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套方案之所以被单独的列出来,而没有被划归到第二套方案最后保留的一部分计划,那是因为第四师团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第四师团关乎帝国之后在本州岛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没有人想提前暴露第四师团。
而在这个计划中,他们是打算等帝国军队打到大阪的时候,在启动第四师团这颗暗子,或者当帝国军队即将抵达大阪,又恰好因为战局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前启动第四师团来切断敌军的后路。
所以,第三套方案只是个备选方案,被提前拿出来使用的可能性并不大,甚至这个计划根本就不会被同意。
但是暂且不管上面是否会同意,他们作为司令部,这个计划必须要有的,而且这也只是个备选中的备选,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上。
“第四套方案呢?”曹锟紧皱着眉头问道,这三个方案的冒险性有些太大了,一时间曹锟也拿不定主意。
“第四套方案只是作为最后的备选,如果前三个方案全部失败的话,才有可能启动这套方案,而一旦这套方案被启动,我们就必须要做好接受更大损失的可能性。”说着,蔡锷从自己的身上取出一副日本地图,这幅地图已经被他亲自标注好了,并且随身携带,这份地图只有这一份,除了蔡锷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份地图的存在,也并不知道第四套方案的存在。
虽然一套方案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因为中间还有大量的细节需要去商定,但是作为最后的备选方案,蔡锷不得不小心谨慎,至少在前三套方案全部失败之前,蔡锷都只会自己去完成前期的计划规划。
将曹锟单独的拉到了一间休息室内,蔡锷将那幅地图摊开,指着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地区,低声的说道:“本州岛唯一适合大规模登陆的地方只有关东平原,九州岛则是南部地区,其余地方均不适合登陆作战。如果前三个方案失败,我们唯有启动第四套方案,在这里与日军死扛,从正面战场敲开他们的防御。
但是据我所知,日军计划在这里部署二十个师团的兵力,而一旦启动第四套方案,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最少半年的准备期,而那个时候,日军估计也早已了解到了我们的目的,到时候或许那里会有三十个师团,或者四十个师团。
双方上百万兵力的比拼,而我军作为登陆一方,在前期的时候兵力上是占据着绝对的劣势的,即便半年后我们能够一次性投放四个师的部队登陆,在面对四十个师团的日军的时候也依旧力不从心。
而且这也极不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并不建议实行第四套方案,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必须要确保前三套方案能够成功,甚至在这三套方案中可以放弃一定的利益,扩大一部分损失也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在本州岛站稳脚跟,哪怕只有一个码头大小,也要强过执行第四套方案。”
曹锟面无表情的看着那副日本地图,上面被蔡锷划的有圈也有箭头,能够清晰的看到第四套方案的初步执行方案。
这个方案如果实施,他们一定会创造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先例,但是这个先例却是需要以大量的人员伤亡去付出代价的,曹锟并不想要这样的先例。
双方上百万人的登陆与反登陆作战,这已经超出了人类对战争认知的极限程度。
所有人都对皇家陆军有着绝对的信心,但是这种程度的登陆作战,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看到的局面,除了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以外。
日本人那中二的属性,也是这项计划是否能够成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日本平民也参与了进来,那么最终的结果又会怎样?除非是中华帝国能够走一路杀一路,杀到最后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敢再有任何的反抗思想。
但是这样的话,势必会让中华帝国深陷日本战场当中,这同样的不符合中华帝国的利益,出征前,皇帝曾经召见了曹锟和蔡锷两人,并且给出了最后的通报。
帝国可以放权给他们,但凡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觉得有用的,帝国都会竭尽全力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帝国也同样是有底线的,最迟不能超过三年,对日战争必须要结束,日本的反抗势力必须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按照原本的计划,当第三年的百万兵力踏上日本本土的时候,就是压垮日本这个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计划被改变了,三年的期限却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
皇帝的限期结束战争,也让曹锟可蔡锷感觉到了帝国在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动作,如果日本战争没有结束,接下来将有可能成为束缚中华帝国发展的脚步。
第四套方案,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日本主力部队的方案,但是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同样的也是一场消耗战,这种双方条件不等的战斗,最好还是不要发生的好。
“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出来,我不希望看到第二套计划的实施。”曹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许久之后,缓缓的放开了那紧皱着的眉头,对着蔡锷吩咐道。
“是”
随着曹锟的表态,关于之后的登陆作战基本上也就定下了腔调,将会以空降师为主,对日本本州岛发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登陆作战,战争就像是一场赌博,没有平局,要想胜利,就只能看谁下的本钱更大一些,谁的决心更大一些。
