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魏宫廷-第1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既然是并起并坐,为何陈汜更倾向于魏国的兵械呢?

    原因就在于,魏国如今的兵械改良方式,与鲁国的兵械改良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鲁国改良兵械,是通过许多工匠集思广益,侧重于「这样改进更符合工艺发展」;而魏国则不同,他们会吸取使用者、即前线士卒的反映,侧重于「这样修改(士卒)用得更舒服」。

    因此,魏国兵械有一些设计改良,可能在鲁国工匠看来没有必要,但是士卒们用起来就是非常顺手。

    最关键的是,由某位魏公子的影响,魏国工匠在设计锻造兵械时,非常注重于「巨大」、「强劲」——比如魏国的抛石机,非但体积与重量远超其余各国的抛石机,而射程与威力,更是其余各国无法匹敌,包括鲁国的投石机。

    相比较产自鲁国的、那些看上去像精湛工艺物多过战争兵器的兵械,魏国的兵械,给人一种简单粗暴的感觉——其貌不扬,但胜在坚固、实用,且杀伤力大。

    在听完陈汜的解释后,昌歑父子这才恍然,点点头说道:“老夫想想办法。……想来弄一批淘汰下来的旧军械应该不成问题,至于魏军的最新军械……”

    “陈某不敢奢求。”陈汜连忙说道:“魏军的兵器素来坚固,纵使是旧物,配给于我军的新卒也足够了。”说到这里,他由衷地感谢道:“昌公,让您费心了。”

    昌歑摆了摆手,正色说道:“我昌氏,亦是大宋的臣民,岂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破碎?”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苦笑说道:“若是连这都吝啬,待他日老夫步入九泉,又有何颜面去见「向公」?”

    他口中的「向公」,即是宋国的英雄「士大夫向沮」,即北亳军首领「宋云(向軱)」的生父——在当年宋国覆亡的时候,包括昌氏一族在内,几乎绝大多数宋国的王公贵族皆惶恐逃亡鲁国,唯独向沮率领着极少一部分贵族与宋国军队,假借宋王名义留下与魏军交战,只可惜寡不敌众,「向氏一门」最终英勇战死沙场。

    也正因为这样,原本名声不显的向沮,一下子就成为了宋民心目中的英雄,同时也成为了北亳军激励宋民坚持抗争的信仰。

    这边正聊着,忽然,有一名府上的老仆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昌歑说道:“家主,有一行人人在府外求见。”

    昌歑歉意地看了一眼陈汜,尽管后者微笑着连连摆手表示不在意,但昌歑还是皱起了眉头,心说:这老仆伺候了自己几十年了,怎么今日这么不晓事?

    可能是猜到了老主人心中的想法,那老仆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份拜帖,压低声音说道:“家主,这次前来拜会的人,身份并不简单。”

    “……”昌歑将信将疑地接过拜帖,随即扫了一眼。

    仅仅只是扫了一眼,他的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因为拜帖的落款处清楚写着:魏,外使,崔咏。

    见昌歑面色有异,陈汜好奇问道:“昌公,怎么了?”

    只见昌歑将拜帖递给陈汜,沉声说道:“魏国的使臣……”

    陈汜接过拜贴瞅了两眼,心中着实有些惊讶。

    要知道,目前这座昌邑,已然被他们北亳军收复,并且,城内还驻守着为数不少的北亳军兵将。

    而在这种情况下,那魏使一行人,居然还敢潜进城内,不得不说,这份胆气却是不小。

    忽然间,陈汜扫到了拜帖的内容正文,一眼就扫到了「受东宫差遣」这几个字,面色亦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毕竟魏国的「东宫」,如今指代的就是太子赵润,也就是魏公子润。

    “是魏公子润的人?”陈汜惊声说道。

    “……”昌歑伸手捋着胡须,微微皱着眉头不说话。

    “父亲?”长子昌满唤了一声,大概是在询问父亲是否接见那名魏使。

    昌歑与陈汜对视一眼,随即点点头沉声说道:“把那魏使请到此屋来。”

    “是。”

    老仆躬身而退,没多大会工夫,便领着三名目测都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到了这个屋子。

    这三名年轻人,正是崔咏、高括、张启功三人。

    而此时,昌歑这才站起身来,拱手问道:“不知哪位是朝廷的使臣?”

    听闻此言,崔咏走上前一步,拱拱手笑着说道:“在下崔咏,不才受东宫委以重任。……这两位是我的副使,高括、张启。”

    不同于崔咏笑容可掬的模样,高括与张启功就显得颇为冷淡——不过这二人亦有区别:在进屋后,张启功四下打量着屋内的摆设,而高括,一眼就注意到了陈汜。

    虽然陈汜今日穿的只是很普通的服束,但高括还是本能地感觉到,这个男人绝非是寻常宋民。

    “原是崔使。”昌歑点点头,拱手说道:“崔使此来辛苦,老夫不曾远迎,还望见谅。”

    “老大人言重了。”崔咏摆摆手,笑着说道。

    随即,昌歑便邀请崔咏、高括、张启功大人入席,又吩咐府上下人奉上茶水,随后他这才问崔咏道:“不知崔使今日来访,有何要事?”

    崔咏笑着说道:“老大人,在下此番受太子殿下之命,特来交涉……「宋郡自治」之事。”

    听闻此言,昌歑、昌满以及陈汜,皆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魏国朝廷居然服软了?不,那位魏公子润居然服软了?这怎么可能?!

    咽了咽唾沫,昌歑勉强挤出几分笑容,问道:“崔使所言……当真属实?”

    崔咏微微一笑,也不急着回答,而是看了一眼昌歑的长子昌满,以及北亳军的渠将陈汜。

    昌歑当然看得懂崔咏那几下视线的用意,遂介绍道:“此乃犬子,满。……这人,则是老夫的外甥,皆不算外人。”

    听闻「外甥」两个字,高括上下打量着陈汜,问道:“你是他外甥?你叫什么?”

