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家养小首辅-第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小辈下去各自玩耍,徐氏和招儿则说起陈秀兰的事。
不过一夕之间,陈秀兰两口子从家财万贯到流落街头,幸亏陈秀兰还有几样随身携带的首饰,石志友把这些首饰拿去当了,一家人先找了个地方落脚下来。
自然少不了咒骂陈坚无情无义,以及陈秀兰的没用,这石志友出了事只会埋怨别人,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从宽敞大屋沦落到蓬门小院,从锦衣玉食沦落到了粗茶淡饭。可不管怎么,日子总是要过,而开门七件事,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
石志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陈秀兰只有一技之长,可如今全无用处。就只有当了首饰那么几十两银子,一家人坐吃山空,渐渐竟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
这期间,石志友自然少不得去王记花坊闹,可如今没人纵容他,去了就被人扔出来,还威胁若是下次再来闹,直接送官。
石志友这才想起王记花坊看似个做买卖的,可背后却站着一位二品大员。
当然也去陈府卖过可怜,可注定是无功而返。陈坚避而不见,徐氏这次将一个坏嫂嫂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种看不起乡下人,自然不愿再认陈秀兰这个惹了哥哥生气的小姑。
两处都没着落,石志友这次彻底抓瞎了。
为了维持生计,他倒也逼着陈秀兰在家中做花,拿出去兜售。
可惜卖贵了没人要,卖贱了连本钱都不够。哪怕石志友再怎么说这是出自巧手娘子之手,却无人相信,只当他是招摇撞骗。
世人皆知巧手娘子在王记花坊,怎么可能做了花拿来在街上兜售,这不是笑话吗。
万般皆不如意,石志友免不了拿媳妇孩子撒气。
本来他对两个孩子便不太上心,日里都是让丫鬟奶娘管着的,这次因迁怒陈秀兰不中用,两个孩子也遭了狠手。
有生以来第一次,陈秀兰彻底爆发了,和石志友对打了起来。
打完了日子还是得过,还是过得磕磕绊绊,似乎苦水永远吐不完。
石志友成天不着家,不是喝得醉醺醺回来,就是几天不归。陈秀兰带着两个孩子,在邻居的帮助下,渐渐又把花做了起来。
这次却不说是巧手娘子了,也不再做哪些昂贵的花,只做些普通的拿出去临街兜售,赚个一文两文,用来养家糊口。
这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陈秀兰知晓石志友在外面养了外室,这外室还是曾经侍候她的丫鬟。
这大抵是石志友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因着养着这丫鬟,他特意在外头购了座小宅子,宅子里各样家具齐备。
出事之后,石志友便想起这处,不过他耍了花招,并没有说自己落魄了,日里也能在外室那处混些吃喝,或是以忘了带银子为借口,从外室那里弄几两银子花花。
不过他弄来了钱,从不知道拿回来养家,而是都拿去赌了。
他依旧还做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梦,寄望靠着赌一夜暴富,再回到从前的日子。
可时间久了,就被那外室发现了。
毕竟对方也不是傻的,她之所以会愿意给石志友银子,是因为这些银子便是石志友给她的。她一个妇道人家坐吃山空,还让石志友这么搜刮着,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动心思找来后,才发现石志友竟然过成了这副样子,而石志友见暴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要把宅子收回来卖掉,这对狗男女当着陈秀兰的面就打了起来。
后来,也不知石志友和那外室怎么商量的,两人竟把那宅子给卖了,搬来和陈秀兰一同住。
卖宅子的钱又被石志友给赌输了,两人成天都因为没钱在家里大打出手。
