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晋文深以为意。
虽然还是不太名明啥叫品牌,但他就懂名号这东西对商人的重要性。
既然酒坊弄不成,现在唐奕手里数得上的生意就只有香水了。
“倒是有一处可做花田。”张晋文突然道。
唐奕眼前一亮,“哪里?”
“河东!”张晋文指着汴河东岸道:“曹府送来的地契里,还包括东岸的一片草场。”
“哦?”
“东岸滩浅,不能走船,而且那片地都是沙土地,曹家当时是按山地买下来的,送给咱们的时候,更是提都懒得提。”
“沙土地能做花田吗?”
张晋文道:“咱们种的是月季,这花最皮实,只要肥力跟得上,沙土地一样能种。”
“那东岸那块地有多大?”
张晋文沉吟了一下,“平地加上东山坡,差不多得有八九百亩。”
“够了!”唐奕一算计,东岸近千亩地,再加上西岸这边的三百多旱田,应该够用了。
当下和张晋文定下了章程,如今正是冬闲时节,可让回山村的佃农去东岸开荒。年前干一阵,等年后过了上元,再干一阵,就能把地开出来。
张晋文也不耽误,匆匆下山去找里正商量了。
唐奕折回园子,见范仲淹和尹洙还在园中商量着。
“大郎来的正好。”尹洙见唐奕来了,和声叫道:“我与希文兄正商量着,咱们年前就搬出来,在此过年算了。”
唐奕听得直摇头。
“船上还说您就不该来,怎么还要住下不走了?”
“这就是个避暑的宅子,根本没有过冬暖房,正常人都不一定顶得住夜寒,何况您二位这身体?”
尹洙一滞,倒是把这个茬给忘了。
“多添几个火盆不就得了?”
唐奕一边扶着尹洙坐下,一边劝道:“您那,还是在城里安心呆着吧,这园子看着是挺好,但是暖房得建吧?做书院得添几处公用之地吧。?等转过年扩建的工匠一进来,这宅子就成了大工地,肯定是得不了消停。”
尹洙一想也对,与范仲淹对视一眼道:“看来,咱们还是心急了。。”
范仲淹则是拧着眉头问道:“工期就不能快些?二月杜世昌就要抵京,不出三月,孙明复亦要带着几个山东学子来投。若是书院不能完工,只能挤在城里了。”
唐奕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总不能书院开讲,还有工匠建屋修墙影响课业吧。?”
“您二位还是耐心地等着吧。”在唐奕一通劝慰之下,范、尹二人只得放弃了现在就要入住回山的想法。
三人又在宅子呆了一会儿,唐奕把二老要改动、加建的地方一一记下,回城之后好雇工匠。
见天将近午,唐奕催着二位回城。
出宅院之时,看着一江两屏的美景,唐奕突然心念一动,“咱们这书院还没名字呢?”
尹洙一挑眉,“说得是,书院还没名字,希文兄以为当起什么名字?”
范仲淹不加思索地道:“既在回山,就以回山为名即可。”
“回山书院?”尹洙重复了一遍。
唐奕则不满地扁着嘴道:“老师又要偷懒了,自打辞了官,您就开始事事敷衍了。”
“书院开讲,有名儒孙复讲《春秋》,有您和杜衍两位当过宰相的讲时文策论,再加上尹先生的国学之才。天下哪还有书院比咱们的底蕴更足?怎么能如此敷衍?”
唐奕虽有责怪之意,却马屁拍得不着痕迹。
范仲淹和尹洙被他说的心里舒服极了,笑骂道:“臭小子!又开始没大没小,看来是《孝经》抄的还不够!”
尹洙则神秘地笑道:“大郎漏了一人,现在还缺一个主讲诗赋的,到时会有一位名儒前来助讲。”
“谁?”
“你猜。?”尹洙卖起了关子。
“王方?”
唐奕知道,范仲淹还给益州王方去了信,邀之来京助讲,这事儿还是唐奕极力促成的。
可是,王方在文豪扎堆的北宋算不得什么大儒啊?水平中等偏上,还到不了名儒的层次。
唐奕之所以让范仲淹邀请王方,是因为王方虽然不出名,但他手底下两个弟子却是太牛叉了。
苏轼、苏辙!
