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无限召唤-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献忠想办的事,一定要办成。

    单雄信知道,自己回绝了,张献忠也不会甘心。一定会想方设法,达成买卖。

    先果断回绝,是策略。

    不仅能掌握主动,还有机会,刺探更多情报。

    生铁买家,通常都有背景。

    而这么巨量的买卖,牵扯的至少是雄霸一方的大诸侯。

    这么大的手笔背后,一定隐藏着大战略、大阴谋。而且,牵扯的战略和阴谋,极有可能对洛阳,甚至对整个天下,产生巨大影响。

    张献忠作为中间人,一定知道不少隐情。

    单雄信想都不想就拒绝,只为从张献忠那里,套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单雄信飞快地盘算着,不管张献忠如何软磨硬泡,都不能轻易松口。

    绷得紧,才能套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情报。

    单雄信知道,张献忠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儿。既然开了口,就一定要弄到货。

    完全拒绝,几乎没有可能。大不了,最后少弄些货,便宜给他就是。

    单雄信不敢答应,也是因为,张献忠要的量,实在太大。单雄信哪敢自己做主,只能先拖着、吊着张献忠,立即向主公刘芒汇报。

    ……

    张献忠要这么多生铁,莫说单雄信吃惊,连刘芒看到,就大吃一惊。

    杜如晦来了。

    接过情报,凝眉看了半晌,杜如晦道:“主公,这货,绝不是益州刘裕要的。”

    刘芒点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未完待续。)

第1064章 主动参加军备竞赛() 
刘芒检讨道:“我们对益州和刘裕的情况,掌握得太少了。”

    杜如晦道:“今朝廷事毕,准备对寿春用兵的同时,可着手益州事宜。”

    益州远离中原,东连荆襄,北通雍凉。虽然不会对洛阳构成直接威胁,但是,却能影响今后雍凉和荆襄战略的实施。

    虽然对益州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刘芒和杜如晦,还是做出判断,张献忠购买生铁,背后的买主,绝不会是刘裕。

    益州方面有限的情报显示,刘裕篡夺蜀王之位后,并不算完事大吉。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拢蜀地世家。

    益州不仅与外界联络不便,蜀地内部各地之间,交通也不甚便利。

    蜀地也有大批世家。

    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蜀地世家,与中原世家有很大不同。

    中原世家,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通常会将家族中的优秀子弟,分散至朝廷和各大诸侯处。

    中原世家,更注重发展的广度。

    家族有如大树,遍布的子弟,就是蔓延的根须。

    依靠四处扩散的根须,家族大树便能屹立不倒,持续百年、数百年。

    而在蜀地,因交通联络不便,世家大族子弟多在本地发展。

    蜀地世家,根植本地,更注重家族发展的深度。

    一个县甚至一个郡,被一个或少数家族把持垄断的情况,极为普遍。

    蜀地世家,也有如大树。而作为根须的子弟,深深扎根于本地,也能保证家族大树,屹立不倒。

    刘裕虽然夺取了蜀王之位,但要在这种环境下,完全控制益州,并非易事。

    ……

    除了蜀地世家,刘裕还有一个难题需要面对,那就是益州南部的少数民族。

    益州,察九郡三属国,是大汉疆域内,面积第一大州。益州有近六百万人口,仅次于荆州。

    上千年的发展,益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于北部的汉中、蜀郡(今成都)、巴郡(今重庆)等地。

    益州南部,多大山,更加闭塞。

    大山阻塞了交通,也阻断了战火。

    南部的生活条件虽差,却相对安逸。

    在南部山区,也居住着两百多万人,主要是少数民族。

    南部蛮族,生产力低下、生活方式落后。但人口众多,民风彪悍,要收服并使之归心,并不容易。

    ……

    情报表明,刘裕接掌益州后,花费了很大力气,基本稳定住益州主要世家。随后,刘裕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南部蛮族问题上。

    接到单雄信的密报,刘芒曾想过,刘裕是否准备大动刀兵,才要购买大量生铁?

    但是,刘芒很快否定了这个猜想。

    地势决定,无论是外部要攻入益州,还是益州要打出来,都非易事。

    刘裕在益州根基尚未扎稳,其战略一定是先内后外。

    如果刘裕要动兵,定会首先解决南部蛮族。

    而益州,尤其是益州南部,多山多雨。在这种条件下作战,穿着铁甲、铜甲,是自找受罪。

    铁甲、铜甲厚重,穿着后,行动不便。

    莫说是翻越崇山峻岭,就是走平道,都够受。

    况且,益州气候潮湿。养护稍差,铁甲铜甲就会生锈。

    因此,综合分析,张献忠要购买生铁,不会是受刘裕之托。

    杜如晦也是这样分析。

    事关重大,单雄信密报写得很详细。杜如晦从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

    张献忠是益州最大的驵侩(掮客),他背后的买主,都有大来头,多是霸居一方的大小军阀。

    而这次需要的生铁数量之大,背后买主的来头,一定更大。

    给这种大来头的买主牵线搭桥,最重要一点,就是保密。

    而生铁,是市面上最紧俏、最敏感的战略物资。购买如此大量生铁,一定是军事用途。

    牵扯军事秘密,张献忠常年做这类生意,不可能不知轻重。

    而他,故意向单雄信透露,说买主来自成都,这不是此地“有”银三百两吗?!

    他故意透露消息,恰恰说明,买主不是来自成都!

    汉中附近,除了益州刘裕,还有谁会有如此大的手笔?

    “杨广!”

    刘芒、杜如晦同时做出判断!

