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事态愈发严重,李先生怎么看?”
李助手捻疏须,声色不动。“董仲颖与吕奉先之决裂,或早或晚。南阳该如何应对,要视袁公心中志向而定。”
“哦?”袁术微微一笑。
荣登九五,面南称帝,是他和李助之间的默契。
不过,现在时机尚不成熟。称帝这种话,现在说出来,多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嘿嘿,术真心讨教,李先生就不要兜圈子了嘛!”
李助也笑了。
“袁公旷世之才。而今,长安事态,是天降之机。机不可失,主动方能争先。”
“如何主动?”
李助探身向前,压低声音道:“今碍袁公成大志者,唯一事尔。”
袁术当然清楚李助的意思。他想要称帝的最大障碍,就是当今皇帝刘协还在。此时称帝,必引得万夫所指,天下诸侯,群起而攻。
袁术无奈地叹口气。
李助继续道:“韩非子有云,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如今,长安陷入危局,而当今之君,亦犹累卵也!”
“李先生的意思是,还要继续等?”袁术心不甘啊!
长安虽乱,但毕竟还是大汉的地盘。董卓吕布,虽有狼子野心,也不敢轻易把皇帝怎么样。
而当今皇帝刘协,仅仅十一岁。
继续等,啥时候是头啊?!
一想到这事,自诩沉稳儒雅的袁术,也不禁皱起眉头,连连叹气。
“袁公莫气馁,只需稍作谋划,便可遂愿。”
袁术急道:“李先生快讲。”
李助三角眼眯着,阴险尽露。“袁公若想成大志,有两件事,必须满足其一。”
“那两件事?”
“其一。便是那小皇帝暴毙!”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助已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不再有任何避讳,直说大逆不道之词。
而袁术。也已被皇帝梦冲昏了头脑,说起当今皇帝,也是直言不讳。
“那董卓或是吕布,真的敢对小皇帝下毒手?”
李助道:“他们不敢。”
袁术失望。
皇帝刘协不会死,只能另寻它策。“那其二呢?”
“其二。便是再有如董卓一般的乱臣贼子出现,挟持小皇帝及百官。那时,则天下再次大乱,袁公可趁机行胸中大志。”
袁术还是不甚满意。“可是,长安城里,董卓的势力太大。那吕布只有匹夫之勇,怕是难以取董卓而代之。”
李助笑了。
他想看到的,就是袁术素手无策。如此,才能尽显他李助的谋略,才能加重袁术对他的依赖。
“袁公所言不错。正因此。我们必须主动行事!”
“啊?!”袁术一惊。“难不成,要派人去动手?”
派人刺杀刘协,袁术不是没想过。可是,这太疯狂了。一旦事情败露,不仅会引来天下诸侯共讨,甚至连属下将士,也会有人背叛。毕竟,现在还是大汉的天下。
“欸。”李助又笑了。笑得很得意,很自信。“行刺暗杀,人所不齿。李某怎会给袁公谋划如此低劣之策?”
李助的自信。让袁术看到了希望。他知道李助一定有了高明的主意,赶紧起身,整理衣衫,郑重一礼:“请问李先生良策。”
李助吊足了袁术的胃口。终于说出了他的阴谋。
“只要小皇帝留在长安,我们便无能为力,亦无主动可言。但是,只要设法使小皇帝离开长安,则事情便可尽在袁公掌握。”
袁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李助继续道:“小皇帝离开长安,出了潼关。只有两种归宿。一是被某路诸侯,以勤王之名接去。如此,袁公便可带头声讨。以袁公之威望,天下必一呼百应。不过,这只是下策。”
“哦?”
这只是下策?
那上策一定更好!
袁术兴奋了。
“袁公啊,小皇帝一出潼关,便进入弘农。弘农,纷乱混杂之地。”李助故意停顿了一会,阴险地笑道:“小皇帝进了弘农,谁能保证不出意外?别人不说,便是那白波军里,流贼盗寇混杂,说不准,就有人做出什么事来。嘿嘿嘿……”
袁术眼睛亮了!
对啊!
小皇帝刘协出了潼关,只需暗中指使白波军韩暹等,以勤王保护皇帝为名出兵,趁乱下手,那小皇帝刘协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到那时,汉室帝脉断绝,不仅是他袁术,怕是很多诸侯,都要忙不迭地登基称帝呢!
而他袁术,手握代表天下大权的玉玺,才是正统!
而这么做,唯一的代价,就是要舍弃韩暹和他的白波军。
把韩暹作为牺牲品,杀之以谢天下,他袁术才能争取到天下更多人的支持!
袁术的嘴角,慢慢向上勾起,他快要笑出声来了……
可是,他的嘴角勾了一半,又慢慢向下耷去……
他想到一个难题:怎么才能让小皇帝逃出长安,逃出潼关呢?
“李先生有所不知,那雍州,遍布董卓之西凉军。想逃出潼关,难啊!”
袁术越是想不出主意,李助越是得意。他终于可以抛出最得意的谋划了!
“袁公,事在人为。只需长安城里,有人伸出援手即可!”
袁术愁眉苦脸地摇摇头。“若是几年前,朝廷上下,我袁氏族人及门客颇多,再难的事,都不再话下。可是,那董逆乱政后,尽屠在京袁氏族人。长安城里,无有内援啊!”
“有!”
“啊?!”袁术大惊。“难道,李先生在长安还有得力内应?”
“嘿嘿……”李助笑了。“李某虽无内应,但长安城里,小皇帝身边,不乏愚忠之辈。那些人,密谋东归小皇帝和朝廷已久。得袁公资助,必全力以赴,促成此事。而西凉军,也非铁板一块。袁公只需破费些钱财,疏通其中关键之人,则小皇帝东归,可期也!”