唐奕算着日子,这会儿,二苏的老子苏洵应该已经把两个儿子送到中岩书院去了,因为。。。他得安心准备高考了。
尹洙摇着头,显然唐奕猜的王方不对。
“那是谁啊?”
“哈。。。”尹洙哈哈大笑。“大郎不是料事如神吗?你且慢猜吧。”
尹先生打定主意就不告诉他了,唐奕一撇嘴,“你不说拉倒,我还不问了呢。”
却闻范仲淹道:“既然回山为名不妥,那大郎想一个吧。”
唐奕眼前一亮,这可是个光荣的任务。脱口而出——
“天下第一书院?”
范仲淹脸都绿了。。。。。。
“那就。。。。。清、华、大、学?”
范仲淹狠狠瞪了唐奕一眼。
“我看。。。。还是叫‘观澜书院’吧!“
。
第74章 悲哀
清华大学多好啊?唐奕恶趣味地想着。
某某:就读于清华大学,祖籍:**皇佑元年进士及第。。。。。
好吧。。。。。。
范仲淹成功地阻止了清华大学乱入大宋,新书院正式命名为“观澜书院”。
唐奕觉得这个名字也还不错,观澜。。。。站山观河,听涛看水。
三人一路下山,尹洙虽行得不快,但也并不吃力。
不得不说,尹先生现在的病情真的是好转太多,从码头到半山宅子,三里多的路程,一路下来,尹洙竟也只是比常人慢一些罢了。
行到山脚,见张晋文带着一个粗衣老汉过来。
到了近前,张晋文介绍道:“这是回山里正,想见见范公。”
那老汉被张晋文引着,先行了个大礼,“见过范相公,小老儿王实给范相公问安了。”
范仲淹虚扶一计,“老人家请起,老夫已辞,当不起相公之名了。”
王实微微起身,仍躬着腰道:“当得起,当得起喱!您若当不起,大宋朝就没人当得起了。”
张晋文适时插话道:“刚刚曹管事已经做过了交割,王里正听说新主家是范公,就想来见见。”
“可不得来见见,这是祖上积了德啊,竟把范相公送到了咱回山。相公是大德之人,定会让回山一天比一天富裕,一天比一。。。。”
“老人家言重了!”
这老头儿还挺能说,开嘴就没完了。
范仲淹为官那么多年,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王里正虽不似是阳奉阴维,但也绝不是单单只是来“见见”。
“老人家有事尽管直言,老夫既然接管回山,驻民之事定当尽力为之。”
王实一窘,支吾半晌,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好不让人憋闷。
正想着怎么开口的王实猛然一激灵,又把话题扯远了。
“刚刚张管事已经和老汉说了,要开东山的地,范相公放心,老汉明日就带着村中青壮到对岸去开荒,开春一保不耽误范相公用地。”
“老人家,有个什么话,您就直说吧,绕来绕去的大伙儿都累。”唐奕有些哭笑不得,这老汉一看就是憨厚木讷之人,但非要学人家拍马屁。
你能有小爷的功力吗?
呃。。。。王实脸色一红,知道自己言辞拙劣,让人看出来了。
范仲淹见他还不肯道明真意,只得试探着问道:“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冬粮不够吃?”
一般农户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一个,添饱肚子的问题。
却不想,王实急忙摆手。
“够吃,够吃,还能有点富余喱。”
“那您这是。。。。。。?”
事到如今,王实只好直言,尴尬地道:“俺。。。俺就是想代村中老小问问,新主家这租子怎么收?”
嗨!
唐奕差点没绝倒,这老汉绕了半个东京原来就为这点事儿。
范仲淹哭笑不得地道:“原来曹府怎么收,以后就怎么收,老人家不必担心。”
本以为王老汉听了这话能放下心中大石,却不想,老汉闻言脸色微微一苦,艰涩道:“小老儿知晓了,我这就回去告诉村里人。”
说着又给范仲淹等人行了个礼,转身离去。
“老人家等等。。。”
范仲淹叫住王实,“老夫初到回山,不知道曹府以前的规矩。。怎地?曹家以往的田租高了?”
