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顺利达到这个目的,太傅袁隗做了详细而周密的安排。
袁遗早就被安排到兖州山阳郡太守,将来好协助袁绍占领兖州;袁胤早早的也被外放扬州丹阳郡太守,将来协助袁术占领扬州。
为了让袁术轻松拿下荆州,太傅袁隗布置的非常完美,利用孙坚和何进派系的矛盾,提前将委屈的孙坚收入己方阵营,此时就需要孙坚来帮助完成袁术掌控荆州的大计。
袁术此前被朝廷任命为后将军,带领的只是袁家的本部人马,屯兵鲁阳城;还有一部分兵马被马腾带着投降了朝廷,现在急需外力,来加强他的力量;况且,若是没有地盘,他这个后将军难有作为。
孙坚早在凉州剿灭叛军的时候,就与董卓不和,曾建议张温杀掉董卓,不过由于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被张温委婉的拒绝了。
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赫赫战功,居然因为长沙的区星贼乱需要剿灭,而被批发到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让孙坚憋了一肚子火。
袁术接到叔父的密令,立即传信给孙坚,命其带兵北上,打着对付董卓的幌子,帮助袁家实现宏伟的目标;要求孙坚在北上的时候,顺路除去除去荆州刺史王叡,为袁术顺利占领荆州创造条件。
总不能让袁术率领他的军队,或者让南阳郡的部队去攻打荆州刺史,在道义上恐怕连南阳太守张咨都不会支持。
孙坚果然不负袁家期望,一路北上,见佛杀佛,见人杀人,连杀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两员朝廷命官。
太傅袁隗的密令必然是冠冕堂皇的,高举正义大旗的,扇阴风点鬼火的,只要说一句荆州刺史王睿是董卓的人,你可以杀了他,就足够了。总之,杀荆州刺史这个级别的朝廷官员,没有太傅支持,孙坚无论如何是不敢枉杀的。
而诱导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的手法确实做的很隐蔽,张咨先一步被布局到南阳后,完成了迎接袁术到南阳的历史任务后,反而成了多余的人物,阻碍了袁术充分使用南阳郡的人力和物力,至此已成为袁家的弃子。
袁术密令孙坚,务必除去南阳太守张咨。
当孙坚率领数位军队到达南阳郡的时候,太守张咨闻孙坚的大军到达,晏然自若。
坚以牛酒礼张咨,咨明日亦答诣坚;两人皆为袁术阵营的人,张咨不疑有它。
第二日,酒酣,长沙主簿入帐对孙坚说道:”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问太守推问意故。”
张咨大惧欲去;孙坚兵陈四周,张咨不得出。
过了一会,主簿复入大帐对坚建议道:”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孙坚应允。
主薄便牵张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孙坚连杀两人,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同时完成了袁术的命令,使得袁术顺利占领南阳郡,并开始图谋荆州,算是合作双赢。
同样,没有太傅袁隗的密令,孙坚断不敢杀袁术阵营的人,孙坚杀张咨后,一头扎进了袁术的怀抱,而袁术不但没有追究孙坚的责任,还许诺了比太守更高的官职。
东汉时,南阳被封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首都,仍属荆州部,和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阳郡郡治宛城,领县37,人口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
占领了南阳郡,使得袁术有了充足的钱粮供养军队。
同时接待密令的还有丹阳郡太守袁胤,他早已做好准备,接到密令后便带兵前往南阳郡,与袁术会和。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太傅袁隗就是看重这点,才安排袁胤到丹阳郡任太守之职,可为袁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兵,加上荆州的财富,相信袁术能干出一番功业。
荆州刺史王叡被杀后,袁术立即上书,自表为荆州牧。
袁家后发而动,却行动迅速,连杀荆州刺史和南阳郡太守,霸占南阳郡,图谋荆州,震惊朝野,这是东汉未曾有过的事情;那些士家大族,更是对袁家过河拆桥的行径所不耻。
且孙坚和袁胤迅速向南阳郡进军,傻子都会知道他们是前来对付董卓的,董卓又岂能让他们如愿?况且,早在凉州的时候,董卓便与孙坚有生死之仇,董卓不会放过孙坚,更不会让孙坚所投靠的袁术轻易达到目的。
李儒知道,袁家四世三公,在士族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若是再让他们掌握兵权,掌控地方,则更让他们如虎添翼,绝不能让此类事情发生。
董卓与李儒商量后,上书由皇室宗亲刘表出任荆州刺史,直接拒绝了袁术的上书;董卓独霸朝廷,太傅袁隗对此也无能为力。
刘表,生于142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第二次党锢之祸后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大将军死后投向董卓。
对于这个任命,刘表内心对董卓充满了感激之情。
朝廷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使得袁家的计划落空,袁家更把这个仇恨算到了刘表身上,此后,拉开了袁术与刘表为争夺荆州,持续几年的大战。
