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件事情最高兴的莫过去苏三丫了,当一个人突然间面对生死时,可能冲击力会是平常人的好几倍。苏三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苏母告诉她父亲带着姐姐去肖府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时,苏三丫高兴得就只差自己有一双翅膀飞得老高,告诉全天下老百姓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没钱看病了。
只是这次真让她失望了,因为肖大人把奏折交上去,还没到皇帝手里就已经被压下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的苏三丫整整哭了一个周,在姐姐跟父亲提出自己以后会来医馆后才得以停止。
也许是为了苏三丫,又也许是为了周边百姓,苏家一家子商量后,在自家郊外再买块地该医馆,因为按照苏浅浅形容的样子,占地面积不小,而且在郊外能节省很多资金,对于刚办了两个作坊和一所学堂的苏家来说,现在建立一家大规模的医馆确实在资金方面很吃紧。
当肖玲儿回去告诉母亲苏家的打算时,心善的肖夫人红着眼眶对丈夫说:“官人,想苏家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商人已经没有了,为了百姓,苏家又是建作坊,又是来女子学堂,现在就因为苏家小丫头出门一趟见百姓看不起病就要给百姓建一家大型医馆。听玲儿说苏家打算在明年再建一个学堂,找几个医术医德了得的大夫过来教学。”说完肖夫人已经泣不成音了,想到受苦受难的百姓,又想到苏家这一年来的做法。
肖夫人想,要是别的富商都像苏家这样什么事情都以老百姓为先,整个大启国会有事个什么样子?老百姓还会现在一样食不果腹吗?
☆、99。第99章
肖夫人哭了一会儿又停下来对丈夫说:“要不咱们也发动一下城里的富商们,给老百姓们也做做好事,捐点善款?”
“夫人说的不无道理,为夫也曾想过,只是这些富商一个个的没拿到好处会答应吗?谁又会跟苏家一样不记吃亏与否?”肖大人扶着头,头痛地说道。
其实在苏家开始办豆制品作坊的时候肖大人就已经想过,要是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多办些作坊什么的,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就是:一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二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三还能解决很多老百姓家庭孩子上学问题。这可不就这样嘛!家里条件好了,老百姓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就少了。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老百姓日子好了,谁还会计较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肖大人也想过,要是自己任职这些年真能把淳州这边的情况变好了,调回京城的机会还能少吗?到时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想到这些,肖大人觉得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里,真应该为淳州百姓做点什么了。便让家丁去苏宅给苏大壮说一声,约好第二天喝茶的事情。
经过这一两年的沉淀,现在的苏大壮也越发变得老练起来,现在铺子里的事情苏浅浅也不在过问,都交给苏大壮一个人在管理。虽然每个铺子里都有自己家信得过的掌柜打理,可很多事情还得苏大壮去处理比较合适。比如发货数量的控制,既不能过度给商户,也不能让商户出现货物跟不上的情况。这还是苏浅浅运用了前世做过的经济学原理提出来的。
现在的苏家,可谓是日进金斗的收入。只是这收入高了,支出的也多,比如一所女子学堂就花费了苏家差不多两个铺子进半年来所有的收入。这接着又要建一家大型医馆,这钱也够苏大壮头疼的,现在地的事情彤伢子是帮忙解决了,可这建房子的钱又得从哪里来弄起来,还要招那么多的大夫。
苏家现在在老百姓中已经传了开来,女子学堂收的学费还不高,孩子送到学堂去还管中饭。路途远的还可以直接就住在学堂里,学堂里有宿舍。苏大壮算了算,学生们给的学费还不够用来支持给先生的月例钱,更别说每月的生活费,和孩子们的笔墨纸砚费,每个月家里还得补贴几百两银子进去。
现在就因为苏三丫出门一趟,回来后一直嚷嚷着看百姓们可怜,大女儿就想给百姓建一家大型医馆。给百姓看病顾名思义就是能免则免,苏大壮想着这医院即使建了起来,家里每个月还得往里填多少银子才够?
只是苏大壮这头疼的事情在苏浅浅哪里就完全成不了问题,肖府家丁到来时,正好苏大壮外出去城外看作坊去了没在家,家丁让苏母代为转告就回去了。
第二天苏大壮如约去了淳淮最大的茶馆跟肖大人见了面,寒暄过后肖大人就直奔主题把心里的想法跟苏大壮说了一说,两个爱女如命的大老爷们第一次碰头没有在说女儿的事情。
☆、100。第100章
肖大人把心里想法跟苏大壮说了之后,苏大壮也把最近一直头痛的事情跟肖大人说了一说。两个大老爷们儿聊了两个时辰也没把事情理出个头绪来。
晚饭时,苏家一干儿女看父亲一直愁眉苦脸的就问:“爹,是今天肖大人跟你说了什么吗?”
“没什么!”苏大壮觉得心烦的事情没必要说出来影响一家人心情,既然解决不了就让它过去好了,至于医馆就等钱存够了再开。
“爹,咱们家现在医馆是不是没办法建起来?我算了一算,家里现在开销大,女子学堂每个月咱们家就得贴几百两银子进去,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等老百姓日子过起来了,大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咱们家学堂就不会在亏下去了。至于医馆,咱们就用之于民就得取之于民……”苏浅浅唧唧歪歪把心里的想法说了一遍后,苏大壮这才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
既然上面不同意,为什么自己不找找肖大人让他先把这事情处理好呢?说做就做,苏大壮晚饭后就急呵呵地赶着牛车往肖府跑。这事能不能搞定还得看肖大人的决定呢!
