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妇山泉有点田-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我倒觉得可以尝试自己造纸。毕竟咱们家有苎麻园,本来就可以出产原料,就当是废物利用了。”石头道,“就算不能用来印刷,自用也好。”
  这倒是。反正周敏本来的想法就是一切自给自足,能够自己造纸,也不错。请了工匠,到时候可以考虑少量出售产品,反正不追求盈利,只要能够弥补成本就可以了。
  而且周敏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计划之中,将来会印刷一些作为凭证的东西。如果能够使用自己造的纸,防伪上面自然就简单多了。
  “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这样想着,她拍了拍石头的肩道。
  石头握住她的手,笑着道,“交给我自然没问题,但工匠们有了进展都能领到奖金,我若办好了这事,娘子打算用什么奖励我?”
  “你想要什么奖励?”周敏瞪他。
  石头暗示性的捏了捏她的手指,低声笑道,“那当然是看娘子你的诚意了。”
  “好啊,若当真能够改进工艺,造出别人无法仿造的纸张出来,那我就给你准备一个惊喜,如何?”周敏爽快的答应。
  “那就说好了。”石头将她的手指笼在手心里,“我这就去办。”
  这件事石头没有假他人之手,毕竟工匠的手艺如何,还是要亲自看了才知道。好在要找的是能用苎麻造纸的人,所以也只需要在征州府境内寻找,不算太麻烦。所以第二天,石头就乘船去了征州。他打算从卖纸的地方入手,顺着查下去。
  周敏则是去了温泉山房。
  又是几个月过去,温泉山房这边的景象,又与之前大不相同了。
  聚集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房屋自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有趣的是,其中大多数竟然都采用了温泉山房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建造联排别墅出租。只不过户型和规格上有差异。
  不过即便如此,温泉山房仍旧是最受欢迎的。不是因为这里有温泉,而是因为几位先生就住在这里。所以哪怕这里的屋子只有一室一厅,条件简陋,也比别处更受欢迎。
  甚至时间长了,大家反而都以住一室一厅,不带人在身边,事必躬亲为荣。就连那些原本带了亲眷在身边照看的,也都把人遣了回去。
  这样一来,学习的氛围和风气反而更浓了。
  说起来,中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大凡士子云集的地方,免不了呼朋引伴,举办各种诗会文会。而这种场面,如果只有一群男人,未免无趣。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外营业的各种书寓和画舫自然应运而生。
  譬如唐朝时,平康坊在长安城中十分著名,就是因为许多著名的妓子都聚居在这里,所以文人士子们也时常来此。但实际上,世人所了解的这种因果关系是颠倒的。
  唐时就有解试和院试的两级科举选材之法,解试的考场就在贡院之中,而在平康坊之中就有一间贡院。因而士子们为了图方便,自然纷纷聚居于此,随后才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娱乐行业。
  现在,成百上千的士子聚集在这里,自然便有商人看到商机,打算在这里兴建花楼,招揽生意。
  但周敏希望打造一个人文圣地,可不希望把齐河变成另一条秦淮河,只有艳名而无文名,自然要杜绝这种事情发生。
  虽然如果允许他们在这里落脚,人气估计会越来越旺盛,但却也失了初衷。所以在她的推动之下,邱玹出面跟官府交涉,要求禁了这些产业。当然,他们也退了一步,允许这些花楼在清平镇营业,若士子们有需要便可乘船前往,却不许在这边经营。
  大概是因为一开始就定下了规矩,所以倒也没有闹出什么风波,事情就顺利的解决。如今齐河上几乎每日都有船只往来,远比从前更加繁华热闹。
  除此之外,就像后世学校门口总有各种各样的店铺,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小商圈一样,这里也同样遍布着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店铺。就连齐家山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店,出售自家出产的各种东西,免得有人上门求购却找不到人,不方便。
  在这里坐镇的是安氏,如今家里又添了好几个人,活儿都有人做,管家理事分派事务的事又有周敏负责,她这位当家主母反而闲下来了,周敏就给她开了这个店。卖东西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安氏有事做,同时也给她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
  这几年来她的长进很大,但周敏可没忘记刚穿过来的时候安氏是什么样子。这些年没出问题,也是因为有齐老三镇着。但周敏还是怕有人不怀好意,从安氏这里着手,索性就让她开店锻炼一下。多与人接触,经一些事,许多道理自然就懂了。
  周敏一路走来,不断的有人开口招呼她。毕竟现在在这里做生意的人,一大半都是万山村和万山新村的百姓,他们自己的土地也在附近,被商人们看中买下,有了本钱,索性就从城里贩货过来,做起了小生意。也算是抓住机遇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这些人最清楚所有的变化是谁带来的,对周敏的态度自然也很好。
  绕过了热闹的集市,周敏就来到了温泉山房脚下。这里的热闹丝毫不输集市,学子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
  认识她的学子其实也不少,不过大家都默契的点头致意,并不开口招呼。
  到了半山处,周敏便见飞虹楼外站了不少人,里里外外将之围得水泄不通。周敏听了一会儿,才知道今日是几位先生答疑的时间。
  她脚步一转,就绕到了飞虹楼后面。这里虽然也有后门,但平时都是锁着的,没有人进出。周敏取了钥匙开门,进门之后直接上了二楼,在这里等待。
  这里虽然不算常来,但也十分熟悉。所以周敏也不见外,自己泡了一壶茶,在书架上取了一本书,坐下来开始翻阅。
  过了许久,四位先生回到二楼,见周敏在这里,都有些意外。毕竟平常若非有事,她通常不会过来,就是送东西,也是让别人代劳。
  唐七叔笑着问,“今儿这是吹的什么风,倒把你吹到这里来了?”
