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北不能说无战事,可是目前,辽宋之间,正处于比较亲密的过程,灵州和议的一部分交易,还没有完全的完成,韩琦扣下了最出色的那些丝绸,等到河北牲口到了,才会交割的。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基础,最重要的实际上还是那些棱堡,在灵州的棱堡显现了作用之后,韩琦在灵州和议的时候,又利用剩余的资金,兴建了一批棱堡,可以说,把整个灵州都给守卫的水泄不通,有灵州顶在前面,就算是以前的西夏,倾国来攻,也不害怕,更别说现在的辽国。

    不能说辽国不比西夏强,辽国哪怕在这一次征夏之中,犯了很多的错误,也吃了不小的亏,可是辽国的强大,还是凌驾于北宋和西夏之上。

    可是当辽国控制了西夏之后,反倒是对西北的压力减小,原因就在于根基。

    没错,辽国的根基,就在于四京,四京之地控制的核心区域,才是辽国的力量的本源。

    辽国带甲数十万,可是征夏不过是动用了10万而已,不是不想带那么多,是很难带那么多。

    辽国如果要攻击北宋,或许会在西夏这边弄一个偏师,集中全部人马来攻击,那是不可能。

    这就跟西夏形成了区别,西夏哪怕实力较低,也有三四十万的大军,而且就在西北,可以毫无顾忌拿出全部的力量,这才是心腹大患。

    有坚固的防御,又不同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灵州协定,西北的压力是大大的减少,所以才有足够的力量,投入到灵州开发上面。

    军方,除了边境的一线部队,剩下的部队,全部会投入到这一次的开发之中,所有隶属于军方的匠作,全部都会为这个开发服务。

    因为西北战事的关系,韩琦在抵达西北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铁料,后来,大名府也陆续送来了不少,这些本来是准备打造成各种的战阵兵器的,可惜,西夏败的太快了,辽国直接把西夏围困在兴庆府,然后接下来,炸药上来的,就没有战争什么事情了。

    现在,这些铁料大大的有所剩余,正好拿来做成各种的工具。

    大名府的铁料质量很好,制作城各种的工具,也结实耐用,对于庞大的4路匠作来说,一天可以打造数千把。

    早在韩琦出发之前就在准备,到现在,第一批物资到来的时候,实际上攻城已经开始了。

    在没有动力,没有现代化的挖掘工具的时候,人力,成为了最简单的工具。

    早在秦始皇时期,为了建设骊山陵,动用了72万人,最高达到80万人,修长城耗费了近百万人,隋炀帝时期,为了修建京杭大运河,也是动用了百万人力。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型工程,只有上了庞大的人力,才能够开工兴建。

    灵州当然没有之前几项工程那么大的动员能力,可是灵州工程,也不会那么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调动了足够的人员,

    整个灵州,参与到这个建设的人员,高达25万,其中,15万是来自西夏的俘虏,他们都被驱赶出来,做工,剩下的10万,有6万多是禁军和厢军,他们主要是监工,剩下的是西北调动过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是主力。

    奴隶和军人,他们并没有专业技能,他们只能够做最基本的,下力气的工作,真正决定这个工程的技术含量的,是这些各地招募来的壮年劳力和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泥瓦匠,他们才是决定这个工程最终成绩的关键。

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粮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整个中原文明的基础,无论是曾经关中,河南,甚至是现在的河北山东,这些最为重要,也是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几乎都是在黄河流域。

    曾经千年之前的战国七雄,除了楚国之外的其余六国,都是深受黄河的影响,他几乎可以说是炎黄文明的起点。

    不过,在唐之后,因为黄土高坡的气候条件急剧恶化,人类生活,越来越改变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类奇景的黄土高原,也造就了黄河的泛滥,黄河成为了一条灾难之河,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原。

    在黄土高坡之上,在中国的西北边陲,黄河拥有着特别的意义,黄河的水量极大的增加,是在几字形后半部分,在山西陕西,大量的支流注入,特别是经过了河南之后,黄河水量开始迅猛的增加。

    整个黄河几字形东内侧,在黄河中游,最重要的几个支流,他们形成了蜿蜒的水系,也形成了河套盆地富庶根基,可是这并不是全部。

    在韩琦的计划之中,利用这些支流,形成一个广泛的,密集的水网,而当第一批资源抵达之后,庞大的热力,在支流和黄河的中间,开启了一个系列的大型工程。

    说白了,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借助着地形的优势,在相对于河道低洼的地方,兴建一部分的蓄水池,然后,通过沟渠,把黄河之水,引入到这些蓄水池之中,当蓄水池之中,拥有了足够的水量之后,就可以通过四面八方的沟渠,把水运送到各个地方去。

    在没有足够的抽灌站,抽水设备的前提下,只能够通过人力,还有地势的天然优势,进行改变。

    黄河虽然是比较低的,否则,支流也就无法注入到黄河之中,但是在中间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地势较低的地方,再加上通过挖掘,只要挖的深一点,也可以形成相对的落差,这就成为了这些沟壑水的来源。

