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皇上,这首曲子不同于以为的曲子,不仅曲调新颖,舒缓的曲调搭配深情的歌词,歌词结构长短句并用;而快节奏的音乐搭配琅琅上口。随便大街上,一个能说话的孩子,都能懂这曲词。”肖大人见没人回答,只能硬着头皮又接着回话。
☆、363。第363章
“哦!是什么样的曲子,能让朕的爱卿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回皇上,这首曲子描述的是国家与人民应该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国的意志和家的情感理应奏响和谐的共鸣,这首曲子歌颂祖国、歌颂人民。臣听了之后,也被里面的曲调,曲词深深折服了。”肖大人一边回味听到这首歌时的感觉,一边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出来。
“各位爱卿,有谁能唱这首曲子,朕也想听听,是什么样的曲子,能让肖大人给出如此高的评价。”皇帝听了,心里那种澎湃不亚于昨天听到苏逸对苏浅浅的那段谈话。
“启禀皇上,臣会唱一句。”这时一个年轻的臣子走了出来。
“快,快给朕唱来听听。”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明天的奇迹。’臣记得最清楚的,也就这些了,还有一些臣不会唱,但其中有一句,就是皇上您之前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臣才觉得奇怪,这首曲子是谁作的。”
“哎!朕怎么就没想过,让这篇文改成曲子,让天下人都会唱,让天下人都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皇帝听了这些,哪能还不清楚,这首曲子是出自于谁人之手。
“朕今天要好好表扬一下苏逸,也要给苏家一个表彰。可能你们会怀疑,朕为什么要表彰苏家。但朕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这首曲子,出自于苏家大小姐,苏浅浅之手,你们今天所听到的曲子,朕前几天就已经见到了曲词,只是朕没想到,这首词能做成曲。
昨日早朝后,苏逸找了朕,请求朕派他去北城支援。苏家在知道北城战乱时,苏逸的长姐,就向朕表过态,苏家大力支持咱们天启。可你们知道吗?这都不是朕最震撼的事情,朕最震撼的是,苏家平时家里闲聊时,苏家长姐,都会给弟弟妹妹们灌输爱国的精神。
他们苏家,不仅仅是财力,物力上支持了我天启,人力上也全力以赴。就在一个月前,苏家最小的儿子,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子汉,已经奔赴战场。一个月后的昨天,苏家长子,苏逸又向朕提出请求,愿意前往北城支援。
苏家长姐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很反对,但那都是为家里着想才反对。后来被苏逸一句话给说服了,爱卿们知道是什么话吗?”皇帝可能是上位以来,第一次说如此长的一句话吧。
下面的大臣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做不到苏家这种做法,也不可能了解苏家人的思想。
“各位爱卿不知道,这是肯定的,连朕也不可能想到,苏逸对苏浅浅说的话,居然是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各位爱卿又知道,这句话是谁对苏逸说的吗?不过朕想,你们应该也不知道,这句话是苏家大小姐,苏浅浅对弟弟妹妹们说的。”
☆、364。第364章
“朕不指望你们都能向苏家一样,所有人都有一颗时常挂记国事之心,但朕想让你们都有一颗,不想做亡国奴的心情。”皇帝看到下面一张张麻木不仁的脸孔,那种心疼,也就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自己日防夜防的苏家,国难当头,不但没退缩,还大力支持天启,不仅是在财力物力上,连家里两个唯一的男丁都上了战场,为保卫国家而战。
“现在传朕旨意,赐苏家长女苏浅浅为正一品女官,专职管理我天启国农业、商业发展,苏家二女苏小菏为天启第一医女女官。其父苏大壮,特封为天启国商会会长,其母苏万氏,特封为一品浩命夫人。”说完,完全不管下面一群人的表情,又看着苏二宝说。
“苏逸接旨。”
“臣苏逸接旨。”苏二宝赶紧跪到地上。
“你此次前去北城,朕封你为特使,享有随时可以调兵遣将的权利。”
皇帝说完,只听见大殿上所有臣子们吸气的声音。
皇上这是糊涂啊,苏家再怎么支持天启,也不应该享有如此殊荣。特别还是个商户之家,哪有一下子接受那么多封赏,赏赐的?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事,苏家二女儿今天早上已经悄悄带着人们,前往北城。要是让这些所谓的文臣们知道了,定得好好写一首诗或者一首词好好表扬一下苏家儿女。
现在的苏浅浅,气看到桌子上的信。顿时气的七窍生烟,这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人,一个两个怎么就那么不让人省心?
一个两个都自作主张,跑到了北城,现在到好了,只留下自己个人在家里给他们几个擦屁股。
看来自己真的太纵容她们了,完全不把她这个当大姐的人看在眼里。说走就走,好歹提前说一声,让自己有个准备。
还不知道等会儿下朝后,母亲知道弟弟也要去北城的消息后,会不会直接杀到皇宫,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苏三丫这消息,自己还真不敢告诉母亲,要是让她知道了,那还得了。
孩子们一个个都往北城跑,平时还好说,现在哪里发生了战乱,那是一个女儿家能去的地方?
