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王家已经撤了,他们只要是攻进了苗家庄,依然可以功成身退,而不是现在这样,定在最前面,吸引整个北宋的边军怒火。
可惜,苗家庄的人一直都没有上当,或许苗远和赵信,没有经验,孙吉却很清楚现状,特别是团练的实力,有防御的前提下,发挥出的作用,跟没有防御的时候,完全是两回事,就算是棱堡这么强悍的防御,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沸沸扬扬的民愤,被实际的情况所浇灭,孙吉对着热血沸腾的团练,说出了战争之中遇到的一切的问题。
犹如一盆冷水,泼在所有人的心头,一些在作战之中的缺点,失误,被孙吉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他们这才明白,原来,就在他们大胜的背景之下,他们还犯了这么多的错误。
如果,棱堡还是跟之前的城防一样,他们根本无法防御住敌人的攻击,可以说,虽然在城下损失了这么多人,叛军在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上面,远比他们强的多。
如同揭短一样的话语,彻底的打醒了他们,这些团练接下来,哪怕在没有战斗任务的前提下,也加强了训练,从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之中走一圈,他们收获也不小,之前,只是没有沉下心来,现在,孙吉一针见血的说明了他们的缺点,他们也开始进行了有针对的训练。
没想到,却又如此的好处,孙吉是又惊又喜,他明白,这一次之后,背后的势力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接下来的考验只会一次比一次更强,说不定,他们将没有防御战机会,那么团练这么一个他们唯一掌握的力量,将会是唯一的依靠的。
孙吉和团练,甚至连苗远都心安理得留在棱堡之中,坐看周围的动荡,他们能够做到,可是赵信做不到,之前,叛军们驱赶着民众过来攻城,就给了他巨大的压力,现在,四面八方的烧杀抢夺,不知道多少人,死在了这一番动荡之中。
赵信无法说服自己,很清楚来龙去脉的他,知道叛军和王家,都是他吸引过来的,如果没有他来到保州,没有他来到苗家庄,保州还会是以前那样,平静边境军州,这里面的人们一直都会安居乐业,一直到辽国被金国取代,最终靖康之耻的爆发。
虽然依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降临,可是这一代人,是不会经历战乱之苦的。
正因为他的到来,他的身份,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将来呢,避开了运河截杀,迎来了保州兵变,躲过了保州兵变,又会造成什么,苗远一一诉说的村庄,无数的血泪告诉他,杀戮和阴谋不会停止,只要他还身处现在的位置,那么这些阴谋和危险,就会变本加厉。
赵信也想要说服自己,这不是他的错,这都是那些阴谋家,想要占据这个位置的阴谋,可是一条条血粼粼的人命,让他无法释怀,他的到来,是为了改变北宋的命运的,不是为了造就悲惨的命运的,如果这个结无法解开的话,说不定会有更多无辜的人死去,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这件事情,如同梦魔一样压在赵信的心中,一直都无法释怀,甚至连话都少了许多。
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
赵信的异常状态,刚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应该注意到的孙吉,因为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训练团练,没有注意到了赵信的状态,不过,几天之后,还是被王松发现。
王松这段时间一直都跟着赵信,说句实在话,他对于赵信现在,相当的佩服,无论是运河截杀,还是保州兵变,都是难以对付,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赵信的话,早在运河截杀时候,他们就很难过关,更别说保州兵变。
超过8000重甲步兵的攻城,在真个北宋战斗经历之中,都非常少见。
当然了,西夏和辽国两国,都没有能力凑出这么多的重甲步兵,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也成功的度过了眼前的这一关,这本来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可是为什么赵信不高兴呢?
不过仔细的观察之下,很快的王松就明白了赵信到底是在担心什么。
他居然是为被叛军杀死的那些村民们的担心的
这不应该是上位者考虑的,故而,王松在接下来的时候,有意无意多的在赵信身边,多说了一些关于这些的叛军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于叛军,而不是他。
如果说,赵信真的是孩子,如果收赵信出身皇家,他或许会接受这个见解,上位者可以藐视一切的,不用去管底层民众到底想什么的。
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来自于后世,平等的理念,一直都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并且赵信很清楚,人代表这什么,在封建社会,人没有多少作用,
可是在工业社会,再加上一些的训练,人力所能够发挥出来的效果,
这些叠加在一起,特别是王家在背后动作。
运河截杀还算是可以接受,可是保州兵变就有些接受不了了,保州兵变损失多少,不说民众的损失,单纯近万士兵的损失,对整个北宋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跟别说在煲粥周边,最少是上万的人员损失,
这还是第一次,如果王家和背后继续来做的话,会如何?
一个保州病变,就损失了数万,真的一步节这一步的话,会是多少,20万,30万,40万,100万?
只要赵信能够抵挡住对方的攻击。对方为了皇位,在已经动手的前提下,会一步步的的上升,这就如同上了贼船一样,那就没办法他只能够一步步的向前走,并且一步步的更加过分。
这个过分的,会从现在的保州病变,一直向上,别说的更惨烈的,比如说吸引辽国,就算是还是这样的兵变来,赵信也有些受不了。
他是为了改变辽国命运的,去成为了北宋的不稳定因素的,当这么一个个的兵变起来,会给北宋带来什么,北宋之在灭亡之后,还能够有南宋,那是因为北宋被消耗的不大,虽然有外地,却没有什么内部的战争,现在,如果连内部都出现了问题会是什么概念,说不定,北宋连辽国都撑不过。
这样下去真的好么,之前,在保州病变之前,就冒出来的想法?