    这样只要黄河之中的水量充足,就可以向这些沟渠之中注水,当这些沟渠之中有了水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把旱田变成水田,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品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的水,按照计算,一亩小麦,需要260到400立方的水,一亩水稻,更是高达的800…1000立方的水,这也是中国南北的变化。

    只有南方充沛的水量和丰富的水网,才能够支撑起水稻生长,如果在北方种植水稻,单纯一个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

    北方缺水,有时候,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争夺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两村之间的械斗也经常是因为如此。

    但是那是小河,甚至是小溪,容易受到影响,在北宋,因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黄河不但没有出现断流,甚至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非常的惊人,保守估计,每年有1000亿立方米。

    按照每亩使用400立方米来算的话,这些黄河水,足够2。5亿亩的良田,在完全干旱的情况下的供水问题。

    全面积的干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最为严苛的时候,也是小规模的干旱,更别说,平均降水量的存在,大部分华北地区都爱400毫米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一季小麦的基本需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太均衡,在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未必能够有水。

    风调雨顺,一直都是农民们最大的期望,一旦风调雨水,哪怕是最差的土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而丰收,就是农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调雨顺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地方的农民而言,太难太难了,大部分的情况下,浇水,就成为了唯一办法。

    这中间,又分成水田,水浇地,还有旱田,水田不用说了,是最肥沃,也是产量最高,根本就不会缺水,水田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在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和径流形成的。

    或者就是在北方,靠近湖泊河流形成的,只要湖泊和河流不干涸,他们拥有足够的水源。

    这些地方,不用浇水,甚至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考虑水太多了会怎么样,稍稍努力一下,精耕细作之下,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的产量。

    没错,就是这样,早在宋朝的时候,有些产量,已经跟解放前产量差不多,在没有科学的种子之前,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农家肥,粮食作物已经能够非常不错的生长。

    水浇地,是周围相对较近的地方有水,可以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浇灌,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旱地,就是距离水太远,除非一些关键性的生长环节,才会努力的用水车拉过来点水,甚至完全不浇水的土地。

    水可是说是生命之源,连生长最为旺盛,甚至可以说可以无需生长的杂草,没有水,也无法生存,仅仅依靠着天降的水,稍稍有点问题,就会减产,就算没问题,一年的收成,也大大的减少。

    这实际上是中国北方常态,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旱田,只能够靠天吃饭,所以,大部分的亩产,不足的1石也是关键。

    整个北方的水资源和径流体系,是有水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旱田,原因就在于人力。

    哪怕再怎么勤劳农民,也没有时间和力量,跑到一两里地之外去取水,那个劳动力,就要命了。

    哪怕是小麦,一个生长周期,一亩地就需要300吨左右的水,以农民的担子,能够挑多少,恐怕,粮食没有打到,自己先要累死了。

    可是通过沟渠连接,形成一连串的水网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农民的耐劳的程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人,正是他们的辛苦,才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只要兴建庞大的沟渠网络,让水可以在网络之中平稳的分布,水网周围一两里的范围之中,都可以变成水浇地,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这个强度的劳动。

    一个水浇地,对于土地的提升,非常的可怕,看起来,亩产从1石增长到了2石,或者是2。5石,可是换算到一个大的数据上面,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

    单纯是灵州和西北四路,就可以因此增加500万亩的水浇地,因此多打出来的粮食,非常的可怕,灵州将会一举的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可以自给自足的存在。

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国本() 
灵州本身就拥有这个地理环境,黄河的几字形,算是九曲黄河,但是这个九区,是在几字形西侧,东侧这一边,已经相对比较平缓,再加上地理的优势,有大量的支流注入,这些支流,本就因为长度和径流的关系,形成了一片富庶之地。

    在汉唐时期,河套平原,就是塞上明珠,还有遗留的那些水利体系,那些造就了河套平原,几乎千年的辉煌。

    汉武帝时代,掌控了河套,就等于是在西域的关系之中,占据了主导,三国末期,河套附近,更是崛起董卓,马腾,韩遂这样的人物,到了唐朝,虽然说关中是基础,可是没有河套的评定,唐朝如何压制突厥,把突厥从东亚彻底的赶出去。

    岁月永远是一个看不见的刀剑,却非常的可怕,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哪怕是富庶的河套,也因为后人的无法耕种而没落,从西夏占据河套开始,河套已经逐步的没落,从一个塞上江南,变成了一个草地,或许他的草场丰美,可是跟农耕的沃土千里相比,差的不知道多少。

    这些久远的水利设施,因为黄沙,而掩埋在了土地之中,不付存在了。

    可是现在,当北宋重新占据了灵州,拥有了一定的地理方面的优势的前提下,重提这个工程,带来的影响力非常的惊人。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只要有钱,可以重现,甚至是更好的发挥出河套平原的作用,这一点两个先决条件已经解决了,一个是人力和畜力,另外一个就是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