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谒陵路过朱华山,还写了一首《朱华山酹酒》:
“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充分表达了乾隆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园寝,坐北朝南,背靠朱华山,左右砂山围护,栽种了1360棵仪行树,建有三孔石桥一座,过桥东侧为神厨库、井亭,这是任何王爷陵都不曾有的设施,在太子陵后院,建有石券两座、砖券一座,三券并排,上面封土,里面安葬着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尽管园寝工程一直加紧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时,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后,工程才于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这座园寝,名为端慧皇太子园寝,不单单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人。乾隆为他心爱的皇太子永琏修建的园寝中,后来又陆续葬入了早殇的6个皇子、1个皇女共8人,故当地有人称之为“八仙陵”。正中石券内葬永琏一人,左侧石券内葬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右边砖券内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皇八女葬于太子陵东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本文后面单有他的介绍。
因为是皇太子园寝,所以祭祀的等级仅次于帝、后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日,都由皇帝从京师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谒东陵时,有时也亲往奠酾。
太子陵建成后,尽管有固定的人员看管,但因为陵园内有贵重的陈设与器皿,故受到许多人关注,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多次发生盗岸,不仅地宫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连地下、地上宫殿的砖、石、瓦、木也全被拆走。如今这座园寝已不复存在。
3、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三女,这位固伦和敬公主算是长寿,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为止,活了62岁。也算是间接弥补了她失去皇长女和皇二字的伤痛。
第七部分: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 3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岁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济吉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亦称作:色布腾巴尔珠尔),这个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身世来头可不小,他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玄孙,满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父亲,而满珠习礼亲王的长兄吴克善(又称乌克善、卓礼克图亲王)的女儿就是后来被降作静妃的顺治帝皇后(孝庄皇后的侄女),而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又都是这一家子的。而色布腾巴勒珠尔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初封科尔沁辅国公,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袭亲王,与公主婚后留住京师。
固伦和敬公主的府邸为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内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及东西配房等。随着历代承袭爵位的降低,府邸多有改建。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晚清风格。
公主的后人曾受封为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称达贝子府。北洋政府时,这里是陆军部。解放后为中央办公机关,目前主要建筑保存修饰完好。
和敬公主死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结处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称九凤朝阳之风水宝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脚下(现已无存)。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条边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怀德县,驻地八家子(今怀德镇)。解放后,迁至今公主岭市区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称今公主岭为“三站”,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侧,改“三站”为“公主陵”因忌讳“陵”字不祥,遂将“陵”谐音为“岭”。“陵”改为“岭”的加一种说法是由于公主岭地处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分水岭上遂将“陵”改为“岭”。从那时起,公主岭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所看,因该说富察氏这个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算是幸福的。
4、皇七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
写到这里,怕别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面加了“是日中宫有弄璋之喜”这样的注释。“弄璋”典出《诗经》:“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人于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称“弄璋”,这首名为“浴佛日复雨因题”的诗后两句是:“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佛诞日民间有结缘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结喜缘。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
廉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醉盤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自注: 去岁中宫生子,今日适逢周醉。 恰忆去年得句日,果然岁岁结为缘。
从这两首诗看,乾隆这时的心情好极了,他已把承继大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富察氏嫡出的婴儿身上。
可惜的是,永琮未满两岁,又因出痘(天花)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这一年除夕,当千家万户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时,皇宫里却一片死寂。而已15年没有生养的富察氏皇后因这次的爱子再遭夭折,终至一病不起。
为了表示对早丧幼子的钟爱,乾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
乾隆悲痛万分,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尸谥悼敏阿哥,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
因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也是中宫嫡子,加之有特谕指名“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于是这个内定的小太子(谥“悼敏皇子”,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起安葬在了朱华山太子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中间石券埋葬着乾隆八年(1743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琏,而左侧石券埋葬着这位2岁亲王(嘉庆四年,即1799年,仁宗颙琰亲政,追赠永琮为哲亲王)和其他皇子。
富察氏一生中生了4个孩子,其中3个早亡,而永琮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之后,时隔15年后好容易孕育的一个儿子却又一次的夭折,使本来美满的婚姻在反复失去爱子的打击下,蒙上一层悲哀的色彩。好在她和乾隆的夫妻感情非常好,在每次痛失爱子的时候乾隆总是用尽办法安慰她,尽量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乾隆决定带她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
第七部分: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 4
四、富察氏最后的日子
为了叫富察氏开心,淡化痛失爱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东之际,决定带富察皇后随驾出巡。
由于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乾隆生母,孝圣皇后钮祜禄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终年86岁)。所以,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来了,虽然富察氏贵为中宫皇后,但也是儿媳妇,所以鞍前马后的照料老太太也是份内之事,可这也苦了富察氏。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强作欢笑,免不了疲劳过度,加上车马劳顿,所以行进在泰山行宫的时候,富察氏终于病倒了,经太医诊治,是身染风寒。富察氏感觉身体不行了,便劝说乾隆早日回京。
乾隆便尽早结束南巡,在回京途中,富察氏的病情日益加重,终于,在回鸾的途中,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富察氏撒手人寰,临终时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边陪伴着她。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仅36岁,而乾隆37岁。他们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
五、绝世罕有的待遇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喧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同日,向全国公布了噩耗,谕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宫由水路起旱,暂奉通州芦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诸皇子齐集举哀行礼。随后灵驾从通州芦殿出发。皇子们与皇后姻亲在旁痛哭随行。傍晚时分,灵驾至京。四品以下官员;公主、王妃,大臣官员的命妇;以及内务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在朝阳门、东华门内和储秀宫缟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宫进东华门,自宁寿宫西行,入苍震门,至长春宫,安奉于正殿。此时,先行还宫的皇帝身着白绸孝服,看视皇子们在灵前祭酒三爵。按照总理丧仪王大臣所议,皇帝辍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妃嫔、皇子、公主服白布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