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选择了低调做事,越来越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很多都交给别人去干,自己很少去抢功劳,也保持着以往轻车简随的作风,街上很少人能把他人出来。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懒,不想做事,他之所以保持低调,仅仅是因为他不想高调,不想表现得太过突出而已。
作为穿越者的他,已经从苏联历史上吸取了一些教训,从不同人的历史命运中吸取了一些做人为官的道理。
在他的历史印象中,一些表现高调的苏联干部(比如说日丹诺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最终并没有太好的下场,而表现低调的干部(比如说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往往能够得到尊重和信任。
而且,他身处的是斯大林时代,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根本就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方面能盖过他的风头,更不允许有人享有比他更高的威望。
以曼图洛夫的功绩而言,他完全可以像朱可夫那样,成为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成为人们所歌颂,所赞美的对象。但身为穿越者的他,知道朱可夫未来的下场,知道威望所带来的祸害所在。
于是,等苏军发展走上轨道之后,曼图洛夫就减少了对军事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并且故意淡化自己的军事成就,将一切功劳归于斯大林或者下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这样一来,他不但能够满足斯大林个人对于名声的追求,还能让下面默默付出的人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还能给自己塑造出一副谦虚能干的形象,以此获得了斯大林对他的好感。
相反,朱可夫虽然在军事胜利中取得了名声和名誉,成为了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但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声望太大,在人民群众当中声望太大,使斯大林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于是到了(历史上的)战后,斯大林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打压朱可夫的声望地位,并且把没啥战功的布尔加宁升为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队的领导压着朱可夫他们,避免朱可夫等人拥兵自重,趁势作乱。
但无论斯大林怎么搞,都动摇不了朱可夫的权力和地位,结果朱可夫的权力地位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关系很好)所利用,成为了赫鲁晓夫夺权的工具。
说到底,朱可夫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的狡诈,只懂得为国家作战,为朋友帮点忙。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政治头脑,无论他地位多高都很难对苏联的当权者造成多大的威胁。
曼图洛夫就不同了,他本来就是党政干部出身的,不但有政治头脑,还有一定的政治野心(虽然这野心隐藏的很深)。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拥有越高的威望,越大的军权,就会对统治者造成越大的威胁。
早在1942年的时候,斯大林就已经开始忌惮曼图洛夫在军队和国防工业里的威望和名声,担心他的贡献越多,就会令他的威望变得更高,从而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
任何一个人在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之后,都有可能利用手上的军权动用军力,将现任的统治者推翻下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有掌握军权,在军队中享有威望的统治者才能够得到稳固的地位,维持稳固的统治。
当然,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有这么大野心的人,他并不想与斯大林对抗,也没能力与斯大林对抗,无论他在军队里的地位多高,威望多高,都不可能撼动到斯大林的统治地位。
再说了,他也只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帮忙给军队搞出好点的武器,多点的军需品供应而已,这还没至于能让全军千万将士向他“效忠”的地步吧。
不过,一向爱好权力的斯大林对这些事情特别敏感,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掌握太多的权力,太高的地位,他要把党政军三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确保所有的人都只听他的,才会感到安心和满意。
无论是党权还是政权,斯大林都不介意分一点给别人,只要人家愿意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就行。无论那些人把事情做得多好,在党内累积了多好的名声,都无法对身为党和政府领导的斯大林造成任何的威胁。
毕竟党和政府的最高人事权还是在斯大林手上,而且中央委员会大部分人都站在斯大林那一边,基本上谁反他他就撤掉谁的职位,而被撤职的人往往都没有能力反击,最终只能接受“组织”的安排乖乖回家养老。
而红军里的格局则不同,这支近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人多眼杂,而且当中有不少人对斯大林抱有敌意(特别是那些被清洗之后又放出来的军官,还有那些因为大清洗而失去亲人的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人能拉起一个师,甚至是一个军的部队,都会给苏联军民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万一造反的不是边境部队,而是莫斯科近卫部队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当莫斯科的军人都造反时,恐怕斯大林的政权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为了避免斯大林猜疑,曼图洛夫就干脆辞去了自己在国防部里的所有职务,专心当苏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结果不但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还增强了自己在党内的权力和影响力,一举两得。
至于国防工业上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已经向有关部门交代地差不多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管太多,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就行。
