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八章 东厂与锦衣卫() 
南京镇守太监魏忠贤

    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忠

    工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

    谨身殿大学士魏广微

    工部尚书霍维华

    吏部尚书崔呈秀

    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王承恩

    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

    左中允李明睿

    ……

    朱由校看着手里的这本已经录有朝中十多位大员的保皇党名录,不由得暗笑了笑,他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保皇党逐渐壮大,并进而排挤出东林党,并最终通过保皇党这一新兴军事政治团体掌控国家资源,从而是大明走向中兴。

    任何一个政权的崛起都有他的一个强有力的团体,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有他的天策府,朱元璋的淮西子弟,满清的八旗,后世自不必说,黄埔军校的成功就是典范。

    东林党既然代表的是明末商人即大乡绅的利益,那保皇党则代表绝大多数中下层地主和大多数百姓的利益。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是反对宦官,反对矿税。

    而保皇党的政治主张则是征收商税,发展海洋贸易,振兴大明,这是与东林党的主张相违背的,也完完全全的说明了这两党以后只能是水火不相容。

    不过,东林党无明确的政治信仰,严格上来说,东林党还算不上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组织。

    但保皇党则不然,他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信仰,那就是皇帝陛下朱由校亲自提出的忠于君王,振兴大明。

    同时,朱由校自己撮合成立的保皇党有一个严密的中枢机构,那就是朱由校设置在乾清宫的西暖阁。

    这西暖阁有些像秘书处或者总裁办,但他的职责的的确确是领导保皇党的工作。

    朱由校的笔杆子李明睿按照朱由校的意愿,写了长达三万字的《保皇党纲领草案》,其中就囊括了这些所谓的政治信仰、主张和领导机构。

    而这个《保皇党纲领草案》一写完,朱由校就将它下发给了保皇党的大臣们,并鼓励大臣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让这些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们去理解朱由校的思维,有些困难,但这些人也不笨,在仔细看了朱由校同时送来的辅助材料后,一个个也都明白了皇帝陛下如此大费周章的目的。

    这些大臣们大都是传统乡绅家庭出身,本就反对商业,因而征收商业税,打击官商结合,他们是赞成的。

    振兴大明,是朱由校特意把“大明”这个国家概念特意提出来的,目的自然是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这与传统儒家思想相契合,也没人反对。

    不过发展海洋贸易却让大臣们有些不理解,陛下为何强调在这一点,好在这些大臣们几乎都是内地出身,对海洋商业的了解不深,因而也没人反对。

    就这样,朱由校总算是团结了一帮以循吏为主的实干官员在自己周围。

    而这些大多曾是阉党的官员也打开了心结,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阉党,他们没有违背心中的理念,他们不是投靠宦官,而是比别人更忠君。

    从今天去,谁不与他们为伍,就是不忠不义之徒,他们有义务惩罚这些无忠君意思的乱臣贼子!

    朱由校也没有想到,这个团体的政治信仰会在后期发展为以“忠君”为核心思想,当然这是后话。

    自从魏忠贤被贬谪为南京镇守后,朱由校就特意把东厂和锦衣卫相分开,从此两个特务机构都是独立机构,锦衣卫不再受东厂管束。

    而且,在抄没郑三俊家族的钱财充入内帑后,朱由校当即就拨给了锦衣卫和东厂各十万两,命王承恩和许显纯壮大自己的特务队伍,并建立培训、参谋、后勤等一系列的服务系统。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将这两大特务机构明确了职能,东厂主要负责大明百姓和士绅官员的情报收集与监督,稽查逮捕。

    锦衣卫则从此只针对军事和对外战争的情报收集。

    如此以来,在皇帝朱由校的鼓励资金支持下下,这两大的特务机构是拼了命的扩大规模,一时间东厂番子遍布了内陆十八省,茶楼酒肆、秦楼楚馆,水陆码头、城市乡村都有东厂番子的身影,有的是某大户人家的奴仆,有的人是在纺织作坊做工的工人,有的还是在青。楼卖唱的****有的则是某官员的轿夫,甚至有小妾也有可能是东厂番子。

    总之,只要朱由校想知道某地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想了解谁在何时何地说了什么话,王承恩在第二天就能将消息报告给他。

    许显纯的锦衣卫自然也不甘落后,在九大边镇的镇守太监被相继遣派到江南或者各地重要商业集散中心征收税收后,锦衣卫则立即进驻了各大军镇。

    从参将以上到总兵官再到巡抚督师,边镇各级文武官员身边都会有锦衣卫伴随。

    当然,这还是只是明面上的,早已有锦衣卫秘密潜入了女真、蒙古、朝鲜等各处当卧底,一时间朱由校的情报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有时候辽东督师王在晋都不知道的情报消息,他都能提前知道。

    东林党人的笔记里这样记录这段历史,一时间缇骑四处,东厂番子四处抓人,无人敢言国事,否则动辄以诽谤君王之罪押入大牢,有举人于半夜被抓走,有县学生员数十人被抓进大牢,一时间民众莫不怨声载道,天下无宁日矣,此乃大明两百年最黑暗之时。

    但偏偏就是这样的最黑暗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起义,也没有一个人造反。

    寒门出身的天启二十六年新科状元丁一魁曾与个人笔记中记载,天启年间,虽灾害频发,但百姓最为安乐,盖因朝廷得报及时,赈灾及时矣。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朱由校为了壮大保皇党,便命东厂将自己的入保皇党。介绍材料和各种材料寄送到了自己熟知的几个明末重要人物处。

