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闭门著述,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后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以为优于《论衡》。
“既曾拜读赵长君之诗,二位必是开明女子。古羌旧习,当可弃也。”刘备笑道。
“此乃女豪之命,不敢不从。”许师又答。
“女豪聪慧如此,亦识大局。又岂能以此低劣手段,只为折辱与你。”刘备言道:“料想。此行,乃是让二位,见识陇山旧貌新颜,观我羌氐汉胡共存。以为纾解。”
“女豪所想,我等岂能知晓。然既奉王命,自当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纵百死不悔。”许师对曰。
“孤,已知也。”刘备轻轻点头:“二位且随我来。”
出精舍,登车驾,沿街而行,直达四海馆。
四海升平。有升平,必有四海。
四海馆,背山东面,巍峨高耸。仿黄金台四方馆而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水花木,步入人间。宛如仙境。
“可是取四海升平之意?”一路叹为观止,卢氏忍不住发问。
“正是。”矗立高台,刘备手指西南:“待扫平西羌,孤将重开西海郡。大汉终将,富有四海。”
见许师面无表情,卢氏笑靥如花:“王上文治武功,今汉少有。”
刘备笑道:“二位可知,大震关城,有民十万。多羌氐诸胡,西官游商。如孤一般,出身关内的汉人,凤毛麟角。然,城中百姓,又岂非我大汉子民乎。汉人,古往今来,并无定种。自高皇定立天下,四夷纷纷来投。只需习汉字,说汉语,知天道,晓人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伦五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见素抱朴,和光同尘。四海升平,天下大同。那时,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民。”
“王上心胸,又岂是我等山野愚妇能及……”卢氏眸生异彩,不禁喃喃自语。
“孤,言尽于此。二位当珍之惜之。”刘备目光如炬。
二人心怀叵测,竟不敢忤视。
1。99 进身之阶()
乘幕府马车,驶向关首。许师与卢氏,枯坐无言。
许久,卢氏言道:“此事或不可为。”
“姐姐何出此言。”许师问道。
“先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今日得见,蓟王果然英雄了得。”卢氏言道:“我之媚术,或可惑乱众生。然却无法令英雄折腰。此事,不如……就此作罢。”
“姐姐怕了?”许师反问。
“若只我一人,纵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然万一事败,牵连一家老小。悔之晚矣。”卢氏言道:“所谓‘卑不谋尊’,只因‘尊者’权势滔滔,生杀予夺。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飘杵。蓟王今日面见,乃是行‘先礼后兵’,劝我等回头。”
“若不回头,又当如何?”许师再问。
“若不回头,许,再也回不了头。”见惯生死的卢氏,眼中竟隐有惧色。
“如此,姐姐当自回。舍我一人,能阻汉人役我百万族众,又有何所惜。”许师不为所动。
卢氏一声轻叹,不再言语。
同上陇山,半途而废,舍友独回,是为不义。行走江湖,断不可如此行事。然心中又升一丝侥幸。许,蓟王并未发觉,亦未可知。再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以我二人上佳姿色,得蓟王幸之,事或能成。
心念至此,卢氏这便强留作陪,寻机行刺不提。
升平里,环绕陇山一圈。东坂多东官。西坂多西官。东官便是流徙敦煌的关东罪官。西官自是西域都护府之官。
诸如西凉刺史府一众属官,多聚居在比“升平里”稍低一阶的“承平里”。承平里,取“四海承平”之意。又往下,便是士人聚居的“清平里”,取“四海清平”之意。再往下,乃丝路豪商聚居的“富平里”,取“四海富平”之意。
正因四海馆依山而建,虎踞陇山正中,纵跨数个街衢。故数个里弄,皆内涵“四海”之意。
取名亦有深意。足见蓟王长据陇右之心。
上行而下效。
见匠人不惜工本,将升平里馆舍立柱,皆用筒砖嵌套。关城居民亦纷纷购买,包裹自家立柱。画像筒砖为“雌雄空心砖”。雄砖有轨,雌砖有槽。凹凸相合。包裹立柱,甚是牢固。筒砖可防山鼠啃食盐渍木。早在管宁修造督亢时,便已令匠人烧造。亦历经数代改良。乃掺入东凌运回的冶炼矿渣,烧造而成。坚如磐石。“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有“铅砖”美誉的秦砖,与汉瓦并称于世,足见一斑。
话说。自北海一龙离任,新任督亢令一职,悬而未决。一城政务,皆由蓟都尹娄圭代管。去年正腊前,大朝会。王太妃还问起四方馆可出大贤。今春伊始,便传捷报。
有北海营陵人,王,字叔治。登临六层楼,憾止黄金阙。
当殿问政,对答有据。遂拜为新任督亢令,食俸一千石。
督亢令一职,之所以悬而未决。正因北海一龙,政绩斐然。南蛮感恩戴德,自归于汉化。再加督亢两位贤者,胡腾与张敞,教书育人,潜移默化。如今督亢少年童子,已与汉人无异。党锢虽未解,刘备却已擢升二人为学坛祭酒,食俸六百石。然,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眼看督亢汉化大成,若无循吏继任,乃至反复,反而不美。今王同为北海人氏,乡音不改,鬓毛未白。年富力强,正当大用。接任督亢令一职,足可放心。
为政半月,民心得安。
蓟都尹娄圭评价:王忠贞正直,素怀大义。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书报大震关。蓟王亦颇多欣慰。正腊虽过,仍特赐“六珍六宝,六馐六馔”,外加半年食俸。王上书拜谢。得遇明主,真乃三生有幸。
