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武帝刘彻选择用托孤的方式解决接班人年龄太小、不能担当皇帝重任的问题。刘彻把小皇帝和天下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这几个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
此二人何许人也?
霍光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是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霍光是秘书兼侍卫,金日磾是侍卫兼秘书,两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是皇帝的亲信,并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在皇帝专制时代,尚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皇帝办公机构,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权力要大,用老百姓的话说,实权都在这些地儿。
汉代最有权的是大将军兼领尚书事,霍光同志在刘彻死后就是担任这样的职务,里外一把抓。
皇帝托孤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华夏的历史上很普遍的现象,老皇上总是想给儿子搭好班子,一般都会有N个托孤大臣,至少也得来两位,结构一般是亲信重臣加宗室或外戚,也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又能相互制约,保证国家度过危险期,保证政权稳定交接。
别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着泪拉着大臣的手,让儿子给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礼,拜托他们不要有野心不要篡党夺权,有时也会说些大方话,像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咱儿子实在扶不起来,你不妨取而代之。
人们都熟知的刘备托孤其实也是托给了俩人,诸葛亮和李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也托了俩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马懿,清初顺治托孤于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人,离得更近的咸丰皇帝托孤于当时的在任军机,一共八个。
但是这些人们熟知的托孤后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权力交给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们要么一人独大,其他皆成为附庸,要么干脆闹分裂搞斗争,直到动刀动枪下大狱喝开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约的局面很难形成,集体保驾的设计总要落空,为什么呢?
因为所谓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个权力没法制约的,一制约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会想到把丫的肉体消灭来个彻底解决,有权压倒一切。
历史上最成功的托孤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演的那一出苦情戏,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所谓“心神无贰”就是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在这里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
问题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
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汉的皇帝好了。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但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知道华夏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袭制,这个世袭制至少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袭官僚不世袭,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袭。在这样的漫长的世袭制的传统中,居然有一个人来打破这样一个传统,让贤于能够安邦定国的人,那当然是大公无私啊。因为这意味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皇族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弃按照传统观念是上天赋予他的天赋的神权。因为人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上天和神授给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让给贤能的人,这是何等的伟大!
问题是,这可能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呢?
首先,华夏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
其次,就算刘备是个例外,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
最后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杜睿就觉得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
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
应该坦诚,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托付一个人,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没用的东西。
所以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阴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杜睿不希望李承乾说那些“诡伪之词”,李承乾也确实很坦诚,他甚至都没有安排一个宗室之人与杜睿相互制衡,或许他有过这样的心思,但是他又能托付给谁呢?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还来得及见一面(二)
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前,杜睿和褚遂良共领托孤之重,如今仅仅过去了十年的时间,这样的角色在此落在了杜睿的头上。
如果可以的话,杜睿并不想拥有这等在旁人看来万份荣耀的托孤之恩,做这个顾命大臣,因为纵观历史,但凡是坐上了这个位子的,大多都不会有好下场。
“顾命大臣”一般是由先皇亲自挑选的老成持重、才德超卓的大臣,以辅佐继位的小皇帝。顾命大臣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帝的废立。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不难看到,这其实是个险活儿,甚至是个玩命的活儿。
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尚书·周书》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献,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
顾命大臣,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幼不足以听政,故在先皇临死前,托付给心腹大臣来辅佐下一位皇帝。因皇帝年幼若仅托付于一人,又恐其扰乱朝纲,为所欲为。一般都有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借以相互监督。
按照周礼,年幼的皇帝在18岁前是不可直接理政的,后宫女人在理论上也是被排除在政权范围内的,这时需要有几位成年男性来处理政务,人选一般是由前朝皇帝生前指定,取得权利上的合法性,职责是理政,当然名誉上是帮助年幼皇帝理政,等到皇帝18岁后就要还政,又称为归政。
在君主世袭的社会下,国君早逝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可从来没有国君愿意将自己的天下传给外人,而是义无反顾的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无论这小孩有多小。
看看东汉的情况吧,从汉明帝刘庄以后,就没有那个即位的君主是成年的了,甚至是刚出生才一个月就稀里糊涂的登上了别人追求一世都还没有得到的龙椅,于是东汉十个未成年的皇帝拱手让大汉的江山送给了外戚和宦官。
为避免这种情况,君王往往在弥留之际设下所谓的顾命大臣来辅政。在君王理想条件下,由可信任的大臣来处理朝政、教导幼君,远比外戚要可靠的多,更别说是为人不齿的宦官了,原因有很多。
首先,大臣是有能力的,这点无需赘言;其次,大臣是自己亲手选定的,往往世受皇恩,而现在正是他们报答的时候;再者,辅政大臣不像外戚,有后宫的支持,也不像宦官整日与君主相处,以至监视。
有如是三点,辅政大臣的人选不难确定,举几个有名的例子即可以说明了:周成王的周公,刘裕的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顺治的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额必隆,等等。
可是凡是往往事与愿违,辅政大臣真的可以做到君王的设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受命辅政,辅臣可谓大权独揽,难免趾高气昂。于是,他们很容易使幼主不满、群臣忌恨,自己的处境便显得岌岌可危。
试想一下,像周公这样的圣人,都曾经遭到过弹劾、诬陷,他人可以避免吗?
更可怕的是如果辅臣有自立为君的野心,那岂不是得到的就是一场政变?
譬如曹魏之顾命大臣司马懿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攫取了最高权力,改朝换代。
像康熙时的鳌拜这样专政的也就没有了好下场了,鳌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老死狱中。
刘宋的四大辅臣情况稍复杂些,他们是忠臣,但他们废了刘裕托付给他们的少帝,改立文帝,他们绝不会是奸臣,否则他们改立的会是一个年级更小的皇帝,而不是仅比少帝小一岁的文帝。
按理说文帝应该感激四大辅臣的恩德,然而文帝看到更多的是四人的权倾朝野,皇帝说废就废,说立就立,自己稍有不当,有朝一日,也会被废。
于是四辅臣在政变中三人被杀,最后的檀道济也是枉死,可悲可叹!
辅臣的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难以调和。忠心的辅臣兢兢业业,严厉要求教导幼主,也就在幼主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张居正忙活半生,得到的是死后凄惨的结局,历史上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也是大忠臣啊,可高宗为了武则天这个新宠,也就顾不上那些老臣的命运了。
更可悲的是咸丰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就给野心勃勃的慈禧和鬼子六给收拾了。
想必那些辅臣在先皇临终时接受顾命大臣的任命之时,一定会痛哭流涕、跪在那里齐声喊着:“臣等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可他们喊着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想到了日后真的身首异处、被杀万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位称得上是顾命大臣的就是被后世无限称颂的圣人周公了,周公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周公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
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
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姬旦,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周武王于是把年幼的儿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我子即你子,希望你辅佐他治理天下。”
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和大臣的朝见。
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