对此,陈秀兰是无动于衷的,只顾摆摊挣钱,管着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吃喝。
她谁也靠不上,还有两个孩子,一天不出去摆摊,一天就没有饭吃。


第259章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
过了这一日,街上的铺子就都开门了。
时不时就能听见有鞭炮声响,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个个衣衫簇新,脸上带笑,洋溢着过大年的喜气。
位于大街一角处,摆了个极小的摊子。
摊子的主体是个小推车,上面用竹竿做成架子,上面挂了些络子、荷包什么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花。
摊子后面摆了两张小杌子,上面坐着两个小孩。一个大点是男娃,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点的是女娃,白白净净的,虽是穿了一身粗布棉袄棉裤,但也不掩其粉雕玉琢的模样。
临着街还摆了几个做吃食的摊子,摊主一面做着生意,还不忘分神看着两个孩子。见大点男娃知道看着妹妹,还知道有人走到摊前,问人家需要买什么,都不禁会心一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能当事了,爹娘也能轻松些。就是这石家的男人不是东西,穷得叮当响,还弄个妾回来,天天在屋里打仗,就是不知道担起做人夫做人父的职责。
馄饨摊的老板见了不免有些心疼,问道:“诚小子饿不饿,叔给你们下碗馄饨,你和妹妹先吃着。”
叫诚小子的男娃看过来,道:“不了,叔,娘已经给我和小桃儿去买早饭了。”
一旁卖大饼的老板娘低声和男人道:“真是作孽啊,你说那石家的男人咋想的,大过年把锅碗瓢盆都给砸了,这一家子连吃饭都成问题。”
她男人正在锅前做饼,分神答她:“用得着你去操心,砸就砸了呗,一家子都不用吃了。”
“可怜的是孩子和石家的,那两个短寿的,谁会去操心他们。”
“让我说石家的可不傻,反正就没指着家里能吃口热饭,砸了就砸了。也免得石家男人一天到晚管她要银子,都填了那小妇养的嘴,两个孩子却落不上一口。如今这样多轻省,母子仨就在外面吃,吃完了收摊回家,家里那两个管他们死活。”
“也是,就是作孽。”
“大过年的,感叹个什么,这饼拿给两个小的吃去,就当开年讨个喜气。”
老板娘忙去拿了热腾腾的饼,塞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不要,还是她硬塞的,回来直说石家两个孩子教的好,轻易不管人要东西,给了还知道说谢谢。
过了一会儿,馄饨摊也送碗馄饨去,兄妹两个就着大碗吃了起来。
等陈秀兰捧着热腾腾的包子回来,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副场景。
“娘。”诚小子有些忐忑不安道。
“吃了就吃了吧,娘去给人钱,人家也不欠咱们的,哪能总是吃。”
将包子放起来,陈秀兰就掏了铜板去旁边两个摊子付钱,两个摊主都不要,说是给孩子吃的。
她实在不好意思,扭头回到自己摊子上拿了两朵花过去,就当是抵了饭钱了。
陈秀兰回来捧着包子吃,小桃儿吃完擦了擦小嘴道:“娘,馄饨汤真好喝。”
“好喝娘明天还给你买。”
“不买了,馄饨太贵,娘又不让白吃人家的,这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几朵花,我们吃包子就好了,包子好吃。”诚小子说。
小桃儿也忙说:“那就不吃馄饨了。”
看着两个懂事的孩子,陈秀兰眼中水雾翻滚,可到底还是没流下来。
她怕吓到两个孩子。
“等娘多赚些钱,就出去赁个房子住,到时候咱们搬出去,离开那个地方,你俩也不用大冬天跟着娘出来摆摊了。”
石志友和那女人吵架了,就拿两个孩子出气,诚小子被打过一次后,陈秀兰便再也不把两个孩子单独放家里了。
“可是他能让咱们搬出去吗?”这个他自然指的是石志友。
陈秀兰强笑道:“肯定能的。”
