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和大臣在此议决,进而发布全国。明帝永平年间,造崇德殿,代却非殿为南宫正殿,直至汉末。
左丰说,今汉初时,北宫年久失修,故而一切事务皆在南宫处置。明帝即位后,方才大修北宫。
刘备欣然点头。做一个好黄门令的前提,必然要先做一个好向导。
嘉德殿在明光殿北,殿前有嘉德门,乃周时九龙殿旧址。九龙殿汉时已毁,只有九龙门尚存,九龙门时为嘉德殿正门。九龙门立三铜柱。每柱有三龙缠绕,故而称为九龙门。陛下继位后,追认亡父为孝仁皇{只称皇,而非帝},尊称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奉居嘉德殿,改名为永乐宫。
换句话说,陛下并未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时下,称太后者,只有窦太后一人。
然而。陛下既已为帝,从尊号的继承关系上说,孝仁皇后自然而然就成了孝仁皇太后。
故而南宫有二后。
太后召见外臣,必设屏风。
由亲随中常侍通禀。刘备这便趋步入殿,自跪屏下:“臣,刘备,叩见太后。”
“抬起头答话。”颐指气使的声音,自屏后传来。
“喏。”刘备缓缓抬头,只见屏风后人影婆娑。居中正坐的自是太后,围拢在身旁的多半是陛下妃嫔。
“先前所献之物,朕甚欢喜。临乡侯费心了。”
“谢太后。”刘备再拜。
“听闻是要了段太尉的宅子,住在殖货里?”董太后亦问家事。
“正是。”
“前些天,大长秋抱恙入明光殿请下圣谕。专为临乡侯开洛阳小市。小市一开,必然日进斗金。听闻临乡侯善经营持家,朕先前还不信。如今算是信啦。”
明光殿在鸿德门内。东临却非殿,乃尚书郎奏事之所。今汉设尚书台代三公主政。内设尚书令一人,掌官员选举以及尚书仆射、尚书上奏之事。尚书仆射秩六百石。分左右仆射,助尚书令处理事务,尚书令不在时,可代为上奏。其下为尚书。主管公卿、刺史、吏、外国及少数民族事务,下设左右丞各一人。六曹有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十八人。尚书令及属吏奏事,皆在明光殿进行。
因手握官员升迁,人事任命之权,尚书令权利极大。
甚至许多官员要先往曹节府叩谢,再赴尚书台办理交接手续。足见曹节权势之盛。还是那句话,他若不死,何来十常侍。
然而。太后此言是何意?
略作思量,刘备这便醒悟:“托陛下与太后洪福。若能日进斗金,臣必四时进献。”
“咯咯咯……”太后笑道:“都说临乡侯天家麒麟,果然聪慧过人。朕,先谢过啦。”果然是索贿来着。
“臣,不敢。”刘备再拜。
“朕又听闻,临乡侯喜事将近。正妻公孙氏,这便要诞下麟儿。”
“正是。”提及发妻,刘备不由语气一柔。
“两位侧室,亦有身孕。”
“是。”
“临乡侯后继有人,可喜可贺。”此句发自肺腑。先帝无子,乃至皇位无法延续。当今陛下采女虽多,亦少子。听闻后宫有一王美人即将临盘。陛下颇多爱惜。
“谢太后。”
“朕有一问,临乡侯可答可不答。切勿挂怀。”太后又道。
“臣,洗耳恭听。”
“有道是‘吃嫩娶小’。为何临乡侯如此人物,却要娶长母之妻?试想。再过十年,临乡侯风华正茂,可发妻已垂垂将老。如之奈何?”
“韶华易逝,容颜易老。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人生在世,匆匆百年。若能有一红颜相伴到老,夫复何求?”
“……”许久,屏后响起一声长叹:“君侯乃是长情之人。”
又说了些闲话,董太后便放刘备离去。
刚出殿门,便有先前代为通禀之中常侍,快步赶来。将一块凤鸟螭龙纹玉牌呈给刘备。言道,凭此玉,便可进出南宫。刘备谢过不提。
出永乐宫,黄门令左丰这便领刘备前往云台,拜见窦太后。
1。36 再见太后()
云台的白虎门内,亦为周朝所建。
亲随中常侍,入殿禀报。
言,太后凤体微恙,小憩未醒。请临乡侯稍待。
左丰谢过,这便带刘备参观云台。台上有高阁四间,是贮藏珍宝、图书的皇家宝库。
明帝永平初,命图画光武帝时名臣、列将像二十八人于云台,独不画马援。时马援女已立为皇后。东平王刘苍观二十八宿将图后,问明帝为何不把伏波将军列入宿将行列?明帝笑而不答。
黄门令左丰言道,明帝不画马援,表示不重后家,免蹈前汉外戚亡国的覆辙。于是云台二十八将里,皇亲国戚皆未曾列入。如光武帝从兄来歙功劳很大,最后亦未被列入。
刘备轻轻点头。可见防外戚干政,亦是今汉历代帝王之通例。更是引为心腹大患。
黄门令悄看刘备,又低声言道:光武先帝既是明主,更兼忠厚长者。云台诸将未有重蹈前汉韩〖信〗、彭〖越〗覆辙者。除冯异〖建武十年薨〗、岑彭〖建武十一年卒〗、祭遵〖建武九年卒〗、刘植〖建武二年薨〗早亡,余者皆得善终。可谓得其时,遇其主也。
刘备欣然点头。英主不杀忠臣。
云台除阁藏图书、珍宝外,也是祭祀场所。
黄门令又说,永平十五年〖72年〗秋,京师久旱无雨,明帝曾亲登云台,占卜求雨。次日京师普降甘霖,缓解旱情。
难怪时人相信天人感应。
朝廷更是专设太史令一职,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下置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就不知。是掌守明堂、灵台的太史令,夜观天象,先奏报明帝。曰:近期有雨,可行大雩。于是明帝登云台求雨。翌日果然大雨。
还是说。本无大雨,明帝登台求之。上苍怜惜,这便普降甘霖。
反正,太史令与陛下之间,必然颇多默契。
试想。大雩祈雨前,陛下必有一问:朕欲行大雩,太史令夜观天象,可知何日为宜?