    一定是杨广!

    虽然,李元芳的密报中,并未提及此事。但是,密报中其它信息,多多少少显示,杨广不甘心!

    西凉军兵败郑县,杨广不会甘心。

    集结兵马,找机会与洛阳军再决雌雄,符合杨广的性格。

    杨广的西凉军,以骑兵为主。生铁正是打造精锐骑兵的重要物质!

    西凉军是洛阳军的死敌,通过西凉军自己的渠道,想从刘芒手中弄到生铁,几乎没有可能。

    让张献忠出面,再故意透露些假消息,让刘芒误以为是背后的买主是益州刘裕。

    益州和洛阳暂时不会有战略冲突,刘芒不会太过提防刘裕。

    如此,西凉军便可获得急需的生铁,装备兵马,寻机再次决战!

    对!一定是这样!

    刘芒和杜如晦不约而同看看几案上的邸报,同时大笑起来。

    杨广和李儒,一定看到了邸报上赞誉洛阳铁林军的消息!

    他们把郑县失败,归结到装备、兵马等客观因素,准备效仿铁林军,打造西凉重装铁骑!

    对!

    这是杨广的风格!

    刘芒和刘伯温挖了个“军备竞赛”的坑,没想到,第一个落入陷阱的,竟是杨广!

    在刘芒要铲除的对手名单中,杨广仅列在袁术之后。

    他要入坑,一定要成全他!

    参与“军备竞赛”,等于申请破产,那就帮他走向深渊!

    刘芒和杜如晦欣喜的同时,也不禁咋舌。

    杨广的脑袋,是不是人脑啊?

    张嘴就要这么多生铁,是要打造多少重装铁骑啊?难不成,他想把西凉军,全部改造成重装铁骑吧?

    如此巨量,即便不是全部,恐怕也能装备半数了!

    “主公,属下以为,可以答应。只是,不能全给,或者,分期分批,慢慢地给。”

    “嗯,我也是这个主意。慢慢给,张献忠心急,老单就能套到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对!慢慢供给,还有一个好处。杨广花下血本,其想法,定是想毕其功于一役。慢慢供给,在西凉重装铁骑完全装备好之前,杨广便不会制造麻烦。我们便可安下心来,解决袁术。”

    “对!就这么办。”

    杜如晦拿起纸笔,准备给单雄信回信。

    刘芒又想起一件事……(未完待续。)

第1065章 死机原因不好查() 
“益州方面,我们以前不够重视,现在需要加强了。汉中是枢纽,老单身在敌营,人单势孤,应该再派几个帮手过去。”

    “主公所虑极是。可从洛阳,选派得力之人,赶去汉中,暗中协助单雄信。也可将主公的想法,准确传递过去。”

    刘芒点点头。“李元芳在雍州,让他兼顾雍州和汉中。展熊飞办事稳妥,可派去汉中。”

    “可以。”杜如晦又道:“还有一事,也要提防。这笔生意,数额巨大。不仅要考虑战略需要,还要确保不出意外。”

    “考虑得对,克明有何具体想法?”

    “可否让商县驻军,暗中协助保护,确保货物安全。”

    “可以。给常遇春去信,命裴元绍、鲁达,常驻商县。必要时,给予支援。”

    裴元绍和鲁达,都是山贼出身,熟悉黑道事务,也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

    回复单雄信,准许其与张献忠达成交易。

    但是,不能轻易答应,也不要让张献忠绝望。尽量拖延,争取从张献忠那里,套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刘芒又找来展昭,详细分配了任务。

    展昭刚离开,蔡文姬派婢女来,请刘芒过去一下。

    经过这段时间调理,蔡文姬的气色好了很多。

    有刘芒的怜爱呵护,蔡文姬的情绪,也较之前,开朗了不少。虽然依旧高冷,但偶尔也能露露笑容。

    “夫君请看。”蔡文姬指着几案上一幅书法。

    “哦?文姬的新作吗?”

    蔡文姬一蹙眉,佯嗔道:“在夫君眼里,文姬的字,如此不堪吗?”

    刘芒定睛看,才发现,是一幅拓片。

    “屋里光线太暗,我看走眼了,嘿嘿……”刘芒陪上笑脸。

    蔡文姬微微一笑。“不过,此中文字,实在高深,文姬竟不识得。”

    刘芒留意再看,才发现,这拓片上的文字,果然奇怪。貌似汉字,却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字。

    “哦……”刘芒轻轻拍拍脑袋,“我想起来了,元常先生在嵩山,也拓过类似拓本。”

    “夫君好记性。只是,这幅拓片,来自华山。”

    “华山?”

    “是。乃卫姑娘在华山所拓。”

    刘芒想起来了。

    汉军夺取潼关后,卫铄专门来找过自己,请求准许她去华山观摩摩崖石刻。

    蔡文姬又道:“元常先生在嵩山、卫姑娘在恒山、华山,共得三幅拓本。三幅拓本之文字,高深莫测。各不相同,又似同源。元常先生钻研文字数十载,亦难解其中奥妙。送妾参详,妾亦茫然。”

    两汉时期,研究汉字的学者,首推《说文解字》的著者,“字圣”许慎。

    许慎之后,近几十年,文字的大家,当属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伯喈。

    蔡文姬家学渊源,和钟繇钟元常,可称蔡邕之后的文字大家。

    拓片上的文字,连蔡文姬和钟繇都不解其意,可见非同一般。

    “妾想去趟华山。”

    “不行!”刘芒立刻否决。

    他知道,蔡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