就在苏浅浅想得入神之际。
“大小姐,宫里来人了,好像是来宣读圣旨的,夫人让你带上五小姐,前去听旨。”苏母身边的桃枝走了进来。
“好的,你跟我娘我,我跟小五马上就来。”
看来,该来的,想躲也躲不掉。该面对的还得面对不是。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不如早死早超生,壮着胆去面对。
等苏浅浅带着妹妹来到前厅时,已经看到前厅已经站满了人员。其中苏父带着苏母站在最前面,家里现在就只有自己跟小五两个孩子,别的都不在。
“人都到齐了吧?”贾公公对苏浅浅算是熟人了,和蔼地问道。
“到齐了,贾公公开始吧!”苏浅浅知道,妹妹已经走远了,想叫回来听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到。
☆、365。第365章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苏家乃我天启之福……特封苏家家长苏大壮为天启商会会长,苏万氏为一品浩命夫人。苏家长女苏浅浅为正一品女官,专职管理我天启国农业、商业发展,苏家二女苏小菏为天启第一医女女官,苏家长子苏逸,封为特使,前往北城支援,享有随意带兵出征之权利……”贾公公还没说完,苏母就已经晕了过去。
这是要了苏家的命啊,小儿子去了北城就算了,皇帝这又要让自己家大儿子也去北城支援。
别说苏母了,就连苏大壮也有些转不过弯来。小儿子去打仗,自己在心里还是很支持的,只是现在……
皇帝虽然给了苏家莫大的荣耀,可两个儿子都去了战场,即使支持家里有人去战场支援,可两个都去,还真是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
于是苏家出现在这种情况,贾公公宣完圣旨后,留下一家木若呆鸡的一家人,没一个人上去来接旨。
仔细一看,除了当家主母晕了过去,别的几个好像都回不过神来,看样子是,没办法接受儿子去战场这件事。
最后苏浅浅见爹娘都没办法去接旨,只能硬着头皮把圣旨接了下来。
待苏大壮回过神来后,发现身边的妻子已经晕过去了。想也不想,直接抱着妻子进了屋,完全不管还在院子里等待回话的贾公公。
“公公,我们家这种情况您也看到了,劳烦公公回去时,帮我们苏家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几句,让弟弟们在战场上好歹有个照应。”苏浅浅往贾公公手里塞了些银两,这是每次宫里来人宣旨必不可少的环节。
“苏小姐客气了,这种事情,杂家也能理解。这事要落谁家头上,恐怕也高兴不起来。杂家也不耽搁苏小姐及家人了,这就回去把苏家现在的情况跟陛下说说。”这贾公公,从第一眼见到苏浅浅就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现在家里又发生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因为皇上的赏赐而在沾沾自喜。
看苏家的情况,也不会有时间来招呼自己,不如早早回去,好向皇上禀告苏家的情况。
苏浅浅把人送到门口后,直接回到母亲的屋里,想看看母亲现在的情况。
小五见母亲晕过去后,也不像平时那么调皮了,乖乖地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
她虽然小,可知道,这几天家里发生的事情,母亲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在她的心里,哥哥们跟二姐去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整个天启国。
姐姐常说,做一个爱家,爱国家的人。要想不流离失所,那就得要不怕流血牺牲。
姐姐曾经跟自己和哥哥二姐说过一个故事,那是个外来者侵犯。为了比赛谁更厉害,直接屠了一个城池的老百姓。
听姐姐说那些血流成河的故事,苏小五心里,有一种对战争莫名的反感,可现在北麓来犯,哥哥姐姐不去战场支援,那就要多很多家庭支离破碎,有多少要血流成河?
☆、366。第366章
别看她小,她懂得可是很多的。
现在哥哥姐姐们都去了战场,只剩下自己跟大姐,那就不能像平时那么调皮,要好好宽慰母亲,别让母亲整日以泪洗面。
现在自己还小,等长大点,自己也要像哥哥姐姐那样,不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欺负自己的国家。
也许是从小就听了很多苏浅浅说的那些关于国家与战争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总之,别看她人小,心思可多了。
苏浅浅进门就看到苏小五在给母亲用湿毛巾擦拭着额头,苏大壮则是在对下人们说着什么。
看到这样子,苏浅浅脑子里充满了悲哀。
这算是树倒猕猴散吗?可是又不像。只是一家子里,这种气氛,真让她有些受不了。
现在母亲还不知道苏三丫已经北上的消息,要是自己的,还真不知道母亲要如何撑过这一关。
看来,今天苏二宝回来,得有的头痛了。
虽说是前往北方支援,可有些事情还是该办就得办妥了才行。
苏二宝昨天向皇帝提出这要求,就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今天皇帝正式通知下来,看来,也就这两天就得前往北城区了。
想到家里现在一半的人都去了北城支援战争,一半的人在家里要死不活,苏浅浅心里,除了凉凉的,就剩下满满的离开。
有句话叫做眼不见心不烦,看来,这句话真的很适合现在的苏浅浅。
不到半刻钟,家里医院大夫总算是来了,替苏母把了一下脉后,只说了一句,让夫人好好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她这是火急攻心。
都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看来一点都不假。如果两个弟弟都在身边,母亲也不至于说倒下就倒下。
想到这些,苏浅浅心里突然浮现出中学时学过的一首诗,想到也就念了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门外听到消息赶过来的任秋忆正好听到了这首诗,虽然诗里那些人,那些事自己是不知道的。但这首诗,正好真真切切地能描述苏家人现在的心情。
知道未婚妻心情不好,任秋忆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只能家里有什么事情,该自己帮忙的,都帮忙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