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们苏联该怎么做呢?要阻止美国向欧洲国家提供大笔援助的话,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无论我们怎么做,美国人都是要把钱给出去的了,除了美国资产阶级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国会以外,谁也阻止不了。
既然这些援助怎样都会送到西欧国家的手上,那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降低美国援助计划对于西欧共产党势力的影响,同时也要避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因为想得到美国援助,而转投西方阵营,或者接受一些偏离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条件。
要避免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的态度,那我们就也要搞一个类似的经济援助计划,帮助欧洲的社会主义兄弟度过经济难关。
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与我们苏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提升他们国民的生活质量。当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度也会随之提升。
不过,单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做好宣传和意识形态才能有效地提升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满意度。
相反,如果我们做不好意识形态工作,任由媒体散播负面言论的话,无论人民的生活条件有多好,只要他们能够接收这些负面言论,就会开始对政府感到不满。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会在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里发生,毕竟国家的宣传机构和教育机构都掌握在党的手上,所有的报导,所有言论都是要符合党的路线才能被公开穿到民众耳里的。
但西欧国家的情况可不同,他们主张所谓的‘新闻自由’,对媒体和言论的控制力度并不大。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当地的共产党势力受到打击,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从他们的媒体入手……”
375()
1947年7月12日,第二场有关美国援助计划的会议在巴黎召开。
除了西班牙、安道尔、圣马力诺和列支敦士登以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包括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被邀请出席。
但在接到邀请之前,苏联跟英美法三国就相关问题的谈判已经破裂,苏共中央也已经表示将拒绝美国的援助计划。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挪威、希腊等东欧集团成员国也附和“苏联老大哥”的立场,坚决不派代表出席这场会议。
不过,一向喜欢作死与苏联对抗的“大波波(波兰)”却冒着被老大批判的危险,派出代表前往巴黎以出席这次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会议。
在斯大林看来,任何一个东欧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计划,都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因为西方国家极有可能会利用这次援助机会,“以经济一体化”之名令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脱离苏联刚刚建立起来的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打垮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其实,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但不反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受援助,反而还在积极邀请德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这次的会议。只要这些国家接受美国援助了,苏联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势必会大大降低,而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斯大林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他阻止了波兰的代表团前往巴黎参加会议,而其他的东欧国家也知趣地拒绝了美国的援助。
然而,一味地靠强权来阻止东欧国家接受美国援助并不是办法,在曼图洛夫看来,要保持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必须要搞一个以苏联为主导的,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计划,让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援助计划中得到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所需资源。
但是,苏联的财政资源并不像美国那样富足,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是不可行的。而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抛离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但暂时却没能跟工业基础更为雄厚的美国相提并论,并不能提供太多工业品作为援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苏联的财政资源,同时又能做到“援助”中东欧国家的目的,苏联只能以出口原材料(例如钢铁和石油)和生产机械(例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还有机床等工业生产设备)的方式来进行“援助”,当然,财政支援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这个援助计划也不是绝对无偿的,在苏联提供援助的同时,德国、北意大利等前轴心国也需要向苏联提供原材料或工业品(主要是机床等工业生产设备,还有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罗马尼亚则提供石油等原材料)作为“战争补偿”。
而苏联所得的战争补偿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援助希腊、丹麦和挪威等曾经受到轴心国侵略的国家,用于支持他们的经济(主要是工业经济)发展。
曼图洛夫所提出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时任苏联政治局委员兼最高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认同,但却遭到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的激烈反对。
