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遍布中国北部,从海河流域,一直持续到黄河流域,甚至是淮河的一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贯,各种劳役数百万,一旦建成,北方的水旱灾害就会减缓,因此可以受益5000万亩的土地。
这是大好事,却并没有得到地方上面的拥护。北方,一直都是宗族力量和乡土力量比较充沛的地方,死板的宗族,让政令都无法到村,更别说到户了,掌管着亿万利民的,是以村和里为单位的,乡老和里长。
哪怕是叶清臣这样的三司使,朝中重臣,要想开启一个项目,也必须要向他们低头,叶清臣的北方农田水利建设,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效果,可是这个效果,是建立在巨大的妥协上面。
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为了照顾某些大地主和乡老,绕路十几里,甚至上百里,仅仅是耗费上面的提升,就让最少三四成都花费到了空处,产生的效果有限,有时候,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浪费。
作为一个三司使,甚至担任三司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为北宋减少支出,曾经在重大的项目上面,减少了数百万贯的支出。
可是面对着复杂的宗族,他没办法,叶清臣何尝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为黎民办的事情,还需要照顾这些大地主,里长和宿老们的利益,甚至为此,损害了政府资金。
这些人,即便以前不是富户,在成为乡老之后,也会逐步的变成富户,这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哪怕是叶清臣这样的强硬派,也不可能彻底对抗这些人,更别说,对方也不是贪腐,以民意为代价,压制你,这对于清官来说,是最难受的。
贪官可以不管那些,草菅人命,就算是这些地头蛇,也不会正面跟他们的对抗,可是清官就不行了,面对着滑蛇一样地头蛇,他只能够妥协。
这也是为什么叶清臣这样有眼光的三司使,开启了北方水利建设之后,陷入到困局的原因,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整个北宋层面上的问题,用更多的产出,增加财政收入,并且让整个北宋更加的稳健。
这些跟这些乡老们,说的着么,这些人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甚至依靠着身份欺上瞒下的,影响了一大批人,这些人构成了北方人口的全部。
面对着这些抱团的力量,哪怕是智计百出的叶清臣,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够步步退让,因此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本来计划之中,最多投资的数量,一下子增加了也两倍,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项目来说都,怎么可能不出问题的。
韩琦比叶清臣有魄力的多了,如果叶清臣的步子会慢一点,换做韩琦主导这个农田水利工程,当然也会超过预算,却不会让出这么多的利益,甚至其中很多的沟壑,完全可以不修建,至于那些地头蛇,真的当韩琦的刀是摆设。
一个三四品的武将,说杀了就杀了,几个捣乱的乡老宿老,真的想要推行,不杀个血流成河,还叫是韩大将军么。
当然了,韩琦也不可能全杀了,会杀掉一些不长眼的,抓大放小,这一点,叶清臣缺少地方执政经验,缺少一把手经历,这就非常重要,这也是他只能够做到三司使这个职务的根本原因的。
分化瓦解,一拉一打,在关键时刻,还敢于动刀子,真正为了利益,不顾刀子的,还是少数。
韩琦和叶清臣最大的不同,实际上在于,叶清臣是一个有操守的,而韩琦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说白了,也是一个迎合这个时代特点,为自己扬名的说法的。
叶清臣在前,韩琦在后,甚至叶清臣的做法,对韩琦也有诸多的影响,甚至韩琦采用的某些布局和设计方法,跟叶清臣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从开启到建设,甚至是最后完工,韩琦都比叶清臣快的多,身处西北,掣肘很少,都是一片无主之地,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地方,这是一个关键。
农田水利建设,也是要测量的,不是一个一拍脑门子,得划了一条线,这么一条线容易,可是为了实现这么一条线,所要付出的却是千倍万倍。
江河湖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真正最节约,最有效率的做法,如果如同叶清臣那样,对着那些乡老里长们妥协,对上退休官员们妥协,甚至为了某些利益,绕路数十上百里,不但浪费巨大,也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果。
本身最佳的土地,人家地主不同意怎么办,只能绕路,选择别的,别的也不同意么,妥协和修改,成为了北方农田水利的基础,可是这一切,在灵州这边,完全不存在,不说灵州这样,完全无主的土地,就说西北四路,那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韩琦的政令下来,基本上,也就解决了。
两个干臣,都在掌握了自主权之后,开启了水利工程,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韩琦为什么要追随,范仲淹,不就是因为北宋的局面,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程度了,叶清臣长期在三司,对于北宋的财务状况更加的清楚。
农田水利建设,是最直观,从最根本上解决北宋问题的关键,除了投资大一点,其他的都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一旦建立,就会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一点整个北方粮食产量的增加,必然会提升整个的稳定,对于整个北宋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情。
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灾()
