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理很简单。
借助畜力,由车厢内的齿轮传动,驱动前方吊臂下的螺旋刃扇,旋转割草。单匹马力不足,改进后由两匹北地骡马共同驱动。又改进了变速齿轮组、差动齿轮组、螺旋刃扇的叶片数量,以及挡板角度。
再次测试,一路割草如飞。长满百里长堤的苜蓿,数个来回,便收割一空!
赶着马车收取牧草的牧民,竟被远远的甩在身后。皆无比惊诧于汉家机关术!
督亢沟堤,堤面宽丈余(3米),长约百里。约合三百三十亩。左右两条大堤,堤面共计六百六十亩。亩产鲜草四千斤。一次能割鲜草两百六十四万斤。可得干草料五十二万八千斤。
还有七十余里的郦亭沟堤。一次能割鲜草一百八十四万八千斤。可得干草料三十六万九千六百斤。
这还只是一茬的产量。
有经验的牧民估算,如此规模的种植,一年可割四茬。第一次青割产量最好,能占总产四成。往后再割三次,也只有六成收获。即便如此,也是高产!
苜蓿茬地三年不施肥,却能稳产高产。增产幅度通常过半,高者可达一倍以上。
农谚有“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便是说此。
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四十天,覆盖度便可达九成五(95%)。苜蓿根深地下。生长二十年以上时,主根可深达七十尺以上。作为多年生深根型植被,在改良土壤,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后世测定,坡地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种植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十六倍,土量流失大九倍,所以,刘备在坡地种植苜蓿十分合理,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收获大量牧草。
人吃马嚼。粮草粮草。
除了粮,还有草。
1。34 内忧外患()
牧草对畜牧的作用不言而喻。
没有足够的牧草,别说组建一支骑军。就是刘备自家槽头的大小马匹也喂不起。
如今牧草泛滥,正当大用。
这还只是堤面上的产量。两侧坡面,刘备也命人大量种植。
只可惜坡面陡峭,割草车无法收割。需用人力。无妨。西林邑中牧民天天泛舟来割。青草便放在堤上晒干。再运回邑中草料场。先前舟船需用桨篙,牧民不堪其用。如今改成车轮舟,操作简单,便是北地胡人亦能驾驭。即便如此,牧草也多到无法盛放,刘备便命人直接堆在大堤。建棚覆盖,充作临时草料场。
青草嫩,易消化。干草轻,易携带。
故而行军打仗,多带干草料。青草便于槽头饲养。
春夏过后,膘肥马壮。
战马亦训练完成,可堪大用。
听闻朝堂六月间,关于北伐一事,皇帝召百官议于朝堂。大臣多有异议。
蔡邕(yong)说:“征讨外族,由来久远。然而时间有同有异,形势有可有不可,所以谋略有得有失,事情有成功有失败,不能等量齐观。以武帝之神明威武,将帅优良勇猛,财物军赋都很充实,开拓的疆土广袤辽远,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对外战争,致使朝廷和人民都陷于贫困。武帝尚且深感后悔。何况今天,人财两缺,和过去相比国力又处于劣势。
自从匈奴远遁,鲜卑日益强盛,占据了匈奴故土,号称拥有十万军队。士卒精锐勇健,智谋层出不穷。加上边关要塞并不严密,法网禁令多有疏漏,『各种精炼金属和优良铁器,都外流到敌人手里』。
『汉人中的逃犯,成为鲜卑的智囊』。
『鲜卑兵器锐利,战马迅疾,皆已超过匈奴』。过去,段熲一代良将,熟悉军旅,骁勇善战。然而西羌战事,仍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而今夏育、田晏才能和谋略未必超过段熲,而鲜卑民众的势力却不弱于以往。竟然凭空提出两年灭敌之策,还自认为可以成功?
倘若兵连祸结,战况胶着,便不可半途而废。不得不继续征兵增援,不断转运粮秣,结果为了全力对付蛮夷各族,使中原虚耗殆尽。
『边疆祸患,不过是生在手脚上的疥癣一类的小患;内地困顿,才是生在胸背上毒疮一类的大患』。而今郡县的反贼尚无法禁止,怎能使强大的外族降服?过去,高帝忍受平城失败的羞耻,吕太后忍受匈奴单于傲慢书信的侮辱,和今天相比,哪个时代强盛?
『上天设置山河,秦朝修筑长城,汉朝建立关塞亭障,用意就在于隔离中原和边疆,使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远远分开』。只要国内没有紧迫和忧患的事就可以了,岂能和那种昆虫、蚂蚁一样的野蛮人计较长短?
『即使能把鲜卑打败,又岂能把他们歼灭干净,使朝廷高枕无忧』?过去,淮南王刘安劝阻朝廷讨伐闽越王国时说过:‘如果闽越王国冒死迎战,我大汉打柴和驾车的士卒只要有一个受到伤害,纵然砍下闽越国王的人头,还是为我大汉王朝感到羞耻。’而今,竟打算把中原人民和边疆外族等量齐观,将皇帝的威严受辱于边民,即便能如夏育、田晏所说的那样,尚且仍有危机。何况得失成败又不可预料?”
