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崔敦礼在世的时候,和李治的关系极好,李治也很信任这位老大人,所以他死之后才会如此哀伤。给了崔余庆这般殊荣。但是这位兵部尚书也确实是有才干的,上任几年时间,将兵部打理的井井有条,丝毫没有任何疏漏之处。而且极为符合高宗的心意,在长孙无忌事件的时候,坚决支持高宗所有的决议。对于武则天,也没有像别的山东氏族一样,持以反对意见。只是碍于身份,始终没有开口明确表示支持而已。
出身名门,身后有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持。又是李治极为信赖的老臣之子,在兵部尚书位置上熬了几年,办事能力有了经验有了,岁数和李义府相近,要是这个时候他能够登上相位,自然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甚至于会让大家感到很正常。
毕竟即便是皇帝,也绝对不可能冷落山东氏族太长的时间。这个时候选任一位山东氏族的人出来不是正好儿?朝中的宰相也没有定数,如今仅仅只有李义府,许敬宗,于志宁,许囿师四位。李义府同中书门下,许囿师执掌中书省,许敬宗管着门下省,于志宁管着尚书省。
可是于志宁年纪大了,不能管事儿了,如今就是早朝都不怎么参与了。许囿师也是一样,虽然比于志宁好上一些,但是终究是行将朽木。四位宰相之中有两位岁数大的都快不能理事。剩下许敬宗和李义府,可都是因为皇后上位的,这也并不符合皇帝的平衡之道。
所以贺兰敏之猜来猜去,还是觉得山东氏族最有可能的就是将这位兵部尚书送上宰相之位成功搬回一局,让自己输的不要这么惨。同时拿回自己应该有的利益,和皇帝将和。
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总不能说平白无故的就命令皇上提任一位宰相啊。既然如此就只能走旁门左道了,如今朝中势力最大就是皇后一党了。核心人物就四个,皇后本身不用说,许敬宗是只老狐狸,他不去算计别人已经是阿弥托福了,谁还敢没事儿去招惹他啊。经过长孙无忌案件,这个老家伙已经成功的在朝中塑造起自己的威势了。
李义府这个人山东氏族没放在眼里,要底蕴没底蕴,得了势还不会为人处世。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但是他毕竟是宰相。用一个宰相换一个宰相,这笔生意武则天会不会做山东氏族不敢保证。而且李义府如今的势力也不小,别没偷到狐狸反惹了一身骚。
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就只有贺兰敏之了。山东氏族确定武则天一定会保住自己的外甥,而天可怜见,贺兰敏之自己又送上这么一个绝佳的时机,不搞他搞谁?
贺兰敏之也是自己倒霉,正在人家想要算计他的时候一下子,自己就撞到枪口上了,丝毫没有犹豫。
至于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他们一直隐而不宣,恐怕是看许囿师,或者是于志宁没有多长时间好活了。崔余庆还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等等也无妨。而且兵部尚书的位置也能在李治离京的时候捞到些切实的好处,所以就等了等。
贺兰敏之派阿大和阿二回长安就是给他们一个消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清楚一切的事情了,若是再不找自己聊聊,一切可能都晚了。相互制约之下,才导致了如今的状态。(。)
第四百二十三章 诡异平静()
皇帝出巡从来就不是皇室宗亲,当朝权贵,兵丁将士数不胜数。行军队伍慢的可怕,一天能行个十数里二十里路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若是快了,这些个养尊处优日久年深的权贵们可接受不了。他们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可不是一回事,能够一天之内奔袭数十上百里路。要真是那样儿,恐怕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满朝权贵得到下一大半儿。
折腾到今天已经整整第十天了,书坊的事情在第七天上就已经结束了。阿大和阿二也已经回来了。果然不出所料,只收回了不到五百本书。长安城每天的人流量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谁买走了《西游释恶传》,也根本就就难以统计他们如今到底在哪儿。只能是高高悬挂起高价回收的牌子,许以买书十倍以上的价钱重新回收回来。这是笨办法,但是如今却也没有比这个更好地办法了。
阿大阿二带了五本精装的《西游记》回来,其中除了有一本要进献给皇帝以外,剩下的四本,许敬宗李义府和武则天每人一本。本来说想做个人情送给刑部尚书刘祥道一本,但是现在这个情况若是真送出去了说不定要招惹出什么样的事端来。贺兰敏之也没再敢提起这件事儿。
这本书就当是留着给自己一个纪念吧,日后肯定是不能行了。回收回来的书,贺兰敏之也当机立断的在书坊公开的就全部烧毁了,一本儿也没留下。虽然李治还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说他还没想要公开表示他知道这件事了,这本书也算不得是**。但是自己的认错态度必须要好嘛。
本来是书送回的当天,贺兰敏之就想着直接去找李治认错的。但是给了武则天许敬宗李义府他们以后,三人一致认为既然把柄已经操在别人手上了,那就不妨在等一等。反正也不是什么着急的事情,李治又没亲自询问,等一等也无妨。
也是怕前脚刚刚跟李治承认完错误,对方狗急跳墙了,直接找了一批道士又在民间把这事儿整大了,弄得李治面子上也不太好看。至于贺兰敏之之前所担心的李治究竟会不会因为这本书严惩自己,许敬宗这个老家伙直接哈哈大笑,否定了这个想法。
用他的话来说:“大郎如今也未免太过于小瞧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分量了。只要这件事没有幕后推手,没在民间引起什么巨大的反响,陛下是不会对你有什么惩处的,这你就放心吧。”
