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伏完之所以无所畏惧,是因为他的妻子,阳安长公主,以及五位儿子,皆不在长沙,在长沙的仅有他和皇后伏寿的生母。
伏寿非阳安长公主所生。
会谈不欢而散。
刘虞却不死心,回家考虑几日,决定秘密寻郭汜商讨一番,继续执行他的计划。
郭汜对刘虞不请自来,感动非常惊讶,这可是刘虞第一次主动拜访。
待刘虞说明来意,郭汜非常心动,他们估计去向高顺和秦关求助,定不会有好结果,若是刘虞之子前往求助,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且来了援助的物资,也少不了他们的好处,于是,爽快的同意了刘虞的建议,并派人护送前往,经豫章郡至丹徒,再北上邺城。
刘虞送走儿子,已心无挂念。
但是刘虞的行踪,却没有瞒住众人的眼睛,很快便被伏完得知,并向皇帝做了汇报。
刘协对这位岳父,既爱又恨,爱他的忠心耿耿,恨他的耿直无能。
对于刘虞的忠心,皇帝一直没有怀疑,其如此做,也是为了朝廷着想。
皇帝决定,暂先等待,看看刘和出使的结果,他再做打算。
袁耀风光的返回丹徒城,向秦关和刘晔汇报了出使过程。
秦关肯定了袁耀出使的结果,对其态度非常满意,便任命其为县令;袁耀大喜,欣然上任。
刘晔回家,伤心大哭一场,朝廷竟然衰败至此,皇帝陛下的处境竟然如此艰难。
第二日,刘晔寻秦关协商,希望再送更多的粮食和物资支援朝廷。
秦关笑道:“哈哈,子扬啊,你太善良了;你能指挥千军万马,怎么看不明形势呢?送朝廷再多的粮食,只能便宜了外人,何苦呢?”
“不若我们出兵,消灭郭汜等人,何如?”刘晔又建议道。
秦关反对道:“不妥,主公承诺,不干涉朝廷事务,我们岂能私自出战?”
刘晔非常失望,不明白高顺既然不称帝,为什么又不救援朝廷,让朝廷和陛下受难。
秦关感叹,刘晔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感叹之余,秦关忙写信向高顺汇报这次袁耀出使的所见所闻,为高顺的决策做参考。
第581章高顺的决定()
刘和顺利到达豫章郡,说明身份和来意,太守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将其送至丹徒县城。
秦关设宴招待刘和,并请来刘晔作陪;他们都是皇室宗亲,令刘和不至于太紧张。
吃着丰盛的宴席,刘和内心激动,多少年没吃过如此美味了。
吃饱喝足之后,刘和向两人讲述朝廷事宜;不仅大臣家中缺粮,连皇宫内都饿死众多宫女。
见刘和不提求援之事,刘晔反问道:“你不是来求助的?”
刘和尴尬的说道:“军师,父亲让我回东海国郯县老家居住,不再返回长沙,求助只是其次。”
刘晔内心冰凉,极度失望,连太傅刘虞都如此想法,朝廷果然没救了。
秦关不能做主,便派人送他过江,北上邺城。
刘和先回东海国老家,老宅还在,家人还在,就是奴仆的生活,也好过朝廷大臣在长沙的生活,让他内心暖暖的;随后,便北上邺城。
高顺没有出面,而是让戏志才接待的刘和。
谈完正事,戏志才问:“不知魏公的使者祢衡祢正平在长沙过的如何呢?”
刘和恭敬的回答道:“先生,正平现在占据醴陵县城,虽没有养兵,但是开荒种地,酿酒烧陶,吸纳流民,已有三千多户百姓依附,日子过的不错;郭汜等人因他是魏公的人,且没有组建军队,没有威胁,所以没有进攻、劫掠醴陵县;醴陵县成为连接豫州郡和长沙城的补给点,和曾在那里住过一宿。”
其实这不能怪祢衡,现在高顺不相信外人,太守之位几乎全为系统高级文官,世家土豪等人最高只能做到县令或者郡吏,祢衡感觉返回北方所任职务不过如此,不若在荆南办实事更好,更能显示出他的能力,能多挽救一个百姓都是好的,相信高顺不会怪罪他的,且以他的自傲,又不愿意给高顺解释,所以就在醴陵县住下了。
戏志才感叹,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事后,戏志才没有先去见高顺,而是先去见了贾诩。
戏志才问:“文和有何良策?”
贾诩道:“主公之所以还留着郭汜等人,是因为没有想好如何对待朝廷,对待皇帝,这事我们没法帮,只能静观其变。”
戏志才知道贾诩的性格,明哲保身,便不再追问。
高顺接到戏志才的汇报,心中并无波澜,这与历史上有偏差,但是差距不大,还是按照惯性前行;让他感到好奇的是祢衡,竟然经历了董卓、李儒的时代而没死,现在依然活的好好的,这与历史上的差距可就太大了,完全不是他印象中高傲的祢衡了。
不过祢衡的事情引起了他的重视,不若解救朝廷,然后让朝廷继续待在长沙。
看着高顺阴晴不定的脸色,戏志才问:“主公有何良策?”
高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志才有何良策?”
被逼无奈,戏志才只好说道:“主公,现在桂阳郡和零陵郡已无人烟,不若令广州牧战领之,逐步缩小包围圈。”
高顺又问道:“等郭汜等西凉势力瓦解之后呢?如何对待朝廷和皇帝陛下?”