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也做了同样的事情,都利用的是黄河水,黄河是整个北方最重要的河流,水流远比其他的河水要高,同时地势较高的关系,也容易引水。
黄河的水量巨大,在世界上,也能够排名前列,整个黄河流经地区的地表径流,都会逐步的注入到黄河之中,然后奔流入海,每年高达数百亿立方米。
这些水,看起来,都是浪费掉了,如果合理的利用,把黄河的水,一步步的引入到了那些弥补水渠之中,黄河之水的利用率,就可以提升到之前的10倍,甚至20倍的程度。
从旱地变成水浇地,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水吃饭,后者更加可靠,同时,农田水利建设,还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对于洪涝灾害来说,都有有巨大作用的。
在封建社会,对农业破坏最大的,就是洪水,蝗虫,旱灾这三个。
洪涝灾害是什么,是大规模的降水集中的,造成了土壤之中含水量上升,超过了土壤和植物所能够承受的极限,这种情况之下,不及时的排空这些水,粮食作物就会烂在土地之中,造成绝收。
旱灾不用说了,那就是天不下雨,没水,至于蝗灾,那跟旱灾有密切的联系的,大旱之后有大蝗,主要的原因在于,蝗虫是在温暖的干燥的环境下生存的,如果下雨,或者是气候太过潮湿的话,大部分的蝗虫卵将无法孵化。
在大旱的天气之下,简直是蝗虫卵天然生长的温床。
水利枢纽,本身就是为了抗旱而存在的,哪怕是在大旱的时节,遍布在整个中国北部,蜿蜒五六千公里的黄河,也拥有着足够的水源,旱情对于黄河这样的大河来说,影响并不大。
当遍布在黄河上面的沟壑的,把,黄河之水,引入到了干旱的土地上面的时候的,哪怕是一滴雨都不下,也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在21世纪,已经出现了,在沙漠地区,底部灌溉种植方法,不但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水浪费,沙漠地区的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不是一个大旱天气能哦故相比。
水灾就不必说了,除非是遇到哪些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否则的话,体系化的水利工程,对于水灾的防范效果相当的可观,在大规模的降水的前提下,通过沟壑和湖泊,分流之下,总不会比原来更差。
蝗灾,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是水浇地之中的蝗虫孵化率就会大大的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减少了蝗灾的效果。
这个效果,要到以后,赵信明确的讲述了的三种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后,才被他们明白,富裕起来北宋,开始投入了巨大的力气,在农田水利建设之中,几乎占据了拨款的重要位置,而密布的沟壑网络,也遍布在了整个北方,在之后,小冰河气候影响之下,把北宋所受到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
牧场也不是不需要水,而是相对而言很少,一般的草原,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甚至更低,从这个意义上面,草原的需水量是远远低于粮食的,只不过,要真的水草丰美,没有水也是不行的。
只有草原上才能够显示的奇特景观,长期干旱,连草都长得不旺盛,可是一场大雨只有,一夜之间,草能够长十几二十厘米,并且生出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各种的菌类的,野葱和大量的野菜之类。
此时,如果有航拍的工具的话,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整个灵州一半以上的土地上面,所有距离河流不超过150里区域,都被规划为大型的种田区域,这其中,少部分地方,则作为牧场的存在。
现在,为了整个完整的建设,大半个灵州都笼罩在内,从灵州和议获得的巨大的牲口,说是和议的收益,要交给中枢的,可是连卖出来,充当做灵州建设的资金都可以,动用一些动物,用于灵州的建设,就更是如此了。
单纯的动物,根本没办法起到效果,关键实际上还是人,有西夏俘虏的庞大人力,这些本身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人,他们天生就是伺候动物的高手。
这些牧民加上来自北宋的这些劳动者,让这一切拥有了可能,现在,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从牛马大会上面,获得了最少1800万贯以上的资金,这笔钱,就算是放在整个北宋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资金,放在灵州这个地方的话,绝对可以称之为可怕。
连遍布到整个北方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甚至因为那些地方守旧势力的阻拦,极大扩张,最终总共投资数额可能高达2500万贯,可是北宋北方可是比灵州,甚至是西北四路庞大的多。
可是灵州和西北四路,最少可以获得1800万,甚至以后,伴随着牛马生意的高涨,这笔钱,随时都有可能增加,这就非常可怕了。
钱不是万能,可是有钱的前提下,再加上权势,最少25万的人力,5万头左右的牲口,动用超过3万辆各种的车辆,还有各种出色的金属工具,这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将会彻底完成,改变整个灵州的面貌。
在整个冬天,在灵州这一片土地上面,将会修建引水渠7500里,未来,当这个工程遍布到整个西北之后,水渠的数量会增加到2。5万里,同时挖掘大量的蓄水池,挖掘能够容纳超过25万万方水的庞大蓄水池,一旦这个工程最终完工,整个灵州,水浇地的面积,将会增加500万亩以上,
只要到了明年的开春,春开大地之后,这些就会成为良田,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畜力,把这些良田都种植好,只要大半年,灵州就可以彻底的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这不是奢望,而是理论跟现实的结合。
在这个彻底改变整个中国西部大型工程热火朝天的时候,韩琦回到了灵州。
到渭州一个月的时间之中,韩琦从来都没有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