听了他的话,贺兰敏之才恍然大悟,看来是自己有点儿小看自己了。如今已经不是那个国子监的学生了,是当朝正四品上的大臣,是皇帝面前的新贵,是他亲手刚刚提拔的皇后的外戚。怎么会因为这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情过分的惩处自己呢。
按照他们原本的设计,就等到马车行进到洛阳城前的最后一天。若是有人来找,无非就是谈判而已。说是没人来找,说明自己就是杞人忧天了,山东的世家大族根本就没有现这本书。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臆测而已,那样就更好了,能在谁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件事情消弭于无形。
毕竟这《西游释恶传》也仅仅只印了千册不到,其中还有五百多册已经被收回了。在如今的大唐话本儿传奇也不过是刚刚兴起,这章回体的说不定并没有引起世家大族的注意。
然而,事情总是这样出乎意料。
整整十天的时间,阿大他们都已经回来很久了,山东士族那边儿仍旧没有一点点的动静。此次随王伴架兵部尚书崔余庆也跟着呢,自己让阿大悄悄的已经不止一次的盯过他了,而且让阿三也旁敲侧击的跟催府的下人们都打听过了,这两天的崔余庆根本就没有任何异常的反应,也没有见过任何来自于其他例如说是长安方面的客人。
这就是说贺兰敏之在长安城搞出来的那么大动静,如今的崔余庆丝毫不知。那山东士族并不是想要让他上位了?可是贺兰敏之实在是想不出来,这七家五姓之中还有谁比他更合适的了啊。其他人或许有爵位,或许有影响力,但是没有再朝中任职过顶级的高官,根本就不再考虑之内啊。
在仔仔细细的询问过许敬宗之后,另外一个人出现在贺兰敏之的视线之内。这也是山东士族中的人,但是却并不是七家五姓。只不过是一届寒门,但是和七家五姓联系紧密,而且山东士族对他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这个人是唐朝后来的名将刘仁轨。如今他的官职不高,不过是俭校带了一个方州刺史。
但是此人早在武德年间就已经初涉政坛,在贞观年间曾经被李世民看中。无论是从人品还是能力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是文武兼修。可以说是文能提笔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就是因为其能力出众,所以山东士族才在他身上投资这么多。
然而此人的官运实在是不太旺,而且与李义府有些龌龊。这一点就让贺兰敏之很是为难。若是小小的误会,那无妨,山东士族真是挑中了他为了平息这件事也可以商量。但是李义府这个人,做事从来果决,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敌人。
好像是两年前年就因为刘仁轨为官清廉,素在朝臣之中有很多威望。又是武则天打压山东士族的时候,李义府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把人家从给事中的位置上一直给撸到了青州刺史。这还无妨,毕竟青州也算是山东士族的老家了,贬了就贬了吧。
这还不算完,今年高宗出征辽东的时候,因为海上遇风部下损失惨重。结果偏巧派下去查的监察御史就是李义府的人,自然是不用说了,一番诬陷之后,刘仁轨被一撸到底,啥也不剩了。别说是刺史了,就是个看门儿的小吏也没了。
索性今年苏定方和他关系不错,提拔了他,如今机缘巧合之下才能勉勉强强的任个方州刺史带了个俭校的职位。但是这个人的能力和资历都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百二十四章 李治病倒()
崔余庆他们没有任何的动作,山东士族出乎意料的平静,但是贺兰敏之总是觉得不太正常,心里有点儿慌慌的。他总是不认为自己是杞人忧天了,若是连这么好的机会七家五姓都不能抓住的话,他们还叫做七家五姓吗?
心里慌慌的,这行动就慌慌的,随着离洛阳城越来越近,贺兰敏之行动就越来越焦躁。在马车里都快有点儿坐不住了,当然也不排除这整整坐了十天有点烦腻。加上越是往洛阳走,这秋老虎反而是越重。天气也热,他心里也急,平日里从来都不生病的身体竟然也渐渐的觉得有些不合适了。
结果他还没真的生病,这全天下最尊贵的人病倒了。
这个人自然就是李治了,当传出皇上病倒了之后的消息,满营的人一片哗然。这个满营并不是指满营军士,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资格知道这个消息,也是怕他们趁着皇帝病重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能够知道李治病重的消息的,只有高官们,虽然是在行军过程中,但是他们每天还是要觐见李治的。毕竟要处理很多政事,不是真的出来放假就什么都不管了。那这天底下不就乱了套啦,皇帝甩手不干了,玩儿去了,还带着大部分的大臣们一块儿玩去了,那也不像话啊。
轮到贺兰敏之的时候,这李治的马车之中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人了。所有的高官除了宰相以外也全都退下了。马车之中还剩下躺在龙榻上还不清楚是不是昏迷了还是睡着了的李治。一旁满脸焦急,忧愁伺候着的武则天。两个白发苍苍的太医正在给他诊脉。还有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人。
这个时候是上前见礼吧,生怕自己吵到李治。他要是昏迷了还好,这要是还醒着,不见礼也不太合适啊。正在犹豫的时候,武则天轻轻的挥了挥手示意他到旁边站好。
“太医,陛下何时才会醒过来啊?”看着老太医颤颤巍巍的诊脉了好长时间也不说话,武则天皱着眉头冷声问道。毕竟药已经用了,李治仍旧是处在昏迷之中没有苏醒过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