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的湖泊,大部分,平均水深在4米以下,最深超过10米水深的湖泊,都非常少见,除非是天然形成的结构,或者是海洋,才会有更深的水深。

    超过25米未蓄水的面积,还有大量的水,源源不断的注入,谁都清楚,这是一个新挖掘的,不管利用了多少地利,只看这么一个湖,只要是对灌溉有一些了解的,都清楚它的作用。

    如果这个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的,蔓延在周围,最少12条主干渠,分支了无数细小的,密密麻麻的分布在周围的水渠,还不能够说明问题么。

    站在其中一处较高的地方,可以把西平湖,还有周围的所有水利工程,都看在眼里,靠北方一点,一共是四条水渠,在不停的向着西平湖注水,那是联络黄河的水渠。

    他们没什么地理认知,却可以看到,这四条水渠,远远的通向远方,看不到尽头。

    人的视线,看到的东西,远近真的很难说清,抬头看到星星,那是在亿万光年之外,平地上面,基于地球的曲度,一般在平地上,也就是几十公里的样子。

    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三五十里,已经算是正常了。

    前后左右,12条沟壑,哪怕每一个只有50里,也是600里长的沟壑,加上这个池塘,这个总的工程非常的可怕。

    甚至一些官员,还上前询问了一下,这里距离黄河到底有多远。

    不算远,也不算近,北方距离黄河有400里以上,西方距离黄河近一点120里,这四条水道,其中有两条是从西方引来,两条是从北方引来。

    单纯4条水道,就超过了1000里沟壑,这样的大手笔,谁都难以想象,这都是已经开始出水的,在西北,除了黄河,还有什么的河流,水量有这么大么?

    看着一个个震惊的莫无表情的众人,负责这一项工程人员,一脸的笑意,他们得到了韩琦的嘱咐,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当然要震震他们,否则的话,在西平府周边看看就可以了。

    西平府周边沟壑密度,也不小,可是跟这个西平湖周边,是不能相比。

    好容易找到了西平湖这个地方,有天然的环境,一般的工程量,就能够早就出接近一倍的效果,同时周围的地势,环境,只要下雨的话,很容易通过沟壑,还有其他的方法,流入到这个湖泊之中。

    这是一个天然蓄水池,不但能够引入黄河水,还可以加强对周围降水量和地表径流的利用。

    灌溉,其实最适合的,还是降水,后世借助科技,在沙漠之中,开垦耕地,种植蔬菜,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神奇,可是只要是稍稍有些头脑,或者有些办法的人,一处有降雨的地方,跟沙漠相比,都不会选择后者。

    在降雨之下,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些多一些少,风调雨顺,不过是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而已,真正能够实现的,少之又少。

    地面上,为什么会形成河,就是因为,降雨所带来的的水量,无法排泄,通过最开始的泛滥,接下来,寻找合适的地方,流入到大海之中,形成一个平衡,这就是河流的成因。

    西平湖也一样,自然没有形成的环境,在人类的改造之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核心,在测试了一下之后,就形成了这个北方极少见到的,总蓄水量超过了2。5亿立方米的人工湖,这个工程只要完成,几乎自然而然的,会成为核心和焦点,拿这个出来,震慑这些不怀好意的人,是最适合不过的结果。

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 
    这些官员,确实是被震慑住了,看着庞大的工程目瞪口呆,这时候,这些技术人员,才开始介绍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

    说实话,这个核心工程,在最初的时候,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想到,最开始利用平西湖,最初的目的只是1亿立方米,大概可以供给50万亩水浇地就可以了,可是在地利和物资,还有其他的东西的支持下,变成了现在,几乎快要达到3亿立方米的庞大工程。

    如此庞大的水量,当然不可能的全部使用出来,实际上,能够使用70%左右的水量,已经不错了,可是就算是70%的水量,加上黄河源源不断的水量,足以支撑整个工程了。

    在计划之中,西平湖,确实是整个灵州的核心,以此为基础的12条干渠,除了4条跟黄河联通的,以输水为主,灌溉为辅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是灌溉渠道。

    在整个布局之中,以6里左右,为一个基本距离,灵活的布置,遍布在灵州最少4000平方公里的庞大土地上面,预计可以开垦出500万亩以上的土地,是整个灵州几个大型水利体系之中,最大的一个。

    之所以选择西平湖为核心,除了本身适合挖掘大型湖泊这么一个巨大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地理优势,那就是西平府就在这里。

    哪怕西夏对于灵州的开发,并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可是西平府的规模不算很小,历史所形成的城市,都有他的根源,或者是靠近河边,或者是交通方便,或者是管理适合。

    在没有新的优势注入之后,几乎可以肯定,会成为未来灵州的制所。

    这是一个巨大的,无法改变的优势,任何一个地方,制所都需要首先满足。

    如果换成西北的州郡的制所,这无所谓,整个西北才多少人啊,根本没有必要设立这么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

    可是未来的灵州不一样,单纯整个水利工程,造成的500万亩水浇地,近千万亩旱田,单纯按照每人授田10亩的数字来说,单纯灵州,就拥有120万人以上的潜在人员。

    如果再加上10万到15万左右驻军,这是一个庞大的州郡,就算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这里常驻的人口,也会超过30万,15万居民,还有大量的驻军。

