿意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富阳县也忒嚣张了,竟然搞出了人命,虽说有意外的成分在内,但毕竟是因为他们无端过分摊牌导致的,当然了其趾高气扬的态度也与之密不可分!
    林昭赶到愤怒,对王朝云也是多有同情,但更多的还是对青苗法的失望,以及在推行过程中的担忧。
    青苗法而今歪曲的实在太厉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林昭不想自己寄予厚望的东西,到最后成了这幅模样。更不希望,好好的青苗法不仅没有让大宋朝富国强兵,反而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地方官的这些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生活,长此以往可不是办法,必须要尽快得到整治才行二林昭本来还在犹豫,有些事情是否要上奏,现在已然十分确定,即便是有风险,咱也要实话实说。
    “大哥哥,富阳县的官差打死了我爹爹,我要为他报仇,请求你帮我!”王朝云终于道出了来意。
    孟若颖与顾月伦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开始有些矛盾。王朝云看起来着实可怜,父亲被官府逼死,也着实让人愤怒。对此他们可以义愤填膺,他们可以多加同情,但若是说让林昭帮忙主持正义……。
    两个很有正义感的女子犹豫了,此番回江宁过年,顾七隐约之间透露出担忧,孟若颖与顾月伦都能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担忧与疑惑也开始多,纵观林昭之前的举动,结下愁怨的人可是不少。
    危险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孟若颖等人也不希望林昭不断树敌了这次的事情要是管了,无疑会得罪富阳县令,彼此之间还会有冲突,不管结果怎么样,总归是不好的!风头太劲,老是得罪人并非什么好事!
    而且还是与这个青苗法有关系的,孟若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林昭本身都有些麻烦,若是再管了这件事,只怕会更加麻烦,甚至会惹祸上身。这是他们内心之中不愿意看到的,可是不帮忙,似乎又有些过意不去,毕竟王朝云已经上门毛
    林昭见到几位美女的表情,很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担忧与顾虑:可是看着泪流满面,一直期许的王朝云,不答应似乎又有些不忍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与青苗法大有关联,林昭对此甚为上心,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口
    所以这事必须要管,为王朝云的父亲报仇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王员外之死,为青苗法敲响了警钟,必须要让每个人都听见!
    当然了,这事想要管也是有技巧的。不管怎么着,自己只是个县令,如何能撼动平级的富阳县令呢?所以根本就不好插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上级。
    王朝云没有第一时间去找苏轼,那么林昭得带着他去口王朝云举得林昭更亲切,林昭却觉得,苏轼插手此事完全是理所应当。
    王朝云很可能是他的侍妾,为老丈人报仇是应该的!想到这里,林昭淡淡一笑,带着王朝云往州衙去,寻找通判苏轼了去了!这事得双管齐下!


第一九四章 龙颜大怒的前奏
    杭州府衙,苏轼诧异地看着面前的小女孩,最后又疑惑地看着林昭!
    “东阳啊,这是?”苏轼有些许疑惑,看着小女孩觉得很面熟,一时间却想不起来,到底是在哪里见过!
    林昭道:“还记得上元夜,西湖边,猜灯谜的小女孩!”
    一提此事,苏轼立即想起来,今年是他与王闰之新婚后第一次外出赏灯,自然记忆深刻。再加上,小女孩当时表现的精彩,又有林昭在场,所以印象分外深刻,略加提醒就想起来了。
    “哦?那有什么事情?”苏轼到现在还是一头雾水,林昭带这个小女孩来见自己,目的到底何在?即便是揣测,都让人无从猜想。
    林昭道:“是这样的……”随即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出来。
    苏轼听闻之后,神色顿时凝重了许多,与青苗法有关系,这是首先关系重大,需要慎重处置。
    同时他也很震惊,杭州治下的青苗法推行竟然到了这个程度?太过的混乱,竟然搞出了人命,显然已经超出了底线。再者,杭州地面上出现了命案,富阳县令刘惠不及时上报,而是想要通过很卑鄙的手段去遮掩,甚至是压制、隐瞒。
    这让苏轼很是不快,刑狱方面的事情是他管理的,加之他又是一个保守派的官员,这件事于理怎么着都该过问!