337 先南后北()
早在1943年年底,政变上台的保加利亚政府就在保加利亚境内扣押了几批物资,并且囚禁了押送物资的人。
这批物资当中,既有铁矿,又有稀土,还有一些石油、煤炭之类的燃料。
本来,这批物资是会交到德国人手上的,但因为保加利亚转投苏联阵营的缘故,所有本来送往德国的物资都一律遭到新保加利亚政府的扣押,当中大部分物资的来源地是保加利亚的邻居、苏联/俄罗斯的“世仇”——土耳其。
土耳其在二战当中,充当了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他们既向德国提供军需品和工业原材料,又保持中立的立场,使他们的货船、物资能够畅通无阻地通往德国占领区而不受到任何参战国的攻击。
德国是个缺乏资源的国家,但又急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应付战争的军工生产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国家看准了这个商机,向德国出口矿石、军需品和燃料之类的物资,以满足德国对这些资源的需求。
作为回报,德国不仅向土耳其支付了多笔可观的资金,还向土耳其提供了诸如FW190战斗机、BF109战斗机之类的先进军备,令土耳其的军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但尽管得到了先进的军备,优厚的回报,土耳其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加入过轴心国阵营,到了后来,见风使舵的他们还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对抗德国法西斯势力。
在宣布加入同盟国之后,土耳其并没有给同盟国提供多少帮助,他们未出一兵一卒,只是在外交上作出帮助盟军的姿态。这点毫无意义的姿态,根本就无法抵偿他们先前对轴心国提供的资源贡献。
土耳其给德国提供的资源能用来生产大量的坦克,大量的武器,他们提供的燃料也能提供军队所需,为他们的闪电战、坦克战提供了动力,对德国的军工生产和军需补给做出了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同盟国而言,土耳其的加入基本上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们不但没有出一兵一卒,而且不用为他们对轴心国阵营的帮助而付出任何的代价。在战争结束后,土耳其还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既帮助轴心国,又加入美国阵营对抗苏联的行为明显不符合苏联方面的利益,这个国家控制着黑海的出入命脉,而且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对苏联有利的事情,对苏联来说根本就是一个祸害,至少来自21世纪的曼图洛夫也不知道土耳其从建国以来对苏联干过什么好事,坏事则干了一大堆。
作为一名穿越者,曼图洛夫当然知道土耳其“未来”对苏联的取态和动作,所以他打算借着二战的机会,以土耳其给德国提供援助为借口,发动一场针对土耳其的战争,从土耳其手上夺取海峡的控制权,打通黑海出入航道,让苏联的舰队能够自由出入黑海。
然而,以苏联现在的局面来看,并不适合对土耳其这样一个中立国开战。
现在,苏军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西线,对抗着德军的残余兵力。苏军已经从德国手上取得了整个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控制权,并且占领了德国的普鲁士、波森、西里西亚地区,推进到奥得河一带,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德军倾全国之力,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组建了数十万人的民兵部队,担当保卫首都的任务。而德国正规军的主力,则在奥得河一带部署了一道防线,阻止苏军进攻柏林。
与此同时,苏军真正的主力也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进入了奥地利和捷克境内,由于德军主力在柏林一带,奥地利的防守相对空虚,只有1个不满员的集团军(只有4万人)坐镇。
结果,在苏军和保加利亚军的6个满编集团军成功将德军围困在维也纳城内,在连番的猛攻下,将德军整个集团军消灭,占领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另一路苏军主力则集结了上百万人的兵力,从斯洛伐克进入了捷克境内,在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的帮助下迅速解放了俄斯特拉发、布尔诺、布拉格等城市,并且随同奥地利的苏军向西推进,兵锋直指德国巴伐利亚地区。
本来,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都认为苏军应该倾全力进攻德国首都柏林,以尽快占领纳粹德国的首都,消灭纳粹德国政权。
但曼图洛夫在最高统帅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柏林对于苏联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柏林本身的战略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不大。
毕竟德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并不在柏林一带,而是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还有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地区,就算苏军拿下了柏林,德国照样可以把首都迁往其他城市,继续与苏军抵抗,因为他们还掌握着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设施,为德军生产军备和军需品。
为此,曼图洛夫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案,建议苏军先拿下捷克和奥地利,然后从捷克和奥地利向西推进,进占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和巴登…符腾堡地区。
当德国失去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地区之后,他们国内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便会落入苏军手上,毛瑟、梅塞施密特、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著名军工企业便会成为苏联红军的囊中之物。
到时候,苏军不但能从这些企业手上得到德国最为先进的军工技术,还能从工厂那里得到现成的德军最新装备。之后,苏军便可以从德国南部地区北上,进占德国中西部广泛地区,包抄到柏林后方,与奥得河一带的苏军夹击柏林的德军主力,消灭纳粹德国。
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听完曼图洛夫的建议后大为赞赏,最终采纳了他所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但这个计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