    如现在还在大名府任知府的卢象升。

    还在大同任知府的马士英以及曹文诏、黄得功、阎应元等。

    这些来自于大明各地且还未声名鹊起的明末豪杰们就这样被朱由校连接在了一起。

第十九章 皇帝的日常生活() 
转眼间就到了九月下旬,天气是越发的冷,风沙也开始时不时的光顾京城。

    一直待在紫禁城里的朱由校很想学学乾隆帝现在就来个下江南,避避寒,做一个风流皇帝,去大明湖畔这样的地方见什么夏雨荷。

    可朱由校自知,这大明王朝的文官们是不会愿意他们的皇帝陛下出紫禁城体察民情的,当年的正德帝就是因为爱出去玩,最后早早的落水而死。

    而如今,朱由校的皇权已有所提升,但文官的势力依旧强大,他目前还做不到我行我素。

    除非,有一天,大明的财富和军队都被他控制在自己手里。

    “陛下,外面风沙大,进屋吧”,张皇后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朱由校背后,朱由校不由得握住了她的一双柔荑。

    朱由校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撩了撩自己皇后脸庞的发丝,经过一个月的调养,张皇后的气色好了许多,越发显得肌肤凝雪,美丽迷人。

    不忍皇后陪着自己一起在殿外吹风的朱由校牵着张皇后进了大殿,懂事的宫娥忙端上了热茶,门边的小黄门也忙关上了门,两盆炭火端到了朱由校和张皇后的脚跟前。

    朱由校和张皇后没有急着坐炕上,而是等宫娥用暖壶将炕温热之后,才被客氏请着坐了上去。

    这就是自己的帝王生活,没有传送中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没有百姓家的一大家子人,就只有一个皇后,一个半奴仆身份的乳母。

    这对于偌大的紫禁城而言,实在是没有比皇家更冷清的家庭了。

    一时,御膳房的太监走了进来:”陛下,可以用膳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传命就在这里用膳,不多久便有小黄门们提着装有菜肴的红漆木盒走了进来。

    自从辽东有战事以来,朝廷每年用数百万两白银供应关宁铁骑,导致国库压力日益加剧且早已是入不敷出,从万历晚期到天启,不得不用内帑补充军饷。

    正因为此,明朝晚期的帝王根本就没有满清文人说得那么腐化奢侈。

    为了节约开支,从万历到天启,皇帝用餐的规格是一降再降,到现在,别说是什么满汉全席,就是鸡鸭鱼肉也摆不了几盘。

    好在,无论是朱由校还是皇后张嫣,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节俭的帝王生活,能吃饱吃好就已足矣,更何况,现在的大明还有无数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朱由校刚吃了几口饭,就见王承恩躲在殿外,便忙喊了一声:“进来吧,躲在外面干嘛?”

    张皇后见此忙命人撤去饭菜,自己和客氏也躲在屏风后面。

    王承恩不好意思的走进来道:“原想让等陛下吃完再来禀报的,不然微臣这一堆奏折,又得让陛下饿到半夜了。”

    前期经常熬夜做手术的朱由校其实已经习惯了这种毫无规律的工作,饱一顿饿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只不过唯一不同的是以前是开刀救人,现在开刀救国。

    “别那么多废话,现捡重要的几件给朕说,其他的先放在这里,朕待会再处理”。

    朱由校说着就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基本重要的折子,然后一边翻阅一边听王承恩禀道:

    “第一件是魏公公从南京传来消息,他按照陛下的吩咐已经开始着手拉拢士林中人,但少有愿意跟他接触着,不过他按照陛下开办的《大明日报》倒是卓有成效,其中有名江南狂生者痛批东林党误国误民之后,便有无锡雅人与之笔战,如今已有数十人参与讨论,订报者短短半月已有千户。“

    ”甚好,告诉李进忠,多揭露东林党之短处,不要怕花钱,为了让老百姓看清东林党,花再多钱都值得,除此之外,考虑到很多底层百姓大多是文盲,可花钱雇佣落魄文人或说书先生与每村每乡讲报说报,同时也鼓励民间艺人改变戏曲和话本讽刺东林党。“

    朱由校点了点头,一边说着,王承恩就立即用小毛笔记录。

    然后,朱由校一说完,他就又禀报道:“另外,启奏陛下,据我东厂眼线报告,东林大佬钱歉益于七月三日在苏州虎丘会见了晋商范永斗,并得到了两人的谈话内容,原来,这范永斗见北方今年数省大旱,京城粮价已有上涨迹象,那范永斗便想通过钱歉益的关系联系上湖广布政使的官员,然后大量收购湖广粮食,以漕粮名义运抵京城发卖。“

    朱由校听后不由得讶然道:“这晋商不愧是晋商,反应比朝廷还快,让你的人继续盯紧他们,还有那批粮食!”

    “是!”王承恩回应了一声,正要退下去,朱由校忙又叫住了他:“王承恩,你可知道这八大晋商?”

    “回陛下,微臣倒也知道些,听人说着八大晋商专做关口内外的生意,且富可敌国,而且从正德年间以来,这八大晋商的势力越发的壮大,他们的子弟一半读书一半科举,如此以来,官商结合,生意好做,官也好做,如今朝堂上的许多大臣都有八大晋商的人,内书堂出身的太监也有,比如之前的司礼监掌印王安和前任首辅韩爌。“

    王承恩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八大晋商是一个什么集体,说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