    陈汜自忖自己的名字应该还不曾流传出去,遂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叫陈汜……”

    “以往做什么的?”高括继续问道。

    “……为了糊口,曾经当过一阵子商贾……”陈汜回答道。

    “商贾?”高括轻哼一声,看着陈汜眯了眯眼睛,意味深长地问道:“你……杀过人,对吧?”

    陈汜下意识地撇开了视线,因为他也听说过一则传言:杀过人的人,眼神与常人是有所区别的。

    见此,昌歑的长子昌满连忙圆场道:“如今这世道并不太平,我表兄行商在外,难免会遇到一些劫匪,故而沾上杀孽……”

    高括瞥了一眼昌满,继续仔细打量着陈汜。

    他在大梁时常接触三教九流,岂会看漏这个陈汜?在他看来,对面那家伙根本就不是什么行商的商贾,一股子的军营里的气息。

    不过他并没有继续追问,更没有揭穿,只是对张启功使了一个眼色。

    『北亳军士卒?』

    在得到高括的眼神示意后,张启功亦打量了那陈汜两眼,不过并未有何表示。

    毕竟在他看来,崔咏即将提及的事,纵使是被北亳军得知,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能是意识到高括与张启功二人绝非只是副使那么简单,昌歑不动声色地将话题岔开了:“崔使,能否详细说说那个……自治的事。”

    崔咏点点头,笑着说道:“前一阵子嘛,我大梁发生了点状况,调走了驻扎在宋郡的两支军队,不曾想,被北亳军抓住了机会,趁机夺取了任城、南平阳,甚至于,连这个昌邑,亦落入了北亳军的手中……北亳军乃是叛军,似这般挑衅朝廷,朝廷本欲兴兵讨伐,然幸运的是,如今我朝乃是东宫太子赵润殿下监国,这位太子殿下素来不喜无意义的杀戮,故而一力否决了……”

    “东宫高义。”纵使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昌歑,这会儿亦是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

    这也难怪,毕竟对方可是那位把楚国、韩国按在地上暴揍的魏公子润,以宋郡的小身板来说,还真经不起那位魏公子兴兵讨伐——胜败尚在其次,主要是魏军若是狠下杀手,宋郡之民必定生灵涂炭。

    崔咏微微一笑,随即正色说道:“昌公,据崔某所知,您是宋地的华族(贵族),请代我转达我朝太子殿下的意思。”

    “老夫洗耳恭听。”昌歑拱手说道。

    崔咏咳嗽两声,学着赵弘润的语气说道:“昌公,东宫太子命我传话……我大魏要灭宋人,易如反掌,但念在这十几年来,宋郡亦曾为我大魏做出贡献,特此网开一面……只要贵方能遵守某些约定,大梁可以允许宋郡自治。”

    『……条件么?』

    昌歑眨了眨眼睛,诚恳说道:“愿闻其详。”

    只见崔咏竖起一根手指,沉声说道:“首先,赦宋人、不赦北亳军!……北亳军以往是叛军,日后亦是叛军,这一点,朝廷是绝对不会退让的!若宋郡想要自治,就要与这支叛军划清界限!”

    “……”陈汜看了一眼大放厥词的崔咏,心中暗暗想道:这厮还真有点胆量,居然敢在这大放厥词,难道不知我北亳军已控制了这座昌邑县么?

    当然,虽然心中很是不爽,但陈汜可不会傻到召来北亳军士卒将这几名魏使杀掉:一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二来,斩杀了这三人,那么,不出几日,魏国的太子赵润必定亲自带领举国的军队前来宋郡,到那时候,他陈汜就是宋国的罪人。

    “言之有理。”

    昌歑板着脸徐徐点了点头,仿佛对北亳军也是充满了偏见。

    可谁能想到,此人恰恰就是背地里资助北亳军的大金主之一呢。

    “其次,我朝太子殿下正准备对外用兵,急需大量的军粮,因此,希望宋郡杜绝私下交易米粮之事,皆售于朝廷……”崔咏接着说道。

    『……』

    昌歑深深看了一眼崔咏,心中咯噔一下。

    凭他活了大半辈子的阅历,岂会被这种蹩脚的「借口」哄骗住?

    魏公子润准备对外用兵,故而征收宋郡境内种植的谷粮?开什么玩笑!

    要知道,魏国本身就是产粮的大国,而且近年来在陆续吞并了三川郡、收复了上党郡后,魏国朝廷在这两个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倘若以魏国良田产粮的数量,尚不足以支撑起太子赵润对外用兵所需的军粮,那么,宋郡境内的产粮,又算得上什么?

    因此,昌歑立刻就猜到,魏国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其根本目的,并非在于征收宋郡的粮食,而是为了阻止宋郡的产粮流入到北亳军手中。

    只要卡死了北亳军的粮食渠道,北亳军只有坐等溃散。

    『……好狠的计策。』

    昌歑心下暗暗说道。

    “昌公?”崔咏意有所指地问道:“昌公对此莫非有何疑虑?”

    昌歑思忖了一下,犹豫说道:“作为大魏的(附)属民,我宋郡理当为大魏贡献一份力,只是……若朝廷征收了我宋郡的粮食,那……我宋郡之民,将如何糊口?”

    “这个昌公大可放心。”崔咏摆摆手,信誓旦旦地说道:“朝廷会专门派人在各县售出粮食,绝不会因为战争,波及宋郡的米价……”

    听了这话,昌歑更加笃定自己的判断:魏国征收宋郡的粮食,就是为了针对北亳军,事实上并不会将宋郡的粮食运往别处。否则,面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