王实回过身,“不高不高,前主家一直体恤我等农户,十取二,算是低的了。”
“那老人家为何郁结?”
“老夫并非完人,有想不到的地方,还请老人家言明,大家商量着来。”
“我。。。。”
“是不是农税的问题?”
唐奕突然发声,试探着问道。
原来如此!经唐奕这么一说,范仲淹也是恍然大悟。
曹府十取其二确实不高,大宋地主收取田租,十取三是常价,十取四也不是没有,关键的问题在于田税。
曹家属皇亲,名下田产是不用交税的,也就是说,回山村民只交两成地租,剩下的产出都归自己。但是现在曹佾把回山赠于了范仲淹,这么大一片地入不了范仲淹的职田,只能算私产,那可就要交税了。
大宋朝开国时农税定在十五取一,加上地方杂税,差不多是一成的税。真宗、仁宗两朝,中央财政日紧,田税略有提高,大概能到一成半的程度。
这样算下来,回山的田租税金就从原来的两成变成了三成半,难怪王实高兴不起来。
“相公不知道。。。。”王实被唐奕猜出了心思,索性直言。
“回山虽有田一千三百多亩,但涝地就占了尽千亩,十之七八的年景收不上来粮食。全村老小只靠三百多亩旱田生计,原来曹府只收两成租,每天还能有点剩余,遇到灾年,也不至于饿死人。但是,再加上农税就。。。。”
“大郎你看这。。。。”
范仲淹看向唐奕。这妖孽可是以后书院的财务官,之前早就说好了的,范仲淹、尹洙等人专心讲学就好,书院的开支用度都由唐奕来管,这回山千亩大田自然也由他说了算。
“多大个事啊!”
唐奕一撇嘴,“老人家把心放到肚子里,既然我老师接了回山百多户乡民的生计,就不能眼看大家饿肚子。田租就免了,大伙儿只要每年按时缴了官府农税便可,莫为了几斗粮食坏了我老师的名声。”
“公子说收多少?”王实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免。。免了?主家一分不取,白给俺们种地?世上哪有这种好事?
张晋文哈哈一笑,“里正没听错,我家大郎说免了。,就是免了,老人家安心回去就是。”
就三百多亩田需缴田租,撑死不过两百贯,真不是什么大数儿。
王实一听真的免了,眼睛一热。,膝盖一弯,就要给唐奕跪下了。
“老汉代全村老小谢谢公子了!”
唐奕眼尖,一个箭步冲上去就把老头儿搀住了。
“老人家,可是使不得!咱就算见了皇帝都不跪,你这是折杀小子了。”
王老汉眼泪顺着沟壑深植的面颊直往下流。
“一成半成的粮税在相公、公子眼里可能不足道哉,但在俺们农户眼里,那可是活命粮啊!”
唐奕让老头儿弄得心里憋闷,也红着眼睛道:
“老人家放心,有我在,不管多大的灾年,回山也绝饿不死一个人!”
。。。。。
汴水翻白,船行浪间。
唐奕回到船上就一直沉默不语,显然刚刚的一幕对他触动极大。
尹洙笑着看了他半天,方悠然道:“看来,大郎是动了真情,还从未见过你这般深沉。”
。。。。。
“真情?“唐奕抬头看向尹洙。
”三百亩薄田,年租不过二百贯,去掉官税,一百多户佃农也只剩下几十贯的银钱。”
“。。。。”
尹洙被他说愣了,不明白唐大郎怎么算起了账来。
唐奕极尽嘲讽地冷笑道:
“可他…妈的就是这几十贯的‘小钱儿’,却能让一位老人向十五岁的孩子下跪。。。。。。”
“多么悲哀的真情!”
“多么可笑的时代!”
第75章 用八方银钱养宋
穿越大宋,唐奕一直觉得是幸运的,最起码这个时代够富有,也够安宁。
即使他诟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