为什么要无休无止的这么下去,难不成,他一个穿越者,就只能这样的被动抵挡么。
一个穿越者,并不想被放在这样的焦点位置的,那么,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什么不可以呢
门外传来敲门声,把赵信的思绪打断了,哪一个念头千头万绪,他必须要考虑清楚,此时此刻,还不算太完善,索性收起心思,看孙吉过来干什么。
孙吉进来之后,欲言又止,似乎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话,在赵信的催促之下,孙吉才说出了来的目的,他第一个想问,这个棱堡的造价几何,如果缩小之后,还会有这么强的防御么?
孙吉的话语一出,赵信就知道孙吉是什么意思了。
没错,孙吉果然是一个出色将军,他意识和眼光,很容易从这个棱堡上面看出价值。
棱堡就是为了防御存在的,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防御性武器,再加入了一些后世理论之后,他的防御强度更高了。
在欧洲,借助着土工作业,用战壕挖掘的方法,攻克棱堡,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是面对着赵信改造的棱堡,这回更难,虽然打通了一条通往棱堡的道路,可是要完全占据棱堡的核心,这需要更多损失,只是可能性提高了一点。
孙吉也不会奢望,获得一个用不陷落的堡垒,他只是减少造价,当大小只是现在棱堡五六分之一,可能只有三四百平方的,有些像是大型碉堡一样的棱堡,他的防御强度是否依然强大。
结果是肯定,棱堡的强大,一方面来源于城墙,40米高的外墙,就如同一条天堑一样,隔绝了内外的通道,从这一个意义上面,只要有高度,棱堡的防御是有保证。
更小的面积,代表着单位区域提供士兵的减少,这个比例虽然不是五六比一,比如说,这个棱堡差不多需要1000人到1500人,未来小一点的棱堡需要300人。
理论上是这样,可是当细细计算,特别是长期抵抗的情况下,最少有500人以上才保险。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棱堡的防御是没有打规模的减弱,可能单位时间的杀伤,会减少很多,可是整合起来,棱堡的强大,依然是有保证的。
缩小代表着造价的减少,按照卡牌系统的计算,一个棱堡的造价接近3000贯,这个造价不低,比起城市来说要低一点,最小的城防,也差不多需要几千贯,1。5公里以上城墙,跟这个只有300米长的城墙相比,差了好几倍,哪怕是更高了,面积更大了,有了水泥和砖头,实际造价是在减少的。
如果在苗家庄棱堡的基础上面,再减少的话,虽然这个棱堡不再成为储备兵力,反攻的支点,却可以成为前线一个很难以拔除的关键点。
更少的人员,带来的后勤压力的减少,一个1万人驻兵的城市,需要的各类资源,可以说,非常惊人,可是500人,又有什么关系,哪怕平均每一个人,一个月付出两贯的而成本,也不过是1000贯,再加上强大的防御,整个西北变化是可想而知。
西夏借助着对北宋的三场胜利,彻底的奠定了立国之基,在目前,西北的态势之中,是以防御为主,无论是夏竦,范仲淹,还是这一次被派来的韩琦,都在西夏吃了大亏,目前对西夏的政策,依然是执行范仲淹所在的时候的政策,大规模的修建堡垒和城防,以抵御西夏的渗透和攻击。
这样的方法有效,现在西夏,越来越难以深入陇西,甚至在边境地区,就会被城防挡住,可是靡费巨大。
北宋的富庶,单纯城防建设,这不算什么,大不了,两三年之中,支出个四五千万贯,这笔钱北宋咬咬牙,是可以拿出来,可是这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城防也不是建立之后,就可以发挥作用的。
越是大规模的城防,需要的驻军就越高,小型城寨都需要驻扎几百弓箭手,大型城池,少则五六千,多则一两万,整个西北驻军,几乎占据了北宋常备军三分之一的,这是一个繁重的,几乎压着人透不过气来沉重消耗。
军方也知道,这是饮鸩止渴,可是却没办法,缺少骑兵这样的机动力量,只能够步步设防,哪一个地方设防简单的,就有可能是骑兵洪流的突破口,而游牧民族的西夏,几乎没有什么产出,一旦天灾人祸,在无法维继下去的时候,就会拿出杀手锏,就食于北宋,这是屡试不爽的办法。
每年越发上涨的军费开始,还有维持费用,越来越多的西北驻军,成为了一个压在北宋身上的沉重包袱,哪怕是最发达,岁入最高的宋朝,也无法承担如此规模消耗,西北问题,已经成为了朝堂上争议的焦点。
而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核心问题也是解决钱的问题,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北宋惊人的收入,远比汉唐高的多,可是北宋的花费,却比汉唐更高。
从太祖太宗,一直到真宗,三代皇帝,积累下来的财富,在仁宗朝被逐步消耗,仁宗的控制力度之下,发现范仲淹有所偏差,就直接拨乱反正,在后面,神宗时期,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