太史令或答:明日为宜。三日后为宜。近期皆不宜。诸如此类。
于是,君臣心照不宣,心有戚戚。
窥一斑而知,天文地理的重要性。
正如孔明借东风。如此神鬼莫测之能,与之敌对,岂能不未战先怯?
云台有广德殿。乃是历代帝王寝殿之一。建武二十年六月〖44年〗,光武‘风眩’病重。便住在此殿调养。侍中阴兴殷勤服侍。光武帝病愈后,以阴兴护理有功,想封其为大司马,阴兴叩头谢恩,却不就大司马职。阴兴者,光烈皇后阴丽华同母弟也。
此时,广德殿为窦太后寝宫。
云台上转了一遍,刘备居高远望。内城、外郭,气象万千。再看北邙,绵延瑰丽,苍翠欲滴。不由感叹:“听闻孔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虽未曾登临泰山之巅,今登云台,却也能感受圣人心境。只可惜……”
“君侯惜从何来?”黄门令将刘备之语,铭记在心,这便笑问。
“只可惜,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刘备脱口而出。
黄门令左丰虽不知其意,却亦有喜色。
再回头,内官已趋步赶来。言,太后召见。
刘备这便与黄门令左丰赶去拜见。
脱鞋入殿,刘备趋步躬身,跪在屏前。
“臣,刘备叩见太后。”
“君侯免礼。”声音一如既往的如沐春风。传言窦太后善妒。先帝灵柩尚在前殿,便杀宠妃田圣。刘备两次相处,感觉并非如传闻那般。或许,此一时彼一时。先前大权在握,如今被禁云台。形势不同,心情亦大不相同。
“君侯所献之物,朕甚是欣喜。今召君侯来,乃为面谢。”
“臣,不敢。”刘备再拜。
“所献皆是临乡名产?”太后又问。
“是。”
“听闻陛下金口玉言,为君侯另开小市?”
“是。”
“甚好。诸如火玉华胜、金丝毛毯、狐嗉大氅、毳裘锦褥、鸡鸣华枕,琉璃香露。若能贩来洛阳,必将大卖。”太后很有商业眼光啊。
“谢太后。”刘备这便言道:“若能大卖,臣自当四时进献。”
“君侯费心了。”与董太后不同,窦太后显然意不在此:“却不知,第一批名产何时能到?”
刘备心中一凛。这便答道:“春分前后,许能到。最迟莫过于清明。”
“如此,甚好。”
刘备怕太后不知绶带内密诏,自己已知晓。这便言道:“说起名产抵京,臣倒是颇为思念家母与发妻。无奈发妻临盆在即,母亲无法远行。不然便让母亲随船入京,也染一染我大汉帝都气象。”
“君侯至孝。既已在京城安家,总有机会。”太后语气一轻。已然会其意。
“太后说的是。”刘备也暗松一口气。
又聊了些家常。内官示意太后用药,刘备这便告辞。
听闻屏风后太后轻咳数声,便又言道:“云台巍峨高耸,风起云涌。今乍暖还寒,太后当善保凤体。”
“君侯费心了。”
“臣,告退。”刘备再叩首。躬身后退,转身出殿。
须臾。便有一小黄门捧药入殿。一进一出,擦身而过时,刘备嗅到药香异常浓烈,精神竟为之一振。却不知是何良药。
左丰送刘备由白虎门出宫。这便返回复命。
刘备乘车驾出城,抵达将军府。思前想后,并无不妥。这便松了口气。
入中庭寝宫。七婢已等候多时。上前为刘备除朝服,换常服。敷面净手,殷勤服侍不提。
用膳毕,再上书楼。主簿贾诩已等候多时。取来名帖十数份,皆是百官宴请。刘备尽数搁置,并无兴趣。不料去翻到侍中何进的名帖。
刘备这便问道:“何人送来?”
贾诩答道:“乃是袁绍。”
“因何宴请?”
“陛下拜侍中为将作大匠。故而大宴宾客。”贾诩答道。
刘备这便点头:“如此,且去会一会洛阳英杰。”
1。37 菟园游猎()
上陵礼祭初见何进时,乃是侍中。
侍中为近臣加官。无定员,多由名儒或贵戚子弟担任。“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作为近臣,侍中掌管陛下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陛下端便器。足见亲近。
将作大匠却掌中校署,位同九卿。对何进来说,自然是升官了。按照我朝惯例,皇后父兄必为大将军。何进估计也不会在将作大匠的位置上待太久。故而只是侍中,身边便围拢了许多豪杰。
袁绍虽白身,却出入何进府中。两人交从甚密。今日亲来为何进递送名帖,便可见一斑。因何宴请刘备,或亦有结好之意。想必不会发难,刘备但去无妨。
地址却不在侍中府。而是在洛阳西郊,菟园。
菟园乃前大将军梁冀私园。位于洛阳西郊,范围经亘数十里,据说,乃是调动属县卒徒予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