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饶是李安这样的国际大导演,饶是甘敬这样的国际大演员,两个人都懵了。
127分钟的上映版本,最后整整八分钟都是音乐和演员、剧组名单!
整整八分钟啊!
八分钟!!
八分钟的没有反应,就像是往井里丢了块石头没有落水声,电话打给女神表白没了动静,出门遛狗一松绳它蹿出去没了影!!
其他影院不知道播放的时候是什么样,这一场首映式的放映厅里是实打实的把片末八分钟名单给播了出来。
后排没掌声,没有提问声,甚至于就像是没人坐着似得。
甘敬脑袋发懵,心里发毛,第一个念头是,扑街了?第二个念头是,贼尴尬。
“咳。”
甘敬轻咳一声,惊醒了李安,两人一个眼色,同时缓缓站了起来,准备走到舞台上做后面的一个媒体环节。
谁知,这第二排的两人一动,后面的掌声才像是积蓄已久的山洪暴发,一下子就震耳欲聋!
震耳欲聋!震耳欲聋!
那家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简直就是一样一样的效果!
甘敬听到掌声心里有些喜悦,可喜悦过后又有点虚,前面的寂静太奇异了,他看了眼旁边落座的李安导演,趁着掌声还没停歇,连忙问了一句:“带头鼓掌的人是你请的?不专业啊!这么久才开始!”
李安瞥了他一眼,嘀咕了一句:“我没请啊。”
热烈的掌声淹没了李安的声音,甘敬一点都没听清,还想再说话时已有主持人上来,而掌声也慢慢回落,众人的注意力都牢牢锁定在了导演和主演身上。
“电影好看吗?”主持人是专业的电视台主持,不算太出名,不过基本的主持功力肯定是比一般人纯熟。
台下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好看。”
一般的首映仪式通常会请各路明星大佬,可以架势、有个热闹,不过这边是按照李安导演的意思,只是剧组成员和媒体、影评、观众,以及阿甘工作室里的两位女星。
是的,周咚雨、陈小纭现在都可以称之为女星了,此刻这两人正眼睛亮亮的看着台上,掌心拍的通红,犹如普通观众般为刚才的影片喝彩。
为什么会寂静那么久?
为什么掌声会如此后知后觉?
第一个媒体记者的发问算是解答了甘敬心中的一些疑惑。
“阿甘,请问你对你在片中的表演满意吗?影片结束时你最后的眼神、表情代表了什么?”
——是因为最后镜头的原因么?是这样么?
甘敬拿起话筒,脸上的表情是微笑,心中的喜悦却是一点点的泛了起来,他扫了一眼全场的人,对着提问的记者说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就不自己做解读了吧,免得抢了影评人的饭碗嘛。”
下一名记者的问题仍旧没有离开这个话题,不过他在提问前先大加赞誉了一番:“阿甘,最后那个镜头中你的眼神和笑容实在太完美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那简直就是对于影片主题的升华。说实在的,按照网路上的说法,我以前算是一个路人粉,现在我是你的铁粉了。嗯,片子也不错。阿甘,觉得这个故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名记者blbl说了一大堆,结果只是最后想起来客套了一下,这片子不错……
一旁的李安微不可查的摇摇头,他在决定使用最后那个镜头的时候就有预想过这种情况,就想过过于的出彩会夺去注意力,现在只是意料之中的……些微不爽。
甘敬认真听完了整段话,之前八分钟寂静中难以避免的担心终于彻底放下,他微微沉吟,笑道:“首先,谢谢你对我表演的喜欢。其次,既然是铁粉,那报道写好看点哈。最后嘛,这部片子是我出演电影以来最为费心的片子。”
“拍摄期间,李导给了我很大帮助。这片子能成这样,特效公司也是很费心力。嗯,事实上,直到现在……”甘敬右手食指虚指自己太阳穴的位置,“一些角色情感仍旧在我脑海中回荡。今天回荡的更为激烈了。”
他稍微露出了一个不那么自然的笑容,稳了稳心神,冲着提问记者点头示意了下,表示自己回答完毕。
第三名被提问的记者终于没有询问阿甘,而是提问李安了,只是这问题仍然相关:“李安导演,你对于最后一个镜头里阿甘的表现有什么想法?”
李安笑了一声:“我认为这个镜头足以列入影片历史的经典镜头之中。”
国际大导演、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给出了一个这样的评价,一个令在场人乍一听之下心里都咯噔一下的评价!
影片历史的经典镜头!
一点都没有谦虚,每个词都很让人震动!
甘敬听到之后愣了一下,看了眼满脸认真的导演,些许苦笑溢在脸上,这个赞誉扛起来真的是有点重啊,也真的确实是能抢戏啊,咳咳。
果不其然,提问的气氛更热烈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围绕最后的戏份镜头和李安的评价上面。
一直到提问环节结束,终于才有记者像是回过神来一样问到了这两位对于影片的期许。
“这部片子的票房期待多少?对于奥斯卡有什么寄望?”
