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那么严重,这事跟我没关系,我就是传句话,咱去不去都成。”林子轩解释道,“那就这样,我告诉他们一声。”

对林子轩来说,这只是一件小插曲。

有人喜欢上春晚,有人却偏偏躲着,这和个人的性格有关,勉强不来。

他打电话给慕姗姗把事情说了说,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眼下他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京城人在纽约》这部戏的筹备上,华国电视台已经答应了林子轩的要求,不过提出了一个条件。

华国电视台要用五分钟的贴片广告时间买断《京城人在纽约》国内和海外的全部版权。

也就是说,这部电视剧虽然是艺术中心拍摄的,版权却在华国电视台手里。

艺术中心用这五分钟的贴片广告能拉来多少投资是艺术中心的事儿,能赚多少钱就看林子轩拉投资的本事了。

如果能拉到150万美金,艺术中心就能保本,超过150万美金那就是净赚的。

不管怎么说,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个大项目终于可以启动了。

第九十四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签了合同之后,林子轩终于放下心来,这意味着他可以拿着这份合同出去四处筹钱了。

他跑的第一个地方是银行,想从银行里贷款。

说实话,找投资商拉赞助是一个长期的活,不是说你跑过去和人家一说,人家立刻就被你提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哭着求着的要投钱进来。

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不现实。

华国电视台五分钟的贴片广告的确很有诱惑力,可投资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比如这段时间企业需不需要投放广告,你们的电视剧有没有影响力,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降低点。

那些企业家不是傻瓜,相反都是非常精明的人物,否则也不会领导一家企业了。

即便他们有了投资的打算,也需要进行一番调查,短期内不会给出答复,而且,还会尽可能的压低价格。

林子轩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六条广告,还想从中赚钱呢,当然不愿意贱卖。

这样一来,双方互相讨价还价就不可避免,谈上一两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有可能。

林子轩急需启动资金,不可能这么白等着,要先把项目做起来,找演员建剧组,派人到美国做前期的筹备工作。

这时候,银行是最好的选择。

他拿着合同向银行贷出第一笔资金,解决燃眉之急,和赞助商的谈判就可以慢慢来。

在谈判的过程中,往往谁的心态好,不着急,谁就能占据优势,等到从赞助商那儿拿到资金,再来还银行的贷款。

而且,这段时间银行产生的利息要转嫁到赞助商身上,这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林子轩找的是华国银行,提出要贷款120万美元。

这当然是狮子大开口,留下谈判的空间,其实只要有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就能够把项目做起来,后面可以从赞助商那里想办法。

这么大额的贷款惊动了华国银行的高层,尤其是牵涉到外汇。

这个时候华国外汇属于管制状态,普通人不允许到银行兑换外汇,只有前往国外办事的时候才能到银行兑换小额的外汇。

因此,在京城有人就开始炒外汇,价格要比银行兑换的高,就这样还供不应求。

华国银行是第一次办理这种业务,贷款给人拍摄电视剧,他们审查了林子轩提供的材料。

包括林子轩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制片主任的工作证明,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曾经是《渴望》等一批热播电视剧的编剧或者制片的相关报道。

这说明林子轩不是骗子,而是真的要贷款。

还有华国广播影视总局开出的文件,把《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作为1992年总局重点推介的项目,华国电视台签署的购买电视剧的合同,证明了艺术中心拥有电视台黄金档五分钟贴片广告的出售权。

无论是对华国的银行业,还是华国的影视行业,这都是第一次,没有先例可循。

如果这笔贷款能够成功,就会为华国的影视行业开辟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也会为银行找到一个新的投资点。

华国银行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了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华国主管金融行业的领导。

林子轩并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在他那个世界,影视行业向银行融资是很普遍的现象,没什么稀奇,但在这个时代,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他向华国银行递交材料,申请贷款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两个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级主管部门经过协商,认为银行在贷款领域应该进行新的尝试,适应社会新兴行业的需求,只要能确认这笔贷款属于合法用途,贷款人具有还款能力,就可以借贷。

华国银行接到指示,启动了贷款审批程序。

在确认了林子轩提供的材料真实无误后,银行需要对这部还没有拍摄的电视剧,以及这五分钟的贴片广告进行价值评估。

通过评估来判断要不要贷出这笔大额的贷款。

为此,银行内部召开了会议,请评估专家们讨论怎么判断一部还没有拍摄出来的电视剧具有的价值,只有确定了电视剧的价值,才能评估贴片广告的价值。

这不是一栋大楼,可以通过地价和周围的环境来评估,这属于无形的价值。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讨论,能够为以后类似的评估提供参考。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有制作电视剧的能力,林子轩曾参与制作过多部热播的电视剧,《京城人在纽约》被广播影视总局认定为优质的项目,还会在华国电视台播出。

这些都是能够加分的因素。

评估专家们更为关心这部电视剧本身,没有人知道电视剧拍摄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一部佳作,也可能是一部烂片。