    一个30万人的城市,在整个北宋,还没有多少城市在他之上的,汴梁算一个,大名府算是,其他的河南府和应天府,都很难超过。

    一个城市的形成,需要众多的方面,商业和粮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商业在西平府不成问题,只要有牲口在,就能够吸引来不断的商队过来,如果再加上跟西夏那边的交易,连牛马都交易过来的,一些矿产,药材,甚至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又有什么不能交易的。

    这些都会进一步的刺激灵州,只要有这一项交易作为支撑,未来灵州的商贸会相当的发达,具备成为的核心城市的一切要求。

    人口,聚集起来容易,可是要想保持下来,那就非常不容易了,北宋的首都为什么在汴梁,之前基础是一方面,可是没有迁移到洛阳去,还是因为运输的关系。

    从北宋之后,整个北方,属于汉唐时代,良好土地早已经变得贫瘠无比,北方哪怕是农田跟南方差别不大,可是已经无法支撑北方庞大的人口,每年需要大量粮食从南方运过来。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截断京杭大运河,北宋就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以前的西北,不具备建设大城市的基础,因为粮食不够,单纯驻军,都给中枢巨大的压力,西北的居民们,基本上是自生自灭。

    现在有了跟辽国的交易,大量的牲口,就拥有了建设的基础,只要解决粮食问题。

    灵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平原地带,除了降水量少了点,其他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整个开发的重点,也就放在这里。

    未来,这里会开垦出接近4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就是600万亩,按照一条一里长的沟渠,可以满足1000多亩土地灌溉来算,仅仅在这个周边的沟渠,就高达600里。

    实际上,西平府附近,密度远比600里更大,因为干渠的关系,再加上西平湖的蓄水量超过了之前预计,天然的环境加上更加出色的效率,总蓄水量增长了差不多2。5倍,在蓄满的前提下,差不多能够达到2。5亿立方米,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好好利用了。

    2。5亿立方米的水,足以满足几十万亩的水浇地,这些作为灵州立足的根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面,在最适合的地方,还会规划2万亩水田。

    这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建设,发现就算是怎么的使用,也无法把这些水使用完毕,同时近处,靠近平西湖的地方,在水渠和水足够多的前提下,可以敞开一点的使用,那么水浇地更上一层楼,那就是水田了。

    水田,在南方有些普通,基本上每到一地,都会有不少的水田,可是高档的,完全不考虑水的使用的水田,还不算特别的多,在北方更是稀有,除非是一些大河特别的区域,否则,根本就看不到水田。

    整个中国的饮食结构之中,在千载之前,还是以粟为主,这是旱田之中的产物,产量也不高,在小麦和水稻分别替代了了粟,成为了中原文明的主要粮食之后,这两种食物是有高下。

    北方小麦为主,南方以稻谷为主,这是主流,可是在级别上面,在目前的主食之中,大米依然是最昂贵的粮食,没有之一。

    相比之小麦都要贵很多,按照汴梁的价格,大米的价格大概是700文,面粉的价格还不超过400文,差了差不多一倍,更别说其他的杂粮了,而且在粮食之中,米也被定位为比较高档一点。

    灵州的水田,会产生多大的效果不知道,这只是作为水的灵活运用的结果,可是有了这个之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政绩,甚至为了鼓励,这些米哪怕质量稍稍差一点,都会作为贡米,送入到宫中。

    北方大规模的种植大米,会对整个朝堂,产生多少促进性的作用,这一点,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凭着口腹之欲而决定贡品,只要不是差的吃不下,就必然会进宫。

    这一点,韩琦非常清楚,这也是在得知,水有些用不完,可能会浪费一些之后,决定在合适的地方这么做,没想到,灵州这边,是得天独厚的,单纯在平西湖的周边,就可以规划处最少2万亩,最多差不多8万亩的水田。

    水田,在南方是被追捧的,原因就在于,上好的水田,一季可以获得4石以上的收益,一年两季高达7石,每亩水田每年的收益,最少在两三贯以上,哪怕是收租,也是一个稳定的收入,超过万亩,更是可以衣食无忧。

    在北方,在灵州,不可能这样,因为气候的关系,只能够一年一熟,可是韩琦不知道,他居然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产品,一个在口味和各方面,甚至比起南方的稻米更好的一种大米。

    北方的大米不会差,原因很简单,生长期长。在后世中国,最著名的贡米,并不是原产自江南的香米什么的,是生长于黑龙江的五常大米。

    五常位于北纬45度左右的地方,在后世中国,最北端在52度左右,已经是接近边境了,属于绝对的高纬度地区。

    常年平均气温只有两三度,到了10月份之后,已经是大雪覆盖,到大米收割的时候,更是整个土地都是厚厚的积雪,却可以生长出更好的大米。

    北方产出的米更好,地理环境还有米种的变迁是一个方面,可是生长期长,那是一个更大的原因。

    植物,都是依靠着太阳光的照射,光合作用之下,逐步积累能量的,高纬度地区,虽然寒冷,日照时间却长,新疆和中亚成为棉花重要产地,就是因为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