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足班组内协调和配合的要求。这样,一个具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员工就可能脱颖而出。很多单位在此基
础上还搞了进一步创新,比如,有的创造出“25分钟班长制”,即每天有25 分钟时间实行班长换位,由
替换班长的员工行使班长职权,进一步鼓励班组成员共同了解管理、参与管理。有的创造了“班长回访
制”,即每个班长每天定时回访下道工序,询问和了解下道工序的情况和意见,从而及时解决自己工作中
的问题。
随着自主管理的不断深化,员工的积极性像喷泉一样喷涌而来。“免检班组”、“信得过工位”大量
涌现,革新与发明层出不穷。工人蔡永利一年就提出了15 条合理化建议,有90%以上被采用。他说,没
有人逼我这么做,作为企业的主人,我觉得有责任这样做。有人向他讨诀窍,他回答道:“哪有什么诀窍,
我不过是热爱我的工作,一留心周围的事,点子就出来了。”
据粗略统计,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企业每年产生的较大革新发明成果均有十几项,若加上员工小改
小革约有几十项。员工革新发明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员工发明蔚然成
风,更加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衡量一个自主管理团队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三个标准:一是看该团队的产出,即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
量和质的要求,是否及时;二是看团队工作的流程是否增强了团队成员将来共同工作、彼此协调的能力;
三是看团队工作体验是否给成员带来进步和满足感。
自主靠自觉;自主必自律;自主管理升腾出员工价值实现中的自豪。在海尔,从普通员工、基层班组,
到高层决策者和一般管理人员都渗入了这种自主的精神。自主管理实质上是自我表现约束下的参与式管
理。达到这个层次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一支自我约束力的员工队伍;二是要有在此基础上的主人翁参
与意识。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发挥到了极致,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了,
每个人都在企业腾飞中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自主管理团队在有效性上存在极端现象。设计不佳的自主管理团队很可能效率还不如
控制性强的传统团队高,因为缺乏控制者的早期警告,问题可能逐渐发展,而改错的流程则付之阙如。所
以,所有的自主管理团队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那么,如何精心设计并建设一个高效的自主性管理团队呢?
丰田的模式很值得参考:
丰田希望通过稳定的职业感和地位感让工人们自发地努力工作,他们把工人看作是能够不断学习和进
步的人,他们认为,一个工人可以胜任很多种工作。比如一个喷漆工,如果他干得出色,丰田就让他带着
成就感和新意去从事组装或者焊接等其他工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丰田建设了自主管理团队。
丰田在美国办厂时,观察到美国公司倾向于把工种分得很细,员工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很狭窄,除非工
作调动或得到提升,他们会一直干同样的工作,并且对这些工作也很精通。他们的报酬取决于工作种类,
有时也根据个人的工作绩效。工人在仔细的监督下工作,其工作绩效由直属的监督人员评定。员工们一生
的职业十分专业化,但是,一旦技术或市场发生变化,他们往往就会束手无策。
而在自主管理班组中,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小组有自己的业务,对库存、材料规划、人事安排、生
产目标、成本目标和产品质量负责。员工的报酬可以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工作种类的数目。该模式对员工
没有直接监督,由小组对员工进行监督和评估。每个雇员会根据其同事的要求而不是某位监督人员的命令
行事,因为同事们的要求或许比监督人员的命令更有力量。
在这样的自主模式下,一个雇员的职业生涯从掌握一项技能开始,为了满足小组工作的要求,还要继
续学习其他各种技能。由于工作任务的范围广泛,一个具有技术或管理才能、有发展前途的员工就能脱颖
而出。另外,公司方面也会想到它聘用的是一个适用面广的人,他具有多种能力而不像一台机器——虽有
专门特长但放在生产过程中用处有限。最后,由于小组方法给生产带来了广泛的灵活性和更高的生产率,
员工的工作也就会更有保障。
通过一系列管理方式的变革,丰田的管理者和美国的工人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信赖关系。工厂还是那
个工厂,工人还是那些工人,但新公司成立后的产量比以前翻了几倍。佛里蒙特工厂的成功是丰田在美国
建厂的第一步。此后丰田先后在美国设立了6 家工厂,美国的分厂现在年生产汽车100 万台。
西方曾流行两大理论,称为X 理论和Y 理论,分别从两个极端去理解人性。X理论认为,绝大多数人
一定要在强制、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下才会工作与劳动;Y理论却理解为,人人都具有潜在的能力,在适当
条件下人们愿意学习,愿意接受并承担责任,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条件帮助人们发
挥这种能力。
海尔并不否认X 理论在管理上的必要,但认为经过素质教育的人的行为更接近Y 理论。所以,海尔在
管理上选择了“先X 后Y”,先通过必然王国,再迈进自由王国。张瑞敏说:“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
永远的题目,我们追求的是全员自主管理,追求一种自觉状态。”发挥人的自觉性作用——力求使一线员
工中的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都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而且是处于自觉状态之中,是比
刚性管理更高的一种用人境界。
学习团队,互助互动
在新的培训模式中,教与学、训与被训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由于“互动”是以平等的交流、讨论
为基础的,所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我说你做”、“我训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在海尔是
行不通的。
海尔提出“建设互动的学习型团队”,其中的“互动”是什么意思呢?海尔人做如是解释:每个企业