果然去老狐狸贾诩所说,戏志才道:“主公,只能先缩小包围圈,至于此后的事情,只能静观其变了,先看朝廷的态度如何吧。”
高顺对戏志才的建议还算满意,与他的想法差距不大,不过他改为让扬州牧秦关战领桂阳郡和零陵郡,而不是让广州牧高伟去战领;高顺担心高伟战领两郡之后,两郡的百姓会回迁,影响到广州的利益,若是秦关战领了两郡,可从扬州补充百姓,阻止已南下的百姓返回故地;且秦关战领两地的话,方便后勤补给;高伟可作为预备力量。
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高顺便选择了戏志才的建议,继续等待,静观其变。
戏志才又问:“主公,如何对待刘和的求援呢?”
高顺感觉事情不能太绝了,必须给朝廷留些面子,便决定道:“给秦子固传令,战领桂阳郡和零陵郡,此后每月给朝廷一万石粮食,其它的酒、肉、蛋等少许。”
“是,主公!”
高顺又安排道:“令子固接管醴陵县,正平还是回长沙城吧,一应所需,由子固每月供给。”
“是,主公!”随后戏志才便去安排。
秦关接到命令,非常惊讶,不明白为什么要战领两郡,已空无一人,占据了也劳而无功。
不过他还是按照高顺的命令行事。
派军司马樊能和张英带领三千步兵和五百骑兵,分别占据桂阳郡和零陵郡;不过秦关没有严格按照此前的郡边境行事,而是要求两人战领涟水河以南的全部地盘,便于防御。
樊能和张英两人大喜,有战争就有战功,有战功他们便有提升的机会;只带这么少的兵力出战,两人并未害怕,他们感觉,郭汜等人必不敢向他们发起攻击,否则将会遭到江东的报复。
江东大军向西进军,李傕和郭汜极为恐慌,他们甚至怀疑是刘和招来的救兵,于是带领官兵进城驻扎,准备坚守城池。
朝廷大臣也非常惊惧,只有皇帝刘协还算平静,他心想,该来的总会来的。
樊能和张英的军队从豫章郡进入长沙郡,桂阳郡和零陵郡,不过却止步于涟水河,令众人稍稍安心;连水河离长沙城非常近,这成为一把悬在半空中的屠刀,随时都有落下的可能。
果然如樊能和张英所想,李傕和郭汜没有敢于对他们发动攻击。
随后,秦关所送物资到达长沙城,且承诺,此后每月的上旬按时到达长沙城相似数量的物资。
危险暂时解除,李傕和郭汜的军队,一半撤出了长沙城,一半随他们居住在城内。
醴陵县被豫章郡所接收,成为豫章郡的一个县;祢衡返回长沙城居住,只带走了十位失去父母无所依靠的少男少女,秦关每月给他送去百石粮食,以及美酒、肉羹、咸鱼、蛋、活羊、活鸡、布匹等物资。
李傕和郭汜可以窥视秦关进贡给皇帝的财物,却不敢打祢衡的主意,祢衡成为长沙城内最富足阔绰的人;那些大臣时常去祢衡家打牙祭,祢衡也不小气,家里每日门庭若市。
而且有些大臣知道祢衡是魏公的使者,便有意与祢衡主动交好,为此后留条后路。
秦关大军止步于涟水河,事态依然如故,皇帝刘协非常失望,他真不知道高顺是如何想的,但是他感觉勒在他脖子上的绳索越收越紧,让他几近窒息,呼吸困难。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太傅刘虞,他感觉他的计划成功了,儿子逃出牢笼,他家不至于无后,且求援来了粮食和物资,秦关每月都会送来支援,比他预期的要好,他也能对皇帝和诸位大臣有所交代了。
第582章武举考试()
长沙郡和武陵郡属于朝廷的地盘,但是几乎没有汉民,武陵郡还有一些蛮夷,长沙郡连蛮夷都没有,没有税收,郭汜等人的军队和家属必须自己种粮食,单靠秦关每月送来的那点支援,杯水车薪。
好在长沙周围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每年至少能两熟,收获快。
朝廷享受着秦关每月送来的物资,不用如以前那么困难了,皇帝和大臣们已无锐气,过一天是一天。
最近几年没有战事,也多年没有新招募士兵了,很多士兵在部队服役多年了,高顺便有了让他们退役的想法,像此前的薛银,退役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可以安享晚年。
与马贵和李强等人商量了一下,众人皆非常支持他的决定,只是不能一下子全退了,可以慢慢来,并商量好了退役的政策和待遇等,讲究公平对待每一位官兵。
拿着他们三人定好的政策,高顺又咨询戏志才和贾诩的意见。
为了减轻官府的负担,也让官兵与家人团聚,过上普通人的日子,戏志才和贾诩皆未提出反对意见。
年龄到45岁的士兵必须退役,每在部队服役满一年,可以加发一个月的薪俸作为补助。
对于军官,每高一级,退役年限相应延迟,中郎将的退役年龄为55岁,别部司马退役年龄为53岁,军司马的退役年龄为51岁,军侯的退役年龄为49岁,屯长的退役年龄为47岁。
高顺准备对文官的退休年龄也做限定,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公布实施。
有些官兵高兴,有些官兵对部队恋恋不舍,但是他们对高顺的补助标准都很满意。
这么多官兵相继退役,很多军官下辖的士兵已严重不满编,很多岗位只得裁撤或者合并,戏志才根据需要,又对各州兵力做了重新部署。
根据高顺的意思,益州和平州的军队必须满编,广州和交州的军队也要满编。
如此大规模的裁兵,蔡邕不由担心的问道:“魏公,若是兵力过少,如何保证天下稳定?”
高顺解释道:“哈哈,兵力过多,百姓负担过重,天下更不稳定,使部队保持在一稳定数量便可。”
蔡邕担心的说道:“军队的数量过,军官提升的机会少,若是突发战事,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