此时,袁术可谓兵强马壮,岂能忍受被董卓如此羞辱?于是,点起兵马,向酸枣前进,宣布参加会盟。
这使得会盟的诸侯增加到十位,袁术担任后将军,被列为第八位诸侯,孙坚作为长沙郡太守,被作为第九位诸侯,袁胤为丹阳郡太守,被作为第十位诸侯;这使得联军的实力更加强大。
让主薄阎象坐镇南阳郡宛城,将军府长吏杨弘随军参谋。
阎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在很多方面都看的比较清楚,目光也比较长远,也是袁术最拿的出手的一个文官。
由大将纪灵跟随出征。
纪灵,山东人,是南阳袁术麾下首席大将,使用的兵器乃是重六十五斤的三尖两刃刀,武艺非常了得,且有谋略,最得袁术信任。
前后孙坚大军负责开路,后有袁胤大军负责殿后,袁术带兵居中而行,大军浩浩荡荡,兵甲鲜明,好不威风。
第352章袁绍谋划()
袁绍逃出京城洛阳,按照叔父的命令返回汝南郡,那里是他的家乡。
本来,袁绍还想着返回家乡,能得到家族最大的支持,让他失望的是袁术捷足先登,把家族官兵全部带往南阳郡,成为了袁术的私兵;这大大激化了袁绍与袁术两人之间的矛盾。
袁绍希望落空,只好从家族仆从中选择一些毫无战斗力的青壮来充门面。
好在他逃出京城的时候,有许攸和逢纪两位谋士跟随,还有淳于琼这位武将也一起跟来了;有了他们的协助,让他不至于手忙脚乱,逐渐稳定下心神。
按照大汉律法,袁绍即便回到汝南郡,也没资格就任汝南郡太守的。
太傅袁隗如此安排,实在有很大的冒险成分,他赌的就是董卓不尊重朝廷,士人强烈反对“三互法”的继续执行。不过让他赌中了,不仅士人支持,董卓也顺利批准了袁绍就任汝南郡太守。
此后,“三互法”形同摆设,以至于在出生郡县就任太守、县长的人逐渐增多。
太傅袁隗之所以如此安排,他是看重汝南郡的富庶,若是袁绍以此地为基业,很快便能发展起来,顺利占领豫州,北上夺取兖州,甚至东下夺取徐州。
豫州汝南郡,下辖三十七县,有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人员稠密,非常富庶。:
朝廷任命圣旨到达,袁绍非常高兴,任命许攸为郡丞,逢纪为主薄兼任军师,帮助打理郡内一切事务;淳于琼负责招兵、练兵、带兵,并把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外甥高干全部安排到军中任职。
此时,汝南黄巾军虽然经历过官府的多次打击,不过官兵一来,他们便潜逃至相邻州郡,官兵一撤离,他们又卷土重来,以至于每股黄巾军的人数都仅有几万人,却有许多股,这样的话便于转移和隐蔽,且不引起官府的重视。
现在袁绍就是缺乏合格的,以及有战斗经验的士兵,逢纪建议先收拾黄巾贼,并招安、收编他们,壮大自身实力,袁绍接纳了逢纪的建议,并安排由逢纪和淳于琼两人全面负责处理黄巾贼事宜。
而袁绍和许攸两人则是在积极处好与郡内各大家族的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并积极招贤纳士,壮大自身实力。
这时候,四世三公的名头迅速奏效,并取得可喜成果,局势越来对袁绍越有利。
被罢免的河内郡太守王匡,朝廷没有安排去处,手下几千官兵更是无法安置,若是留给冠军侯,王匡又不情愿,此时,袁绍被任命为汝南郡太守,令王匡极为兴奋,立即派人与袁绍联系。
袁绍接到信息,非常高兴,宣布全部接纳,并且承诺所有的官兵待遇只会升,不会降。
王匡欣然带大军南下汝南郡,总共有七千多兵马,三千多能征善战的泰山步兵,一千多泰山弓弩兵和三千多经历凉州战火考验的骑兵。
王匡的性格豪爽、义气,本身不吝啬财物,热衷地将金钱大量的施舍他人,对部属和官兵不错,很得部下爱戴,故此,部将韩浩和方悦等皆携带家属,跟随南下。
由于时间匆忙,要赶在冠军侯的大军到达前撤离河内郡,且惧怕遭到冠军侯的报复,王匡只携带走了满足军队一月消耗的钱粮。
有了王匡军队的加入,袁绍实力顿时大增,在接下来对战黄巾贼的战争中,连战连捷,战果丰硕。
在当地郡县大家族的支持下,淳于琼斩杀贼首黄邵,收编其众,方悦长枪刺死渠帅”截天夜叉“何曼,何仪带部众投降;其他贼首相继带人逃离。
汝南郡平稳下来,袁绍获得了大家族和百姓的拥戴,更重要的是收编了两万多官兵,这些士兵皆经历过多年战争而幸存下来的老兵,战场经验非常丰富;换上全新的兵甲,加强军事训练,严格军纪,使之迅速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军。
酸枣会盟开始,袁绍就非常焦急,一直在等待叔父的安排。
十二月底,终于传来叔父的密信,让袁绍大喜。
豫州牧韩馥完整的接收了原州牧黄婉的班底,州牧所辖的军队经过吕布的训练,且经历过对战黄巾贼战争的洗礼,战斗力非常强大。
按照计划,必须动员豫州牧韩馥参与会盟,,希望借与董卓的战争,削弱豫州牧韩馥的实力,袁绍好趁机夺取豫州地盘。
袁绍现在的军事实力增强不少,不过依然不是豫州牧韩馥的对手,只能采取这种借刀杀人的谋略。
此时,州牧韩馥是拿不定主意的,究竟去不去参加会盟?难以抉择,其实,这件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原因如下:
1。从公事公办的角度看:袁绍等号召会盟的人手中有三公密诏,联合韩馥攻打董卓,名正言顺;而董卓把持廷,乃大汉国相,攻打董卓便是反叛朝廷,让他很难抉择。
2。从私交感情的角度看:韩馥以前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而现在他的豫州最高长官,职务却又是董卓安排来的,两边都对他有恩,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好。
3。从最核心的“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