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整个封建时代,便会发现一个简单至极的现象。每有朝代新创时,皆人少而国狭。待人口增多,国土亦开始扩张。兼并来的土地,便是为了养活不断增多的人口。然而在封建体制下,随财富积累,自然会产生分配不均。大量财富向少数人群聚集。大量底层人口赤贫如洗。于是饥民揭竿而反。均田分产,杀人夺食。只求一口饱饭。

    暴乱过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田地荒芜,人口凋零。先前被少数人囤积的大片良田,皆成无主荒地。‘明主’再行屯田养民,将先前尽毁于暴乱中的村落、良田,再次修复、开垦。如此反复。

    此不是救世。根本就是封建时代的‘休克疗法’。

    如何解决?

    很简单。让生产力与不断膨胀的生产关系,时刻匹配。

    具体办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刘备的临乡,便是他的试验田。

    如能成功,便推广全国。然,位卑言轻。单凭今时今日的他,是无法做到的。如何才能身居高位?

    唯有将原本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上层建筑,悉数打破。

    此便是恩师、四位大儒、乃至主簿贾诩口中的‘待天下有变’。

    刘备要如何做?

    ‘静观其变’。

    身边所有人,甚至刘备自己都知道,这是他唯一也是最佳的选择。奈何心有猛虎,恶极噬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那种深深的无力挫败,时刻炙烤着他的内心。

    若无来自母亲,妻子、义弟、挚友的情感维系。刘备绝不是今日之人畜无害,温润如玉的刘备。

    曹操说,论天下英雄,唯使君操耳。

    此句不见史料。然而作为一个靠谱的说书人,必然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共同点。

    用后世的话说,两人是同一枚硬币上的正反两面。

    本质别无不同。

    言归正传。

    胡姬酒肆,后楼精舍。

    鸡鸣时分,曹操猛然惊醒。翻身坐起,只见室内铜灯如豆,对面袁绍、袁术,鼾声四起,睡意正浓。用力拍了拍脑袋,赶走宿醉的眩晕。见床前矮几,上置一(陶)瓯。伸手取来,沾唇一试,乃是清水。这便仰头饮尽。烟熏火燎的腹中,顿时一片清凉。精神为之一振,这便麻利起身,取长袍束带,发冠丝履。

    今日早朝,断不能迟到。

    着急忙碌间,忽心生一念。

    身形随之定住。

    须臾,又双手持冠,颓然坐在榻边。

    打量着手中小冠,曹操忽然哑然一笑。眼角似有泪光,却不去擦拭。反手将小冠掷出,临窗高卧,不久已鼾声大作。

    隐隐约约,耳畔似有人言。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且都噤声!

    别搅了曹某人一席清梦。

    “孟德?孟德?”

    怎又有人呼唤?

    不耐烦的睁眼。却见袁绍、袁术二兄弟,透着一丝坏笑的脸。

    “孟德。日上三竿,朝会怕是赶不及了。”袁绍笑道。

    “该死!”曹操以掌击额,满脸懊恼:“昨晚大醉,追悔莫及!”

    曹操的表情,袁术很满意。眼中虽笑,口中却劝道:“那乌烟瘴气,尿骚刺鼻的朝会,不去也罢!”

    袁绍亦笑劝:“先时你为北部尉,年前又征为议郎。两份差事,兢兢业业。可谓忠心赤胆。先前你棒杀蹇图,得罪权贵。近日你又屡次上疏,直言弊政。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你上陈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乃致满朝奸邪,而忠良之士却不得重用。言辞恳切,却不知有无被陛下所纳?”

    “本初乃大将军门下首席,又何须问我。”曹操答道:“在其位,谋其政。身为议郎,自当顾问应对,直言进谏。至于陛下采纳与否,我其能知?”

    “如你所说,满朝文武,多是奸佞鼠辈。我早知无力匡正,这才屡辟不就。”袁绍叹了口气:“只求大匠能再进一步,早登大将军之位。到那时……”

    说着。袁绍竖起右掌,重重下劈。

    此话对袁术索然无味:“且不说这些。今日金水小市开张,必然热闹非凡,如何能少了我等。”

    “同去!”曹操一跃而起。

    之所以着急开张,乃因财政捉襟见肘。春暖花开,万物萌生。姻婚嫁娶,喜生贵子。实在是举不胜举。竟有三公年过半百,垂垂将死还要娶妻?!

    能蠢动一下,算您老赢。这礼金,我出便是。

    皆知临乡侯豪爽利落,一掷千金。如此财神下凡一般的人物,如何能少了份喜帖?

    于是乎……

    刘备要参加的喜宴,竟从春深夏初直排到秋末冬寒!

    参考给两位太后和何皇后的礼单,从三公始,如此逐次降等。合算下来,亦是一笔巨款!

    不去,伤情。去吧,伤财。

    如之奈何。

    做一个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豪杰,容易么我。

    下朝后,陛下临轩高望。见群臣三三两两,出宫门,上车驾,皆奔上东门而去。不禁问道:“阿父,今日有何喜事?”

    张让略作思量,这便言道:“今日临乡侯金水潭小市开张,群臣皆去恭贺。”

    “哦?”陛下一愣:“为何百官皆知,独朕不知?”

    “陛下明鉴。”张让谄笑道:“临乡侯并未通知,百官之所以自行前往,乃因……”

    “说来。”

    “乃因,先前府中有事,皆向临乡侯府投过喜帖。正所谓礼尚往来。如今临乡侯喜事临门,焉能不去?”张让躬身笑答。

    “呵呵……”陛下笑着点头:“百官必是冲昨日抵港的那一万石临乡名产而去。”

    “正是,正是。皆知临乡侯富甲一方,为人又豪爽利落。虽拜卢尚书为师,却并不与党人沆瀣一气。整日飞鹰走犬,击鞠饮宴。身边皆是游侠,公子。或如袁绍、袁术之流。故而,临乡侯的金碗,端着最不烫手。”

    “有理。”陛下一声长叹:“翠玉琼浆,琉璃香露,皆已风靡宫闱。百官亦有家眷,如何能免俗?”