为此他们进行了调查,要详细了解这部电视剧的情况。

调查的对象是《京城人在纽约》的制片人林子轩和导演冯晓刚。

“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有能力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剧,你们要相信我们的专业素质。”面对银行的调查,林子轩侃侃而谈,“以往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次我们会做的更好。”

“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都有哪些?”调查员询问道。

“我们会邀请华国的一线演员加盟,由于在美国拍摄,还会邀请好莱坞的明星参与,所有主要演员都会是观众熟知的大明星,就算是配角也不例外。”林子轩一点都不谦虚的说道,“这将是一部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的大制作。”

他明白只有把这部电视剧说的天花乱坠,银行才可能贷款给他。

“比如说呢?”调查员追问道。

“姜闻知道吧,我们准备邀请他做男主角,葛尤知道吧,在这部戏里只能演一配角,还有不少著名演员都想加入,像是导明啊,国粒啊,不过这部戏在美国拍摄,他们没什么露脸的机会,我都给拒绝了。”林子轩大言不惭的说道,“女主角的话还在挑选,要找那些有在美国生活经验的,知名度高的女演员,在这方面不能将就,咱们要找就找最好的,稍微差点的都不要。”

在一旁同样接受调查的冯晓刚听到这话,暗自对着林子轩竖起了大拇指。

这还真是吹牛不上税,吹大发了。

第九十五章情怀的价值

林子轩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没有联系到姜闻,因为姜闻在外地拍戏,根本找不到人。

这时候的演员只有工作单位,没有演艺公司,也没有经纪人,一旦跑到某个偏僻一点的地方拍电影,想找个联系方式都困难。

不过姜闻过年期间应该会回京城,到那时候再谈。

事实上,目前整个剧组还没有建起来,只是个空架子,演员方面虽然有了不少选择,却还没有开始洽谈,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林子轩拿不出什么证明来。

如果能有和姜闻签订的演艺合同,自然会更有说服力,现在嘛,他只能凭一张嘴忽悠了。

华国银行可是大银行,调查员不好糊弄,他们虽然看好这个项目,做事却非常的谨慎,不是你空口说白话就能过关的。

林子轩把贷款数额降低到100万美金,银行那边还在讨论。

这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华国国内一家大型制药企业的老总要见林子轩。

林子轩一边和银行谈着,一边从华国电视台的广告客户群里选取了六家客户,他打着华国电视台的名义上门把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资料送了过去。

他对每家企业开出的条件是赞助30万美金,可以得到一支30秒的贴片广告和电视剧片尾鸣谢一栏的大体字广告。

这六家企业都是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否则也拿不出这么多的投资。

林子轩算了一笔账,最好的结果是这六家公司都同意,那样就是180万美金的收入,拍摄电视剧用去150万美金,剩下的30万美金就是艺术中心净赚的。

即使有些投资商讨价还价,压低价格,至少能够保本。

他可不想自己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视剧以赔本收场,没想到资料送出去不到一个礼拜,就有了消息,在电话里对方表现的非常有诚意。

林子轩和冯晓刚两人开着桑塔纳前往这家制药公司。

这就是买轿车的好处了,出去办事有面子,你要是骑着自行车过来,人家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骗子,别拿了钱跑路了。

这家药企以生产治疗胃病的药物出名,每年的产值有十几亿,是真正的大企业,不差钱。

他们事先约好了时间,林子轩提前了半个小时,在办公室见到了企业的总经理石总。

双方客套一番,坐下来说话。

“你们这个剧本我看了,感触很深啊。”石总感慨道,“我是十年前去的美国,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没想到因为不懂美国的法律,最后被人坑了,只能回国发展,看这剧本就像回顾自己的生活一样。”

林子轩一听就明白了,这是遇到知音了,怪不得这么有诚意呢。

他和冯晓刚对视一眼,觉得这事要打怀旧牌,怎么怀旧怎么来。

石总算是华国最早一批前往美国的人员,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还没有出国潮。

真正的出国潮开始于1985年,这一年,华国放开了自费留学的限制,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这才拉开了出国潮的大幕。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情怀。

林子轩明白石总投资这部电视剧不是为了生意和赚钱,而是为了一种情怀,为了过去那段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奋斗岁月。

接下来,林子轩和冯晓刚陪着石总开始怀旧,述说过去,感慨现在。

“你们去美国拍摄我支持,不到美国不知道华人在国外的处境,要拍的真实点,让国内的人了解情况,不能盲目的出国。三十万美金够不够,不够的话那就五十万,只要能把电视剧拍好就行。”石总爽快道。

“石总,您仗义。”林子轩赞叹道,“就冲您这句话,我们给你们的产品在电视剧里加一段广告,就说王起明刚到美国,工作太累,胃病犯了,吃了外国的药一直好不了,这才想起还有从国内带来的胃药,这一吃咱们自己生产的胃药,立马就好了。”

“哈哈,小林,不能太夸张,胃病是慢性病,哪有那么快的疗效。”石总大笑道。

“这不算夸张,这说明咱们的胃药适合咱们华国人的体质,一吃就灵。”林子轩玩笑道。

“你这话倒是很有科学道理,咱们的胃药采用中药成分,的确适合国内人的体质,想不到小林对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