心里更是暗暗下了主意,等手里钱攒够了,她就悄悄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到中午就没什么生意了,见别人都收了摊,陈秀兰便也收摊回家。
回去后,家里一片清冷,厨房里冷锅冷灶的。
如今家里就剩这一个大铁锅能使,她烧了些热水,给两个孩子擦洗后,母子仨就回了屋,躲在屋里,就着热水吃包子。
正吃着,石志友从门外闯了进来。
“好你们仨,竟背着老子偷吃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不过石志友自己吃饱的情况下,是不会去管这些事。可他已经饿了整整一天,自然饿红了眼。
小题大做,也是给抢包子的行径做铺垫。
拢共就四个包子,被他抢去了仨,陈秀兰哭骂都没用,他吃了两个,剩下一个拿回了正房。
别看他和那外室吵,吵归吵,吃东西可不会忘了对方。也是对方不像陈秀兰老实,没吃的就骂石志友没用,就和石志友闹,大抵也就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制得住他。
陈秀兰擦擦眼泪,从炕上爬了起来,道:“娘再去给你们买去。”
“娘,我也要去。”
见诚小子虽没说话,但眼神惊惧,陈秀兰知道两个孩子怕,便点了点头。
母子仨收拾了一下,悄悄出了房门,正房那边安静无声。
三人一同出了院门,陈秀兰转身关门,还没回头,就听见诚小子叫了声舅舅。
“大哥。”
陈秀兰不敢置信地看着对面的斯文男子,距离这里不远处停着两辆车,徐氏和薛庭儴、招儿都在那里站着。
“跟我回去。”
陈秀兰有些想哭,又有些想笑,最终千言万语都说不出口。
她垂下头,揉了揉衣角:“大哥,我还是不去了,其实我过得挺好的。”
陈秀兰过得好不好,陈坚怎么可能不知道。之前徐氏和招儿说起这事,等两个男人从宫里回来,便一同来看了陈秀兰,自然看到她带着两个孩子摆摊的辛苦,也看到她许多的转变。
其实本意就是让陈秀兰对石志友彻底死心,是想看看她能不能走出来,幸好人到绝境,为母则刚,她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跟大哥回家。”
这时,徐氏和招儿等人也走了过来,徐氏对陈秀兰笑了笑,便上前抱起诚小子,小桃儿让招儿给抱起了。
“大哥,我……”
“快走吧,还等着回去吃午饭呢。”徐氏道。
“大嫂,招儿姐……招儿姐,我对不住你……”
招儿笑得浑不在意:“行了,我能跟你计较,我要是跟你计较,今儿也不会在这儿了。快走吧,阿坚和你嫂子天天挂心着你,你不回去,两人过年都不安稳。”
就这么一行人上了车,那紧闭的院门从里面打开,却是石志友听到动静跑出来了。
“秀兰,秀兰……”
两个随从上来拦住他,马车的车窗里露出陈秀兰无动于衷的脸,和陈坚冰冷的眼神。
“让他写封放妻书。”
然后马车便走了。
两个随从手持着招儿给的身契逼了上来,要么被卖为奴,要么写放妻书,相信石志友会做好这个选择题。
当然,等待他的还不仅是这些,还有被送离京城遣返原籍。
在他老家,他无田无房,也没有亲人,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穷困潦倒的活着,很快就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那次薛庭儴离开后,殷湛心知肚明这次若是处理不好,殷家以后的日子难过。既然左右都讨不了好,索性将此事在朝堂上撕掳出来。
他当朝将事情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只是省去了薛庭儴上门之事,又向嘉成帝请罪。这种情况下,嘉成帝自然不可能治其罪,而是痛斥了那暗中捣鬼之人。
自此,事情大白天下。
殷家不再是重臣之中,第一个倒向新政的官员,在士林之中保留了‘万不得已,不得已而为之’之名。
同时,在嘉成帝面前也落了好。
所以说,能屹立两朝不倒的老臣,没有一个是简单角色。
可不管殷家的事是不是出于有人刻意捣鬼,至少这件事的发生,也算是起了个好头。
之后新政在河南推行,免不了有些官员的家族首当其冲。
鉴于殷湛身上发生的事,都怕被人当了枪,自然都学着殷家用‘既然是朝廷明令,作为大昌的子民,自然不敢不遵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