  “七叔这话是怪我没有常来?”周敏笑着反问。
  唐七叔连忙摆手,“不怪不怪,你虽然不来,但你的东西是常常送来的,这就够了。”
  他这么一说,众人都笑了起来。
  等笑够了,周敏才放下手中的书,正色道,“我今日来,其实是为了跟几位先生商量一件事。”
  “什么事?”
  “几位先生开始修书,也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听闻第一本《论语》已经快要结束,是也不是?”周敏问。
  秦先生点头,“《论语》字数少,且前人多有发祥,我们只是归纳整理,倒也不费太多功夫。如今已即将成书。莫非你说的事,与此书有关?”
  “从前我本来是打算,等这书修好之后,便将之刊印出来,也算几位先生泽被天下士子。但既然陛下有旨,命朝廷刊发,我也不好僭越。不过,这本书不好刊行,那些士子们所写、经几位先生点评的文章,想来却是不碍的。而且这些文章,对诸多士子而言,也有启发之用。”
  “你是打算将这些文章集结成书,刊印出来?”郑先生问。
  周敏点头,“这些文章每日贴一次,士子们也就只能看一天。我想大部分人估计没有抄录过,就算事后想找出来再读也不可得。若是能够印刷成书,放在手边时时温习,将别人的观点、先生们的点评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互相映证,想必对理解经义更有用处。”
  而且,还有很多学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来的,也没有看过最初的那些文章。若能印出来卖,他们肯定都会想买一本。
  所以周敏已经决定,不管作坊那边能不能弄出双面印刷,都要把这些文章印出来。
  这样才能最快的在士子们中间打开局面,之后才能考虑印别的书。
  “这倒是件好事。”唐七叔点头道,“底稿倒是都留着,让人取来给你便是。”
  “其实是这样,”周敏道,“我想,这些文章也是大家辛苦写出来的,刊登之前,还是应该询问他们各人的意愿,若是不愿意,也不好强求。若愿意刊行,我们会给一点润笔费。另外,四位先生这里也各有润笔送上。”
  “这就不必了吧?”李先生皱眉道,“那书印出来,也未见得能卖出多少。给学生们润笔也就罢了,我们大可不必。你才有几个钱,就这样糟蹋,能经得住多久?”
  几位先生都是谦谦君子,而且在这里修书,管吃管住,日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还有一班热爱学习的士子等着请教,这样的环境,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再合适不过。所以他们也感念周敏倡导此事,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对她也视如自家子侄一般。李先生这一番话,却实实在在是为她着想了。
  周敏笑道,“李先生不必担心,若是担心我亏本,那不如这样,等到书印好出售,每本书的利润分出四成,几位先生每人一成,如何?”
  “也罢,若说不要,只怕你心里过不去。”唐七叔道,“如此,每本书的利润,我们四人共取一成。”
  其他人也点头同意,周敏劝说无效,只好答应了。
  而后唐七叔提笔,亲自写了一张布告,宣布了这件事。理所当然,没有学子不愿意刊登自己的文章。毕竟自己的文章能够刊印出来,已经是大喜事,何况还有润笔费?
  于是周敏从飞虹楼取走了所有的稿件,先让人校对刻版,等作坊那边的工艺改进结果出来之后,再开始印刷。反正《论语》还没有完全修完,在那之前都还有时间。
  忙了两天之后,石头回来了。
  还带回了一家子。
  周敏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每次他们请人,来的都是拖家带口的。
  刘叔父子是这样,阿香姐弟是这样,宣斌送来的工匠也是这样,现在石头带回来的姓张的纸匠也是这样。
  不过,这样将家人一起接过来的安置方法,也算是比较妥当的。毕竟将家人安置好之后,工匠们才会把心思都用在干活儿上。如果总惦记着家里的事,自然就没那么尽心。
  但是按照这个趋势,齐家山上的房屋虽然多,却也有些不够住啊!
  亏得这里地方足够宽敞,扩建也算方便。这回周敏打算建专门的员工宿舍,不再像现在这么混着住。不过,房屋建好之前,就只能将就了。
  张叔带来了自己所有的工具,也给周敏省下了不少麻烦。很快,一个简单的造纸作坊就搭建出来了,而张叔也在新东家面前露了一手,全家人齐上阵,很快就晒出了一批麻纸。
  他做的是黄麻纸。这种纸在唐代之前,都很盛行。当时高等级的诏书和敕令都是用做工精细的黄麻纸书写,所以黄色也渐渐成了皇室御用之色。
  譬如最著名的册封宰相的过程,就是在廷推过后,将被推举之人按照票数排列,呈送御前。皇帝在决定人选之后,驾临翰林院,同时将院子落锁,命词臣拟旨。这份诏书就是被写在黄麻纸上,第二天早上贴出去昭告朝臣。因而这整个过程被称为“锁院宣麻”。
  不过,就像石头说的那样,黄麻纸正面光洁,但背面却显得十分粗糙,甚至还有一部分草屑残留。这样的纸张,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符合周敏印书的挑选标准的。
  所以她也就直接对张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制作出两面都同样细腻光滑的纸。
  作为民间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