中华帝国有他们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是日本人所不具备的,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人接下来的战斗只会越来越难打,各种资源也会越来越缺少,到时候会缺少弹药,缺少药,缺少粮食,饿死的日本平民会数不胜数。
二十年后,时任帝国军部大臣的蔡锷在回忆录的对日作战篇幅中这样写道,下面的士兵,基层的军官,高层军官,甚至是位于司令部,制订了整个计划的我们,还有那些在本土的各级官员,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最终会是那样的结果,那场战争就像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刚开始的时候由易入难,曾经一度几天几夜愁的睡不着觉,但是当我们扛过那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占领日本竟然是那么的简单。
放眼现在来看,其实当时我们取得那样的成绩也并不意外,如果无法取得那样的成绩反而显的有些意外。
:
598:司令昏迷了()
598:司令昏迷了
“撤退”
随着一声令下,数千日军缓缓的向后撤去,5月18日,这已经是日军在最近三天内发起的第四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了,可是这四次的进攻,除了在战场上留下了大量的日军尸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进展。
每一次的进攻都被对面的中国陆军顽强的击退,日军在这两天之内,又增加了近万名伤亡士兵,但是到目前为止,随着后续的援兵持续的到来,日军的兵员数量反而增加了两万人,目前屯聚在函馆周围的日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七个师团,将近八万人的规模。
虽然在总兵力上与中国陆军相差无几,但是在战斗力方面却很难相提并论了。
日军总司令大岛义昌也更是愁的几天几夜都没有合过眼睛,每每刚一闭眼,便满脑子的都是前线的战事,能用的办法大岛义昌已经用尽了,可是战事却没有丝毫的进展。
而原本七个师团有将近十二万的战斗部队,可是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他们就折损了将近四万人,而对面的中国陆军的损失,怕是最多只有几千人,唯一的消耗,或许就是他们的弹药了。
今天的进攻当中,大岛义昌调来了一个大队的炮兵,这是日军少有的重火力,而之前因为运力有限,所以日本方面将更多的运力用在了兵力的运输方面,并没有急着去运输火炮。
可是随着一天的战斗,刚刚抵达前线不足一天的炮兵大队便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中国人就像是有着打不完的弹药似的,日军每一次的攻击,他们总是能够用最强烈的火力将他们击退,当日军每一次都认为他们没有多少弹药的时候,日军总是会被自己的幻想所打败,因为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火力强度,并不弱于之前的任何一场战斗。
除了第四师团以外,其他的六个师团基本上已经被这里的战事给搞的有些神经质,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的办法,一旦命令下达,就只能硬着头皮去进攻。
这个时代的日本,还并没有完全从之前的国际地位中转变过来自己的思想,这些部队大多数都是最近几年或者近期才新招募的部队,在他们的心中,都还幻想着日本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中国人虽然能够打到他们的本土,但最多也就是昙花一现,他们很快就会无法支撑的。
所有人都是抱着这种心态到的战场上,但是经过几战之后却发现,原来他们错了,他们一直都在被帝国高层蒙骗,虽然心中有些愤怒,但是心中那对天皇的忠诚,却始终鞭策着他们这些人,让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对敌人的阵地发起了一次次的冲击,哪怕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消耗干净对方的弹药,他们也愿意挺身而出。
前面的人的心思开始出现了丝丝的动摇,但是后面的人却依旧被蒙在鼓中,日本政府并没有将前线的战况如实的公布出来,他们的民众到目前为止,都还不知道他们面临着的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么的强大。
但是日本政府也并没有失去理智,他们虽然隐瞒了前线大部分的消息,但至少也透漏出了一些消息。
比如,在5月15日的时候,明治天皇趁着病情有所缓解的时候对外发布了诏,诏中宣称中华帝国的实力非常强劲,帝国勇士能够在武器装备并不占优的情况下,依靠着精湛的个人素质,上级细密的指挥,与友军完美的配合作战与敌人相抗衡,并且渐渐的稳住了前线的局势。
但是帝国需要更多的勇士到北海道去,到那里去将敌人赶下大海,赶出家园。日本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中国人增兵的速度肯定赶不上日本,天皇号召日本的青年们能够主动的进入到军营,接受军事训练,然后到前线去杀敌立功,保家卫国。
在这道具有较强迷惑性的动员诏发布之后,日本本州岛在短短的两天内便接到了将近二十万适龄青年入伍的报名申请,或许因为时间因素,这二十万适龄青年大多数都是京都附近的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日本政府的估测,这次他们至少能够动员两百万以上的军队。
这么多的军队人数,绝对不是中国人能够抗衡的,哪怕他们在武器装备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哪怕目前在北海道那边,日本的战事处处失利,只要能够稳住本州岛,将这些新兵训练成兵,那么日本便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日本的高层也分析过俄国战败的原因,无非就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军队数量不足,平民数量不足,加上俄国正在内乱,极大的分散了沙俄政府的注意力,还没等他们腾出手去对付中国人,就已经丢掉了大片的土地。
俄国那种情况,在日本并不存在,所以日本高层也有理由相信,日本一定不会重蹈俄国人的覆辙,他们一定会战胜中国人的。
但是不管怎样,除了北海道那少数的日本平民和军人认识到了中国陆军的强大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