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城记-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小区占地大,路网就无法加密,便捷而经济的单向交通就很难实行了。
  道路红线规划是北京市至今执行得最不走样的一项规划。所谓红线,即在规划图中标示道路两侧建筑间距的“红色”警戒线,任何新的房屋建设都不可越雷池一步。
  红线图上,道路宽而直,被划进去的有一处处文物建筑,还有更多的胡同、四合院、历史街区,这些都是计划要被拆除的;什刹海也被红线穿过,一条计划中的道路要东西横贯。
  道路红线与其涉及的文物成为了一对你死我活的矛盾。1989年,北京著名元代道观——东岳庙的山门,因被划在红线之内,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也是同样的原因,1998年,粤东新馆被拆除。
  当年都市规划委员会道路组组长郑祖武,奉命作了红线规划。1995年,已逾古稀之年的郑祖武,向笔者检讨北京城市建设的得失,认为发展单行线,加密路网,是解决城市交通的有效途径:
  从现状来看,北京的交通太困难了。伦敦700万人口、280万辆汽车,道路面积率23%,与北京一样。巴黎也是这个数字。伦敦这么多人和车,只有几个立交,高架路只有1公里。而我们搞了100多个立交,交通却更挤了,道路增长与车辆增长速度要成正比,哪个国家也做不到。伦敦路网密,我们道路宽。伦敦靠两个,一是单行线,2/3的道路是单行线;二是交通自动化控制。北京的市中心区这么紧张,还要大规模改造王府井,建设东方广场。这怎么办?交通怎么维持?
  对于长安街的宽度,1957年5月2日,梁思成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曾作出一段幽默的评论:
  展宽西长安街的时候,拆了很多民房,结果街道过宽,街道当中用不着,留作停车场,把民房拆了作停车场,我看不太妥当……西长安街太宽,短跑家也要跑十一秒钟,一般的人走一趟要一分多钟,小脚老太婆过这条街道就更困难了。



城墙的最后拆除(1)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发生出人意料的转折,这两个曾以兄弟相称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时剑拔弩张。
  中苏关系的变化,始于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并由此在国际共产界引发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毛泽东对此十分警惕,并明确提出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可这一次,他却在“和平共处”问题上,跟毛泽东吵翻了。
  所谓“和平共处”路线,即赫鲁晓夫要与美国搞缓和,希望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他。毛泽东不理这一套,认为赫鲁晓夫到中国来,是为美国当说客,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乞求美国的缓和,是“投降主义”。
  后来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批评,更令毛泽东不快。
  1960年2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召开东欧几国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议,继续推行“和平共处”路线。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会议观察员康生,遵照毛泽东指示,作了主题相反的发言。
  从此,一场影响深远的中苏论战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论战拉开序幕。
  1960年初,在中印边界纠纷没有得到缓解,印度尼西亚也出现反华排华活动的时候,赫鲁晓夫不顾中方规劝,于2月访问印尼,并途中停留印度4天。
  4月,中共在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在《红旗》、《人民日报》上对苏共的思想路线及其内外政策,引马恩列之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和严厉的批判。
  6月,中共代表团与51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一同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发动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中共方面立即予以回击。双方几乎到了对骂的程度。
  7月,苏联政府通知中国政府: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这完全打乱了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安排,又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无异于雪上加霜。毛泽东愤言道:“还不如法国的资产阶级,他们还有一点商业道德观念。”
  1961年10月,苏共召开22大,赫鲁晓夫在会议上发动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新批判,会议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列宁公墓中移出,并予以焚毁。率中共代表团参加此会的周恩来,提前退场以示抗议,并专门到红场墙边的斯大林墓献了花圈。
  从1963年3月开始,中苏两党围绕着所谓“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论战。论战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一切领导职务后结束。但是,事态并未好转。
  1964年11月7日晚,在苏联政府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47周年招待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对随中国党政代表团前来访问的贺龙说:“我们现在已经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应该仿效我们,把毛泽东也搞下台去。这样我们就能和好。”
  周恩来立即向苏方提出抗议。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不得不表示道歉。通过这件事联系到其他情况,中共中央得出勃列日涅夫实行的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的结论。