“哦?哦?哈哈哈……”袁术终于朗声笑了出来。
有了李助的谋划,找那些愚忠卖命之辈,就简单多了。
袁术对长安及皇帝身边的人,可谓了如指掌。
文天祥是小皇帝身边死忠之臣,西园军对皇帝也极为忠心。西园众校尉,除个别董卓党羽,余者都可利用!
袁术还想到一个重量级的帮手——弘农杨氏!(未完待续。)
第0414章 袁术孙策终决裂()
汝南袁氏,东汉着名世家。四代人中,共有五人官至三公之高位,因此被称为四世三公之袁氏。
可是,还有一个世家,辉煌甚至超过汝南袁氏,那就是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不论起源还是延续,都远超汝南袁氏。
杨氏也有四世三公美称,而实际上,杨氏官至极品的辈分,远不止四代人。
现在,弘农杨氏的家主杨彪,当朝司空,录尚书事。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杨彪不满董卓的飞扬跋扈,明里暗里,不配合董卓。董卓虽恼怒,但碍于弘农杨氏的名头太大,也只能隐忍不发。
杨氏的老家在弘农郡华阴县,也因此被成为华阴杨氏。
华阴地处太华山(华山)脚下,潼关就在其境内。
杨彪在长安虽不掌兵权,但在华阴潼关一带的势力极大。
董卓虽派猛将和重兵把守潼关,但只要得到弘农杨氏的帮助,小皇帝刘协不难逃出潼关!
只是,袁术和杨彪的关系并不好,杨彪未必肯与袁术合作。
对此,袁术心知肚明。但是,袁术毕竟是出身名门,久历官场,已经有了计较。
……
至于文天祥和西园军诸校尉,在袁术眼中,不过是愚忠于小皇帝的死脑筋。资历浅、官职低、乏权谋。袁术自信很容易就能摆平他们,让他们抱定死忠之心,“救”小皇帝刘协于水火。
得到杨彪及文天祥、西园军的帮助,仔细谋划,心愿必可达成!
袁术想到得意处,喜不自禁。
李助没想袁术那么乐观,提醒道:“主公,还有一人,需早作安排,以免其搅乱主公之局。”
李助一开口,袁术已知其所谓何人。笑道:“放心。伯符那边,某早有打算。”
李助连忙起身行礼:“主公深谋远虑,大事必成,大志必达!”
袁术开心地还礼。送走李助。
是啊,李助的提醒有道理。
孙策孙伯符,勇猛过人,且有谋略。可惜始终不肯归心于自己。留他在南阳,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为了表现他自己,真的去把小皇帝刘协抢回来!
不能让孙策搅了局。
“来啊,请伯符来。”
……
孙策孙伯符,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之子。
继承其父之勇猛,也继承孙坚的暴烈性子。
孙策不仅有英武之气,更有一付俊美面容。且性格豁达,喜玩笑,尤擅交朋结友。其最要好的朋友,便是扬州庐江郡周瑜周公瑾。
孙坚死后,兵马被袁术收拢。孙策成年后。几次向袁术讨要,袁术用各种借口推脱。
孙策很想效仿父亲孙坚,拥有自己的实力,统领一方,脱离袁术的控制。
无奈,袁术总是不肯归还兵马,孙策徒呼奈何。
袁术派人来唤孙策时,孙策正与其舅父吴景商谈此事。
“唤我过去?”孙策想不出袁术找自己所为何事,但他能确定,绝不会是送还兵马一事。“某正可向阳翟侯再讨兵马。”
吴景无奈地摇摇头。“怕是徒劳。”
孙策探身过去。低声道:“策知其必不肯归还,再三向其提及此事,只为能早日从南阳脱身。”
“哦?脱离南阳,可有成算?”
“有!”孙策信心十足。“前几日,吾友公瑾送来密信,已在庐江、九江等地,秘密征集兵马粮草,只要得阳翟侯准许,虽无法讨还兵马。只要能从南阳脱身,亦可成事。”
“以何为脱身借口?”
“便以返回曲阿祭拜先父为由。我这就去面见阳翟侯,劳烦舅父,通知我江东旧部程德谋(程普)、韩义公(韩当)、黄公覆(黄盖)诸将,暗中准备。待策回转,即刻启程。”
“好!”
商量完毕,孙策立刻去见袁术。
……
孙策要回江东祭拜孙坚,正合袁术心意。袁术心中暗喜,脸上却不动声色。
“祭拜先人,人之常情。某虽想贤侄儿一直伴在身边,却也不忍耽误贤侄儿尽孝道。”
“多谢叔父。叔父之前有言,待有朝一日,将先父旧部兵马归还侄儿。今侄儿欲回江东祭拜先父,请叔父践行承诺,侄儿带旧部前往祭拜,亦可告慰先父在天之灵。”
“伯符啊,非是我这个做叔父的不守承诺,我不把文台(孙坚字)旧部交还与你,实是为了伯符贤侄好啊!”
孙策心中暗骂!
这刁滑袁术,欲私吞兵马,却大言不惭说为自己好。
孙策实在忍不住,用责问的口气,道:“侄儿愚钝,还请叔父明言!”
袁术的嘴角划过一丝奸诈,却故意重重叹了一口气。“唉,外界传言,伯符贤侄不会忘记了吧?”
“传言?难道……”孙策急了。
他知道袁术口中的传言是什么。
当年,十八路盟军讨伐董卓,其父孙坚勇猛善战,被任命为盟军先锋。
董卓不敢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