    张让瞥了眼陛下,知其心意,这便说道:“何止是百官,便是老奴,亦想去沾沾临乡侯的贵气……”

    陛下哈哈一笑:“你这嬖奴。倚老卖老。朕之钱货,比临乡侯如何?”

    “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岂是临乡侯可比?”张让等的便是此句,心中早就打好腹稿。

    “如此,从邸库中再取一亿钱,存入你家便是。”陛下大袖一挥。

    “老奴,叩谢天恩!”张让狂喜跪地。

1。57 借鸡生蛋() 
待恭送陛下回宫,亲随小黄门这便问道:“阿父,家中存钱再多,也是陛下所有。与我父子何干,又有何可欢喜?”

    张让笑答:“痴儿,岂不闻‘借鸡生蜑(蛋)’?陛下将财货存在我家。虽不属我,却可为我所用。先前扶风孟陀,无钱买官,便赠我一斛菖蒲酒,乃拜凉州刺史。众人皆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莫非还有隐情?”小黄门急问。

    “我便跟他说,两千石凉州刺史易得。然陛下要二千万的修宫钱却难少分毫。”张让嘿声一笑:“他散尽家财,只为见我。何来两千万?”

    “孟陀如何作答?”小黄门追问。

    “他能如何?面露难色,跪地无声罢了。”张让语气一转:“见他掏不出这笔修宫钱,我便说道,‘陛下知你囊中羞涩,特许就任后再加倍偿还’。”

    小黄门先是眉开眼笑,跟着一想又不对:“阿父,加倍亦为陛下所得,与我父子何干?”

    “痴儿!孟陀有没有,又是何时出这笔修宫钱,陛下岂能尽知?陛下问起,我便说孟陀已足量缴纳。待他到任,将四千万钱尽数送来……”

    “便有两千万入了阿父的私库!”小黄门恍然大悟。

    “一进一出,两千万入手。”张让低声笑道:“今陛下又给一亿。我便能再赊卖五刺史。如此,借陛下之钱,生我家之财。一亿钱转手变两亿。库中铜钱分文未少,陛下如何能知?”

    “阿父高妙……”小黄门喜不自禁。

    殖货里,金水潭。

    此乃主簿贾诩,最风光的一天。

    本以为殖货里深处,金水潭小市名声不显。主公又未曾提前送帖。草草开市,无人知晓。岂料百官皆到!

    一问方知。刘备只把消息告诉了恩师。好让恩师安排学坛士子,参访太学。不料今日早朝,等开朝会时,恩师随口一说。于是左右相传,百官皆知。

    足见主公之盛名,洛阳城一时无两。

    刘备却心知肚明。所谓礼尚往来。今日金水开市,百官皆来。他日家中有喜,刘备又岂能不去?

    刘备正与恩师、刘御史、陈太常、张司空、杨司徒、崔太尉等人闲聊。

    忽听背后一声轻唤:“玄德?”

    众人闻声纷纷回头。正是神情倨傲的何大匠。

    刘备急忙上前,先长揖行礼:“大匠亲临,蓬荜生辉。”

    “哦。”见刘备笑脸相迎,何进面色顿时和缓不少。这便回礼:“听闻金水开市,某家特来相贺。”

    “劳大匠费心,备感激不尽。”刘备再拜。

    见刘备对何进甚是恭敬,且全无避讳。崔太尉偷眼看向身旁同僚,又看刘备恩师。皆面色如常,这便将已到嘴边的话,又压了下去。

    张司空笑道:“玄德汉室宗亲。大匠乃属外戚。宗室相交,不可以同僚相待。前些天,大匠在菟园摆宴,玄德乘御赐车驾亲往赴宴。后来皇后召见,亦多称赞。此乃天子家事,我等不宜议论,亦并无不妥。”

    恩师轻轻点头:“司空所言极是。”

    向来黑白分明的刘御史亦附和道:“我等皆外臣,玄德乃宗亲。自然不同。”

    崔太尉在心底翻了个白眼。说到底,终归是自家门徒,怎么看怎么好。

    刘备正与何进叙话,又听一声轻唤:“老奴,拜见君侯。”

    抬头一看,正是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

    “老大人快快请起!”不等曹节跪地,刘备急忙上前扶起:“不过是财货小事,老大人何须亲临。”

    曹节仰望刘备,目光炯慈。宛如打量自家后辈。

    刘备心中一暖。内官虽是家奴,又何尝不是家人。否则,陛下又岂会称张让为‘阿父’。赵忠为‘阿母’。

    崔太尉又偷眼去看恩师等人,顿时了然于胸。

    不等张司空开口,这便抢着说道:“大长秋兼尚书令乃天家嬖奴。玄德见他老迈,伸手搀扶亦是得体。”

    众人立时对铜臭未散的崔太尉,高看一眼。

    “威考此语,可谓老成持重。”难得刘御史亦夸赞。

    恩师一语中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老奴此来,除去贺喜,亦来复命。”曹节耳语。

    “莫非七人身世,老大人已经知晓?”刘备大喜过望。

    “幸不辱命。”曹节笑答。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春深日暖,单衣薄透。长此以往,必出大乱。刘备焉能不喜。

    曹节又道:“线索虽多却也杂乱。且容老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