员工的心智都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而其潜意识则是一种磁体。当你去行动时,你的磁力就产生了,
并将财富吸引过来;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与更多的“磁力”相同的人的心智相互激荡,就可以形成一个强
大的“磁场”,这个磁场的创造力量将会是无与伦比的。互动就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力量的结合,
就是让海尔每个细胞都动起来,使集团的创新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的过程。
互动的关键是领导。没有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有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张瑞敏提出,领导必须
破除“真理在我手中”的思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让整个组织的所有层次、所有人员都有学习
的习惯,都有思考的习惯,这种学习和训练必须是全员性的,而不仅仅是领导才学习,才思考。
互动的主体是员工。海尔人认为,如果海尔的每个班组、每个车间、每个工厂都能成为小的互动的学
习型团队,那么集团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的整体。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现学现用,立竿见影。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
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他们坚信,一个互动的学习型的海尔就意味着
比竞争者更快的学习能力,更快的把学问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迁移能力,这是海尔赢得未来竞争的最终优势。
海尔不断地在企业中营造平等、和谐、求学、上进的氛围,让每一位员工都明了为什么要过有愿景的
生活和怎样认识自己的心智模式。让企业员工都来考虑,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未来几年你该怎样工作和怎
样生活。其次创建了与企业愿景相一致的企业文化,把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演讲、讨论、训练等形式,使
其成为每一位员工的共识,成为企业文化的主线。长期坚持,使共同学习、共同讨论成为员工彼此交往的
主要方式,成为员工生活的一部分。
就是依据这样的思想,特别是围绕“互动”的理念,海尔逐步创造出了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员工培训
模式。
比如,实战技能训练。这是海尔培训工作的重点。这类培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现场,二是要即时,
三是讲实例。具体说,就是抓住实际工作中随时出现的或好或坏的事件,当日利用班后时间在现场进行讨
论分析,针对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或倾向,总结经验或教训,统一员工的认识或行为。然后利用现场看板
形式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学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对非常典型
的事件,还要在集团报《海尔人》上公布,在集团范围里讨论。在员工文化培训方面,海尔还进行了丰富
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培训及文化氛围建设,如通过员工的画与话、灯谜、文艺表演、找案例等用员工自己
的画、话、人物、案例来诠释海尔理念,从而达成理念上的共识。
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多以这种在现场研究案例的方式进行,每日的日清会、每周的专业例会、每月的8
号会都可以说是案例讲解分析会,是最有效的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并且他们还实行了将管理考核单变为
互动培训单的形式,把索赔制度变成了索学制度。
在新的培训模式中,教与学、训与被训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由于“互动”是以平等的交流、讨论
为基础的,所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我说你做”、“我训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在海尔是
行不通的。在培训现场,教师和领导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他们至多也只能以讨论会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大
家所关心不仅仅是答案是什么,而且更热衷于讨论寻找正确答案的最佳途径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
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如果不了解情况,就可能被“互动”得哑口无言。所以,在海尔,
即使是专职培训师要做到称职也是极不容易的。除了要接受严格的资格认定、持证上岗外,还要面对每月
一次的工作考评。这种考评不是看你教了多少内容,说了多少话,而是要看你引导和参与学员“互动”学
习的效果如何。海尔有句话,叫做“好老师不在讲台上,而在学员中”。
张瑞敏说,海尔要尽快使每个员工都成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是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经过十年之功提炼、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的、
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方法。圣吉博士的巨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
组织艺术与实务》出版后,迅即从美国辐射全球,被国际企业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管理圣经”。圣吉给
学习型组织下的定义就是:“通过培养弥散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
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