奈何灵帝不肯听从。
刘备看过蔡邕奏章后,久久不语。
蔡邕乃大家。所言句句珠玑,直指时局之弊。然而,自家事自家知。提出两年灭鲜卑的夏育、田晏,又岂能不知?便是想抢在疥癣小疾还未长成生死大患之前,趁鲜卑蝗灾积弱,一战胜之。
所求战果,也不是想将鲜卑尽数诛灭。而是斩杀敌酋,让鲜卑自乱。彼此攻伐,再无力南下。
如此机密,蔡邕显然无从知晓。而他也不通军事,尤其对胡人秉性,政权结构,亦不能知。而夏育、田晏,等将久居边疆,与羌胡作战。对异族秉性心知肚明。更知,只要檀石槐一死,鲜卑必然分裂成三部。朝廷只需如对付南北匈奴一般,行怀柔拉拢,分而化之。几十年后,鲜卑亦不再为患。
各有各的道理。
在刘备看来,此战或许可以避免。因为历史上的檀石槐亦是英年早逝。然而,就不知檀石槐的英年早逝,是否和匈奴王屠特若尸逐单于一样,与此战有关?
七月底,处暑刚过。
左丰便轻车简从,入了楼桑。
送来皇帝诏书,许刘备以给事黄门侍郎,兼领胡骑校尉,出关接应。
胡骑校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屯于池阳的骑兵部队,因大量使用大宛等西域国家进贡的优质马匹,故名胡骑校尉。与越骑校尉并列为西汉最精良强劲的部队。秩比二千石,所属有丞及司马。七校尉皆常置,此独不常置。东汉并入长水。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骑,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其军中将士,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
胡骑校尉因不常置,战后便可酌情收回。和车骑将军类似,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可罢官。十分方便。
左丰竟真把事情办成,令刘备刮目相看。好生款待,四处游玩,宴请不断。临走时,家丞耿雍又送上满满当当一个硕大钱箱。左丰亦不推迟,大喜而归。见少君侯辖地,日新月异。与先前一片白泽,不可同日而语。左丰更加欢喜。刘备与他结好。少君侯好,他自然也就跟着好。
年纪轻轻便是黄门令。中常侍指日可待!
关键是少君侯轻财重义,出手阔绰。有道是财可通神。上下打点,左右皆为耳目。消息灵通,在禁中如鱼得水。便是陛下身边的数位老大人,也另眼相看。称呼他叫‘少令’。此次托几位中常侍进言,亦手到擒来。志得意满,人上为人。岂能不喜?可一想到满箱金银珠宝,需花出去大半,不禁好一阵肉疼。转眼又想开。
来日方长。
护卫车架左右的帝国虎贲,各个威武雄壮。再回头,楼桑已不可见。
1。35 西乌铁骑()
少君侯以‘给事黄门侍郎,兼领胡骑校尉’消息一出,轰动邑中。尤其是蕃邸的胡商,各个与有荣焉。乌莲更是进出蕃邸,与胡商密谈。刺奸将消息上报,耿雍权衡再三,还是报于刘备。
刘备唤乌莲来问。乌莲答曰:招兵买马。
刘备旋即问道:意欲何为?
乌莲理直气壮:随你北上。
刘备不由一滞:此去关外,危机重重。你还是在家吧。
乌莲却摇头:有我在,你和王兄便会少些猜忌。
从刘备兼领胡骑校尉,乌莲便知。此去关外,必与右北平乌桓王乌延同往。有她在,刘备和乌延的关系自不会太僵。
果然识大体。刘备还能说什么。这便问道:你找招募都是何人?
乌莲答道:多是乌桓、丁零、匈奴、西羌勇士。乃西域胡商沿途所雇,穿越戈壁沙漠,抵达中原。所签皆是死契,抵达楼桑后便充作护卫。见邑中安宁,汉胡和睦。刺奸贼捕秉公执法。护卫多无用,反倒成了累赘。我花钱买下,胡商皆愿意。
刘备点了点头:有多少?
乌莲答道:打算凑足九百人。
刘备一愣:蕃邸如何能盛下九百护卫。
乌莲笑道:胡商在边郡互市,各地皆有商肆。你以为只在楼桑?听说他们在关外还有独立营地。丝路商人即便是鲜卑,亦不会加害。
刘备明白了。
话说,这些胡商之中,不会就有人靠贩卖武士牟利吧。
刘备对这些雇佣兵性质的武装,能有多少忠诚,并不相信。乌莲却说无妨。一旦钱货两讫,交割契约。胡人武士便会忠诚侍奉,至死方休。
真的假的?
胡人竟有此等契约精神?刘备将信将疑。
见刘备脸上疑色颇浓。乌莲又道:你在九江募兵四千。不也是雇佣兵?为何不疑有他?
刘备想想也就释然。正如乌莲所说。在九江时,刘备在市口竖旗募兵。下堆钱箱,凭力自取。不也和乌莲招募胡人武士雷同?之所以深信不疑,最主要原因,乃是因所募之兵,皆我大汉子民。
胡人性狭多疑。却未听说言而无信。只需谈好价钱,订立契约。便会驰骋左右,忠心不二。
西林邑中胡人武士渐多。装备更是五花八门。
时下葱岭西胡。较著名的有:鄯善、车师、龟兹、于阗、乌夷、疏勒、姑墨、大宛、蒲类、孤胡、乌孙、大小月支等。皆在丝路沿线,以游牧为生。
乌莲之所以信任,正因他们皆是西胡。与隶属于东胡的鲜卑,并不相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刘备不敢掉以轻心。这便命手下刺奸,细细查探。
这些西胡武士,往来丝路,通晓各国语言。就连幽州官话亦说的有七八分相像。交流起来并不困难。
《汉书》中有龟兹,国都延城。其国东通焉耆(乌夷),西通姑墨,北通乌孙。有人口八万余,佣兵两万余的记载。时在西域诸国中最为强大。《晋书·西戎》:“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一个人口八万余众的龟兹,竟有两万佣兵!
西域诸国想必皆是如此。
这也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