  此后,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增兵至百万之众,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进驻军队,对中国形成大兵压境之势。
  反修防修的调子越唱越高,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特殊时期。
  按照设想的军事地理区划,中国沿海为第一线,中部为第二线,后方为第三线。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罗瑞卿、薄一波向中央报告:
  一切新的建设项目应摆在三线,布点分散、靠山、隐蔽;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搬迁到三线;不再新建大中型水库;筹建北京地铁,并考虑上海、沈阳地铁。报告经批准后纳入1965年计划和“三五”计划,并以惊人的速度执行着。
  北京古城墙,终于走到了漫长岁月的尽头。新社会的建设者们要从城墙直挖下去,建造北京地铁。
  1965年1月,工程部门为备战需要,就修建北京地下铁道问题呈书中央。报告称:修地下铁道是军事的需要,也兼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时,由于现有城墙大部分已经拆除或塌毁,地下铁道准备选择合适的城墙位置修建。这样既符合军事需要,又避免了大量拆房,在施工过程中也不妨碍城市正常交通,可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这个报告得到中央批准。毛泽东主席批示:“杨勇同志:你是委员会的统帅。希望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是为至盼!”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工程开工,地下铁道工程局和铁道兵负责施工,北京市负责拆迁。由于工期紧,拆除城墙、城楼的主要任务就由铁道兵承担。一期工程拆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崇文门、徐悲鸿纪念馆(馆址迁移),全长23.6公里;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经建国门、东直门、安定门、西直门、复兴门沿环线拆除城墙、城门以及房屋,全长16。04公里。
  地铁开工建设之前,周恩来驱车沿城墙看了一周,指示把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保留下来。周恩来显然看重这组古建筑对于天安门广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早在1958年9月安排“国庆工程”时,周恩来就提出天安门广场的扩建,不能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城墙的最后拆除(2)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横扫一切”的狂潮中,地铁线上原为明清两朝天文观测中心的古观象台也被列入拆除对象。1968年12月21日,周恩来指示:“这个天文台不要拆”,要地铁绕行,使之得以幸存。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随即在群众中掀起挖防空工事运动。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全市平均每天有30万人参加义务战备建设,拆城墙、取城砖、修建防空工事。这项战备活动在“文革”期间延续了若干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拆除北京城墙和城门楼的行动。前一次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外城城墙被基本拆除,内城的部分城墙被拆毁;而这一次,为修建地铁,内城城墙遭到了彻底的毁灭。
  宣武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1965年,宣武门城楼被拆除。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文明门”之名。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取《左传·昭公十二年》“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称“崇文门”。
  1966年,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东直门。原为元大都东城墙中门“崇仁门”,永乐十七年修葺后,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杨雄《太玄经》“直东方也,春也”,天地发育之气始于木,木生于春,而行于东方谓之“仁”,联系原名崇仁,又结合东方为春,更名为东直门。
  1957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计划拆除东直门城楼。如果不拆除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将要多花几万元的费用。1957年5月2日,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梁思成据理力争:
  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惟一的楠木建筑物。1934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着装饰的作用。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地利用它为城市服务。
  但是,梁思成只获得了短暂的成功。
  1965年,东直门城楼被拆除。
  安定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之后,将元大都北城墙东侧门安贞门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义。明大将军徐达后修整元大都旧城垣,另在北城垣南五里另筑北土垣为第二道防线。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建北平城垣,废元大都北垣及北垣之原“安贞”、“健德”二门,以徐达新筑北土垣加高加宽,东侧门仍称安定门。
  1969年,安定门城楼、箭楼被拆除。
  31年后,文物学家罗哲文发表《安定门的拆除》一文,追忆道:
  城门中除前门外,惟独西直门和安定门,还把城楼与箭楼同时完整地保存到“文化大革命”中。
  1969年夏,我在拍摄西直门拆除照片的时候,很快就想到了安定门的命运,于是又立刻骑车绕到了安定门。沿着护城河的外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