黄金台上四方馆,之所以名动天下。正因其,能提供天下寒门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且蓟王言出必行。只需登临黄金阙,必食二千石。蓟国上币二千石,足可媲美三公万石年俸。
黄金台对寒门的吸引力,毋需多言。
刘备在陇山,造四海馆,亦有此意。如此,关西寒门便无需千里迢迢奔赴蓟国,便可得“进身之阶”。
四方、四海,皆有扫榻以待“天下俊才”之意。
“三加九锡”诏书,如约而至。陛下赐婚诏书,竟也裹挟其中。倒让蓟王君臣,始料不及也。
消息传回西倾山,百万钟羌,无比拍手称快。
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寒夜漫漫,孤枕难眠的女豪,亦彻底心安。数日待嫁不提。
万事俱备。只需等蓟国千车名产抵达西倾王庭。二人便将行结婚大典。至于陪嫁。牛羊、骏马,仆众,必不可少。刘备看中,还是女豪身后百万钟羌。愿意出山的钟羌,当如氐人无二。不愿出山的大小豪帅,刘备亦不勉强。好言安慰,着令善待。
西倾山王庭,亦将修造成汉家城池。取暖可用热泉,度日可燃石炭。戏志才曾代主许诺,修造城池,为汤沐邑。蓟王一言九鼎,自当兑现。
还有逆上高原。
不急。徐徐图之。
大震关首,云霞殿。
“三加九锡”诏书已至。刘备遂开府议。
“启禀主公。陛下精于算计,传闻在西邸做列肆,常与宫女假扮商贾,行货卖嬉戏。今,三下诏书,欲加主公九锡。天下人皆拭目以待。主公何不与陛下讨价还价,亦行货买嬉戏,以悦圣心。”李儒笑道。
刘备轻轻颔首:“先前。诸位让孤‘另求他物’。可是要索取封地。”
“然也。”李儒等人相视而笑。
荀攸起身奏报:“陛下行‘抛砖引玉,真赐假予’之计。不过是吝赏啬赐,想堵悠悠众口。王上自当争取。”
“以诸位之见,当索取几县?”刘备问道。
“当取二县。”李儒并指言道。
“为何二县?”刘备又问。
“蓟国已有九县。再并二县已过十,是其一。陛下先前不过增封三县,若再求三县,则为贪得无厌,是其二。若只求一县,我等又心有不甘,乃其三也。”李儒笑答。
“不求加九锡,却求赐婚增邑。”荀攸言道:“此可比王翦‘请宅自坚’。以消陛下疑虑耳。”
“善。”刘备深以为然。
这便命荀攸等人,拟表三拒。另求增封二县。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1。100 取之有道()
所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又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诚如陛下所思所想:人,总有所求,或趋名逐利,或沽名钓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那么,蓟王何所求?
若求大汉江山,断不能给。若求裂土增封,自无可厚非。若求美人如玉,当多多益善。
奈何人心隔肚皮。
蓟王之真心,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如今贵为王爵,位极人臣。稍后还当重用。不可不察。
故陛下以“加九锡”相试。若蓟王受领,乃犯人臣之大忌。如窦太后所言,日后必诸多设限。罗织罪名,莫须有构陷。轻则削县,重则除国。身死族灭。
然若蓟王推辞不受,恪守臣节。陛下亦会心生警惕。因为在陛下看来,人总有所欲。有欲必有所求。无人例外。蓟王乃当世人杰,自也不会例外。若行虚情假意,更需警惕。
一言蔽之:领受九锡,显露野心;拒而不受,隐藏野心。于是,受与不受,皆不能令陛下安心。陛下若不安心,蓟王又岂得安心。
于是,退而求其次。
蓟王索要“赐婚”、“增邑”。
既表示对皇位“无野心”,又展示自己“有所求”。
陛下纵肉疼不舍,却也给的安心。
蓟王有功理应得赏,亦是理所应当,受之无愧。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君臣无间。
再一言蔽之:“无野心而有所求”,方是蓟王安身立命之道。无欲无求,死也。欲壑难填,死也。
如此复杂难寻的义理交锋,差之毫厘的细微拿捏,生死一线的精准算计。自幼身居高位,快意恩仇的刘备,又如何能知晓。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思前想后,蓟王这便起身下拜:“得诸位鼎力相扶,乃备之幸也。”
殿中诸谋主,亦肃容回礼:“得遇明主,亦是我等三生之幸也。”
君臣相知,莫逆于心。
“九锡”,周朝已见记载。《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后有注疏:“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周时,天子会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诸多方面,有极大成就的诸侯,九种特殊器物,便是“九锡”。
周时加九赐,无关帝位。直到王莽时,“加九赐”才变得别有用心。王莽欲篡汉,然时人皆以为,汉朝乃天命所归,王莽本是汉臣,若冒然篡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国不正。国不正则位不稳。为名正言顺,王莽这才炮制加九赐,作为称帝的前置。加九赐后,王莽一切“如天子之制”,最终篡汉。
“加九锡”,本是对人臣最高褒赏。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皆加九锡而位极人臣。然自王莽始,凡“加九锡”之人或其子,颇多篡位者。
王莽始作俑者,后被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