    在林昭看来,苏轼是于情于理都该管。从现在的情况下,眼前这个王朝云小姑娘八成就是原本历史上苏轼的侍妾。
    根据史书记载,王朝云是杭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记。这一点虽然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略微有出入,却也很好解释。若是那晚在西湖边不遇到自己和苏轼,王员外死后,在县令的压制下,王家很可能就此破败,王朝云流落风尘完全是可能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成为西湖名记之后,籍贯记载成为钱塘县,也就不奇怪了。最为重要的是,天生丽质,聪颖灵慧的特点完全一致。
    熙宁七年,苏轼与几位文友在西湖宴饮,王朝云歌舞助兴,当时她才不过十二岁,舞姿优美,引得众人青睐。一舞结束,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好在苏轼身旁。这时的王朝云特意洗尽铅华,以一身亲清丽淡雅,清纯可爱,楚楚动人的装扮出现。这一身打扮落入苏轼眼中,让他稳重的心忍不住微微波动。
    此时,本是风和曰丽,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变化,阴云敝曰,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首绝妙的诗便由此而来,一个十二岁的姑娘,能让苏轼动心,足可见去非凡之处。而且王朝云本身就仰慕苏轼,当时出现在苏轼身边,是巧合,也可能是她表达倾慕的一种方式。
    此事之后,苏夫人王闰之似乎看出了丈夫的心意,便将王朝云买了下来,先为侍女,多年之后成为苏轼侍妾!
    种种迹象表明,眼前的王朝云应该就是苏轼那个侍妾无疑了,所以这件事,于情于理,苏通判都应该过问!
    “东阳以为如何?”苏轼沉声询问,毕竟这件事事关重大,不可草率!所以想要先听听林昭的意见。
    林昭道:“我已写好奏疏,陈述青苗法之利弊,准备上呈官家,至于案件背身,如果可以,还请苏通判……”
    话说的很明白了,这件事的影响不言而喻,苏轼很清楚,在皇帝与王安石都满怀欣喜的时候,上书泼冷水是有风险的。但林昭一个新党标签清晰的官员坚持这么做,足可见此人品姓,单单是这一点就让苏轼很敬佩,很是赞赏!
    林昭扛下来的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余下的事情……本就是他分内之事,尤其是涉及到的这些问题,更应该出面管理。
    苏轼点头道:“好吧,此事我过问就是了!”
    “那这孩子?”
    苏轼无奈一笑道:“留下吧,我让夫人先照料着!”
    “那好!”林昭正是这个意思,也算是诚仁之美了。心中暗笑,有朝一曰,你苏子瞻得请我喝谢媒酒才是。
    林昭随即便离开了,匆忙之间并未注意到临走之时,小姑娘王朝云那不舍的眼神。
    ~~~~~~~~~~~~~~~~~~~~~~~~~~~~~~~~~~富阳县令刘惠很是诧异,好端端的通判大人怎么会知道王员外之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墙,消息最终还是泄露了。
    刘惠知道疑惑已经毫无意义,当务之急是该如何解释这件事,遮掩是必须的。
    他知道苏轼是保守派官员,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才被“贬”杭州的。杭州的两位行政高官都是反对变法的保守官员,这一点对于刘惠这样的变法积极分子而言,着实相当苦恼!
    刘惠想好了很多种说辞,可是到头来才发现都无济于事,通判大人对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想要蒙混过关根本没有可能。
    为什么官差会与王员外起冲突?为什么会出现三十户一保的状况?一连串的疑问顿时让刘惠有些招架不住了。
    于是乎苏轼一道参奏的密折立即送往汴京,与此同时林昭关于青苗法见闻的奏章的也发了出去。
    当然了,至始至终都很低调,走的是秘密渠道,这事需要先告知给皇帝知晓,不好弄得轩然大波。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件事一旦闹大,旧党绝对不会放过如此,必然会对变法加以攻讦,到时候会演变成什么样可就不好说了。
    林昭自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出了问题,还是让皇帝赵顼与王安石自己去反省,给他们思考和处理的时间和机会。要是骤然间直接闹大了,一切就无法掌控了。一来会驳了官家与王相公的面子,二来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出于谨慎考虑,苏轼与林昭很默契,一起进行了秘密劝谏。
    ~~~~~~~~~~~~~~~~~~~~~~~~~~~汴京,皇宫垂拱殿!
    皇帝赵顼正在看奏章,枢密院刚刚上报,陕/西路今年的马匹饲养数量有所下降,能够提供的战马相对少了两成。
    看到这里,赵顼很是生气,同时又忍不住唉声叹气!
    宋朝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西夏又盘踞西北,致使宋朝的马匹奇缺,少量马匹则是来源于川滇一带,但是马匹的素质相对就差的远了。
    因此宋军骑兵的数量与质量都可想而知,弱小的可怜,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过程中,屡屡吃亏。没有骑兵,远距离打击根本做不到,每次对外征战,光是粮草辎重已经是巨大的消耗,根本无法远征。
    因此对外战争中,宋军几乎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