这晚苏大壮回来得很晚,至于结果也是第二天早餐时最关心这事的苏三丫问了才知道。原来苏大壮去了那么久,不是因为肖大人不答应,而是两个爱女如命的男人在讨论着这事要怎样开始执行才有效果,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想了一遍。
这事就算这样敲定了,苏家医馆也从此有了新名字叫“淳淮第一人民医院”。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叫人民医院,苏浅浅跟肖大人解释道,人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这医馆既然是为了百姓修健的,那就必须以百姓命名。其实没人知道苏浅浅其实就抄袭前世的,前世每个县级以上的城市都会有很多人民医院。
苏家这边医院的修健开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肖大人那边还在给招来的几个下面的县令开展洗脑工作,其实盖家医院也花不了多少钱,只是这招大夫跟医疗设备及药就需要花大价钱。
至于药的问题还是在一次老顽童带着徒弟苏三丫上山采药时,苏浅浅无聊也带着苏凯屁颠屁颠地跟了去。跟着宗正强屁股后面看着老顽童采一颗就说一颗药的性质及用途,苏浅浅顺便也问了一下这些药的成长周期及生长环境。就这样一老三少一边采药一边讲解,苏三丫记性好,也喜欢学就都一一记了下来;苏浅浅也就只记住了药的成长周期及生长环境;苏凯就更惨,只记得药的模样,至于药性什么的,完全记不住。
看天渐渐暗了下来,老顽童带着这三个孩子找了家山下的农家住下,打算第二天上山采些药再回去。
晚饭过后,苏浅浅带着跟屁虫苏三丫姐妹俩在院子里溜达,这是苏家人的习惯,用苏浅浅的话来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所以苏家不管是谁渐渐都养成了这个习惯。
☆、101。第101章
苏家四口人借住的这家人情况不算太好,苏浅浅通过对方的简述才知道。由于住大山里,外出的情况都很少,吃穿大多是自给自足。很多农夫穿的都是家麻做的,养羊的人家还能用羊毛做件披肩,什么棉布之类的除非家里有钱,赶着牛车去镇上才能买到。
“你们平时总得买盐看病什么吧?那你能用什么去换去银两呢?”苏浅浅把心里的疑问问了出来。
“小少爷有所不知,我们这里人所用的银钱还是从山上采些药草回来,拿到里正家去换的,里正家有牛车,出山也方便。”这家的当家的把平时换取银两的事情也跟苏浅浅说了一下。
“你们都上山采药,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种来卖呢?”
“小少爷可能不知道,这药材也就平时拿来换换银两,又不能当饭吃,谁家会种这不能吃的东西?每天上山采点药回来也换不了几个钱,也就只能换点银钱买盐用了。”农夫听苏浅浅这样一问,就觉得这大户人家的孩子还真就什么都不懂,药材只能用来换盐用,又不能吃,谁会花太多时间跟精力在上面?
“老伯伯,你看要不这样吧,我家现在来了家医馆,需要大量的药材。您不如跟别的村民说说看,要不要多种些药材,我们家来收,银两方面,绝对不会少你们的。一年下来收入绝对比种粮食合算,而且有些药材生长周期短,收成也快。我们会以层次、种类来给银两。”苏浅浅听农夫这样一说,又看这山里药材长势好,要是在这里种药肯定比种粮食强,而且自家医院现在正是需要大量药材的时候。有句话叫做瞌睡来了刚好有人送上枕头也就这样吧!
“你一个小娃娃的话叫我如果相信?”很明显,农夫不相信苏浅浅的话。
“看伯伯,你可以不相信我,不过我说的这些话绝对是句句属实。”说完苏浅浅才想到,这个村子能经常出山的也就里正家,如果里正经常出山也有可能听过自己家医院的事情,不如找里正说说这事情。“老伯伯,请问里正家住哪里?不如我找你们里正说去。”
“不远,离得挺近的。里正家就前面屋子建得最好的那家。”农夫指了指里正家方向,好似这样指着苏浅浅们就能看见是的。
“老伯伯你能帮忙带个路吗?我们如果就这样跑去里正家还真有些唐突了。”苏浅浅对农夫说道。
“好,这都没问题。”农夫答应了苏浅浅一声后又朝着屋里说了一声“老婆子,我带几位客人去里正家,一会儿就回来。”
“你去吧!记得带上火把,别摔了几位客人。”
都说了越平穷的地方人就越朴实,这话再说不假。就出个门,还没见过人就说让自己丈夫招待好客人。
“里正大哥在家吗?”刚到里正家院子里农夫就扯着嗓子开始喊起来。
“在呢!是柱子啊?找你里正大哥干啥来了?大晚上的。”屋里一个婆子的声音响起,应该是里正家的夫人吧!
☆、102。第102章
“是嫂子啊!”农夫大柱一边往里走一边说:“城里来了几个客人,想找里正哥商量一下。”
“唉唉唉!城里来的客人啊?赶紧屋里坐。”里正夫人热情万分把苏家四个人迎了进门后,又对自家儿子说,“去把你爹叫来,说城里来了客人找他谈事情了。”
“哎!好勒!”小家伙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听自己母亲这样一说站起来答应一声就往外跑。
原来里正没在家,去父母哪儿看看人去了,由于里正家里还有个弟弟,本来父母应该跟老家的,可里正家老太爷老太太说小儿子家孩子小,跟小儿子家住还能帮忙虽然不能帮忙干重活,但好歹能帮小儿子家看着点孩子。
里正家两口子也算是老实人,对父母也孝顺,自己家孩子小的时候公婆也没少给自己带孩子干农活,现在老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