沃兹涅先斯基认为,曼图洛夫和莫洛托夫所提出的援助计划会耗费大量资源,但又不会获得任何回报,并不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但实际上,苏联在其援助计划中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而苏联经过四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已经今非昔比,拿出几亿、几十亿卢布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更何况苏联这次并不需要拿出多少钱,只需要向“社会主义兄(xiao)弟”提供一些苏联本来就已经有的原材料(例如石油、金属),还有一些生产过剩的机器(例如拖拉机、收割机、还有工业生产设备)就已经可以了,并不会对财政构成太大的压力。
而且,在这次援助计划中,苏联对于德国、北意大利等战败国的“援助”也是只赚不赔,这些前轴心国的“战争援助”完全能够抵消苏联对他们的原材料和财政补助。
而苏联给予战胜国的援助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品和原材料是从前轴心国那里获得的,苏联本身提供的援助虽然占了大头,但对苏联日益充裕的国库而言,其实并不算多。
总的来说,苏联的援助计划实际上其实是苏联与德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前轴心国之间的“经济互助(物资交易)”,而苏联对希腊、挪威、丹麦、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战胜国的援助对于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来说其实并不算多,都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等各个“社会主义兄弟”发展起来后,他们也能够生产更多的原材料和工农业产品,变相能为苏联提供更多的物资供应,而经济能力和购买力也增强了的他们更能够发展为苏联工农业产品和原材料的输出市场,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有利无害。
不过,这个对苏联有利的计划居然遭到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反对,而为了增强反对声势,沃兹涅先斯基甚至还邀请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权威”写联名信反对。
在苏联,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是主导苏联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沃兹涅先斯基作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经济学教授,在苏联的经济领域里享有很大的话语权,几乎所有关于经济的政策和问题都要由他来拍板。
幸好,苏联经济政策的最高决策权还没落入沃兹涅先斯基的手里,在国家计委上面的,还有一个叫“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权利机构。
只要取得政治局和最高领导人的支持,无论沃兹涅先斯基怎么折腾都没法阻挠援助计划的进行。
376 战争补偿()
对于曼图洛夫来说,要取得政治局的支持,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自从加里宁(前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去世以来,苏共中央政治局的人员编制就从12位减少到了11位,从此长时期维持这种单数编制,以确保在所有的投票中都不会出现正反票数相同的局面。
而在政治局里,光是“西伯利亚派”的人就已经有了3个,其中包括了曼图洛夫本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安德烈耶夫,还有替补赫鲁晓夫位置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前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潘特雷蒙·波诺马连科。
不过,只有这3票当然是不足够的,要让曼图洛夫的援助计划得到政治局会议的通过,至少还得有6票才行,所以曼图洛夫还得争取多至少3票才行。
当时,除了“西伯利亚派”的3人以外,苏共中央政治局里还有斯大林、贝利亚、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沃兹涅先斯基和日丹诺夫,加上西伯利亚派的人总共就有11位。
在此之前,沃兹涅先斯基就已经表明了反对苏联援助计划的立场,而他的“老板”,也就是“列宁格勒派”的大佬——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日丹诺夫也极有可能会投下反对的一票。这两个人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根本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则不同,这两个人已经基本上可以肯定会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
伏罗希洛夫虽然在政治立场上并不算坚定,但因为他是曼图洛夫的岳父,所以他那票也几乎可以肯定会投给曼图洛夫的。
至于莫洛托夫,他和曼图洛夫一样,其实也是这次援助计划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如无意外的话,他也是会投下赞成一票的。
不过,苏联克里姆林宫权力场上的变数实在是太多,莫洛托夫会否改变立场仍然是一个未知之数,幸好这样的可能性很小,至少在现在看来,莫洛托夫站在曼图洛夫那边才是最符合他个人政治利益的选择。
但就算曼图洛夫得到了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的支持,也还需要再得多1票才能取得政治局决议中的过半数,使他的议案得到通过。
那这一票靠谁呢?其实剩下的政治局委员当中,还真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
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就算了,他们俩算得上是曼图洛夫的政敌,根本没可能指望他们会站在曼图洛夫的一边。
贝利亚也不用说了,他的人品和节操在整个政治局里面可是出了名的差,也跟曼图洛夫不太对路,所以他投反对票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至于米高扬和卡冈诺维奇,这两个人虽然与曼图洛夫之间的关系不错,但却不是能够靠得住的人。
自从米高扬进入苏共核心层以来,他见风使舵,善于投机的作风就已经广为苏共高层所知了。一直以来,他其实并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斗争,无论是之前卡冈诺维奇和叶若夫之间的斗争,还是现在西伯利亚派和列宁格勒派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以米高扬这么多年的作风来看,他这次恐怕不是投弃权票就是会找个理由缺席会议了,因为他既不想得罪曼图洛夫,也不想得罪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所以他不希望在任何一次涉及到两派角力的投票中投下关键性的一票,除非斯大林叫他这么做。
那斯大林呢?他会怎么选择?这个还真的不太好说。
对斯大林而言,任何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加强苏联对于其他社会主义政权控制力度的政策他都是会支持的。但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