两个问题都不是什么新问题,甘敬回答了前一个,李安回答了后一个。
——希望国内六亿,全球六亿,数字比较吉利,嘿嘿。
——奥斯卡,拿奖。
第四百九十一章 影评()
——《阿甘新片上映,首日反响优秀》,华夏娱乐报。
——《李安携手阿甘,少年派口碑良好》,京城早报。
——《阿甘剑指全球六亿美元票房》,娱乐周刊。
——《少年派表演惊艳,阿甘不负众望》,南方人物周刊。
少年派首映过后的第二天,国内各大相关媒体就做出了反应,普遍表示了乐观、看好的情绪——当然,这种乐观是止于票房和口碑,对于奥斯卡的分析暂时没有那么及时。
媒体上的热评、好评带来的是正向循环,不少人在看到报道之后打算去瞧瞧这对导演和主演咖位都很大的组合到底是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
而除了报道,影评人给出的影评也广受关注。
唐菲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独立影评人,她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在豆瓣和微博上写稿,曾经出过一个阿甘系列作品的影评,之前《无法触碰》因为内地没有上映,她还专门飞到香港第一时间贡献了两张电影票刷了两次。
这一次的京城首映式她本来也是接到了邀请的,可是因为家中事情,实在无法赶到,不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导演和阿甘,着实是有些遗憾,不过好在事情解决后她就能很方便的欣赏到影片。
少年派这部电影,只看一遍是很难不疏漏的写出一个完整影评的。
唐菲在首映后的第二天一连看了三遍才算是在心里有了头绪,她和其他观众不一样,是以这个为生,自然是更为慎重,也更为注意收集片中的信息。
——“李安导演的作品有很多寓意和细节,这一部也不例外。童年时的派和哥哥打赌去教堂偷圣被神父看到,神父说了一句‘Yo…s…be…rsy’。”
——“而派在倒叙中介绍老虎理查德·帕克名字的由来,它是幼时口渴在溪边喝水被猎人抓到卖给了动物园,名字本是用口渴的英文‘rsy’命名,结果记录的时候弄错了名字。”
——“这样的细节其实就是对应第二个故事里的老虎,派就是老虎。神父说他是rsy,老虎的本名就是rsy。这绝不是巧合。相应的细节在片中还有不少。”
或许是因为女性的视角,唐菲颇注重挖掘细节,每挖掘到一处细节她都像是看到了导演在屏幕后的偷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的细节实在是很多,唐菲在连续看了三遍之后仍旧觉得自己有不少部分没有把握住,不过写影评混饭吃这种事不仅是要有料,也要赶个热度,不然就只能吃剩饭残羹了。
她在把自己瞧到的细节之处尽数表述出来之后着重又写了阿甘最后的表演,可以说,最后镜头的表演完全可以媲美李安导演整部影片讲述故事的惊喜。
——“整部片子看了前面一百多分钟,我本以为是部风景特效片,可是第二个故事浮现出来让我猛然吃惊,头皮有些发麻。”
——“眼看就要结束,我又以为能平复下心情了,可是,派隔着屏幕、时空给了我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这是怎样的表演?”
——“那一瞬间,我完完全全、完完全全、完完全全(原谅我这样用词形容)忘记了他是阿甘。眼神之间有恐怖却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恐怖,微笑则是很简单、简单到了极致的微笑。这部片子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到的时候我真的是愣在了座位上。”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想起阿甘那瞬间的表演,真的忍不住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叹息。那真不是表演,而是艺术,表演的艺术。”
唐菲的影评到这里仍旧没脱离一个普通影评人的文字总结,她在大段赞美了阿甘的镜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的下了一个结论。
也正是这个结论让她的影评帖子被顶到了论坛最上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属于作者马特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属于导演李安。
——派这个角色则是属于甘敬。
这个结论算是升华了唐菲影评的内容,也是她第一次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比原来多得多的评论和反馈,她一边在心里惊喜,一边查看邮箱里冒出来的足以让她在申城这个大城市生活很好的不同方发来的合作邮件。
这个时代,能带来流量,也就意味着一切。
又过了两天,十一月、十二月这个档期里的重磅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票房持续走高,媒体也援引了不少影评里的解析。
华夏娱乐报头版《李安再现神作》,星周刊头版《电影属于李安,角色属于阿甘》,华夏电影报头版《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电影人之一》……
一时间,网络、媒体、影迷之中,阿甘和他的少年派风头无两!
……
“这是首周的数据,咱们国内的。”
甘敬坐在工作室里,颇有些憔悴,打了个哈欠,接过了老陈兴奋递过来的统计资料。
上面写着少年派的票房资料,首周票房赫然是1。3亿元的数字。
一连串零并没有带给甘敬太多的兴奋,眉头反而是皱了起来,他算了一会没什么头绪,干脆还是问向老陈:“按照首周趋势,国内票房能有多少?”
老陈早把数据、趋势都放在了心里,毫不犹豫的答道:“国内破6亿绝对没问题,7亿也有希望。后面嘛,我们有个强大对手,8亿估计很难。”
“哦?”
“月底是蝙蝠侠3的上映,势必会造成冲击。”老陈耸肩。
甘敬后知后觉的点了点头,这是自己的片子对自己的片子发起进攻啊,十一月的前两周票房周冠军看来会是少年派的,后两周八成就会退居第二了。
这一周不知是不是因为影片上映的原因,甘敬睡眠质量重新降低,之前频繁的宣传通告,他晚上入睡之后那些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