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今宋-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李昱贼军中有一千多可用的步卒,虽说是个现代人,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但他还不至于傻到将后世军队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这里来,毕竟,冷、热兵器军队的战法差别极大,部队的编制和训练手段也大相径庭。

    还是老老实实向别人请教吧!

    很快,这一千来人就编成了十个都,两个营。都头和营官暂时又陈兰若派来的人员兼任,并进行训练。等到部队训练完毕之后,再解送李成那里,和老卒混编。说穿了,这群士卒在王慎手就像是后世新兵进了新兵连。

    这次大捷缴获甚多,兵器和铠甲很快就发了下去,训练了几日,倒有些模样。

    青壮俘虏被编入军中,其他老弱则编为辅兵和民夫。在这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人口既是负担,也是财富。李成如今在淮西也算是有了块不大不小的地盘。需要人口开荒种地,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征召进部队充数。

    南宋初年,中央机构被女真人在靖康国变时扫荡一空。新生的赵构政权威权未立,地方上各路兵马成分复杂,有以前的官军,有南下的义军,还有刚受了招安的流寇。各路势力占据州府,相互摩擦,颇有军阀割据的味道。

    赵九的圣旨对他们来说跟废纸没什么两样。

    在真实的历史上,等到女真退兵,赵构得了喘息之机,腾出手来命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率中央军剿灭南方各地乱匪,顺带着将不听命令的地方军队收拾之后,南宋政权才得以巩固。

    李昱中军老营的士卒们多是被他裹胁而来河北和山东人,这些人别说对李昱这个山大王没有丝毫忠诚之心,对于大宋也没有任何概念。

    他们被俘之后只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个年代各方势力都不养闲人,一旦落到敌人手头,大多一杀了之,免得浪费粮食。

    落到骑兵营手上之后,大家心中自然惴惴不安。可看到王慎和气的面容,见他有将大家编入军旅,一颗心总算是安慰了。

    当兵吃粮,吃粮当兵,倒那里都是活。现在老家已经被战火糟蹋得不成样子,即便回去也是一个死字,还不如呆在这里好好活着。

    王衙内待人也好,从不虐待咱们,该给的吃食一粒米也少不了。遇到这样的官长,乃是我等的福份。

    ……

    俘虏们的心思王慎又不是神仙,自然不会知晓。但新成立的部队军心安稳,他还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实际上,对于军事对于如何训练士卒,他就是个外行。别的且不说了,在没有无线通话,数字话管理的古代,军队自有一套复杂的旗号和锣鼓联络系统,这些都需要他耐心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王慎也不乱发言,就跟着那几个军官的身后仔细观察。下来之后,就详细地记录在本子上,随时掏出来看上一眼,细心揣摩。

    他本就聪明,只两日就将古代的作战指挥系统弄得一清二楚。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接手军队的管理了。

    随他一道过来的军官见王慎对军队一窍不通,内心中未免轻视。可只两日,王衙内就学得像模像样,到最后,简直就是个将门出身的老行伍,部队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瞒过他。

    顿时心中大骇,又想起他冲锋陷阵时的英勇,更是敬佩。

    这个衙内,能文能武,不愧是朝廷派来的大使,这人天生就个干大事业的人上人呀!

    ……

    王慎这几天一边训练士卒,一边给陈兰若做大管家,乐此不疲,倒是忘记给平原镇的岳云和安娘去信报平安。

    反正捷报已早几日送去李成那里,乃是自己亲手执笔,安娘应该也得到消息不用担心了。

    见这边的事情已经理顺,王慎突然起了回平原镇的心思。

    对于未来,他已经有初步的规划。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身份问题,毕竟是一个穿越者,如果真要混体制,你得有个说得清楚的来历。好在自己一口普通话,宋时的官话比较古怪,有点像后世的闽南语,还带着淮西口音。真说起来,自己这口普通话还真有点胡音的意思,正可冒充从辽国南归的汉人。反正现在的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战火连天,真要冒充,谁也查不了自己的底细。

    就现在看来,王慎是朝廷大使者,现在又任刘光世淮西军辎重营指挥使,告身在手,已是正经的大宋军官,身份问题已然解决。

    唯一的麻烦是他对人说自己是知枢密院事张浚的门人,现在他是个小军官也就罢了。将来若是地位提高,甚至独领一军,张相一看,哟,这人俺不认识啊,那麻烦就大了。

    算了,未来的事情将来再说,现在却想不了那么多。

    现在最要紧的是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才是自己在这乱世求存的根本。

    辎重营倒是可以考虑,得找个机会把这支军队从淮西军拉出去,掌握到自己手里。这事并不难,据王慎所知道,就在未来几年之中,先是有女真南下追击赵构,接着是长江以南农民军起义,南宋小王朝风雨飘摇,局势乱得不能再乱,各路宋军也是分分合合。

    就拿自己的偶像,未来的老丈人岳飞来说,他现在隶属于东京留守司。大战一起,所率部队就和主力分散。于是,就独领一军,打出一片天地。

    岳老丈人的路子到是可以借鉴。

    想到这里,王慎来了精神。当下,再也坐不住了,训练降卒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该学的东西也已经学会,再没有理由在这里呆下去,就收拾好行装就去寻陈兰若。

第五十四章 赵构(一)() 
乱云翻卷。

    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一片冷雨之中,淮北、淮西,河北、河南、陕西,血战四起。整个南宋建炎三年的上半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神州一片废墟,百姓十不存一,白骨蔽野。广袤大地,似已回归洪荒,文明被野蛮屠戮抹杀。但仍有不甘心志士奋臂而起,只为保留我大宋汉家血脉,保留那星星点点的火种。

    但这个时候的大宋朝皇帝行在建康府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说起来也是怪事,从靖康年到现在,金人屡屡南下,地方上又有流寇做乱,江南江北一片糜烂,惟独这座六朝古都却没有受到丝毫战火波及。

    和当年有人口百万,守城老卒也着丝履的繁荣到极处的东京开封府不同,金陵只有二十来万人,城市的房屋也显得老旧。

    这些青砖碧瓦的古宅大多有百年以上历史,最古老的甚至能够追溯到王谢时代。

    艺祖定鼎开封,又疏汴水,开挖运河,有了水运之利,江南粮米可以源源不绝送去东京。作为曾经的江南中心,江宁甚至连转运枢纽也算不上,就这么逐渐衰落下去。

    不过,自靖康国变,官家南逃以来,这座六朝古都的地位突然重要起来。

    没错,或许江宁算不上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可他却有长江天险,又有龙盘虎踞之形胜。掌握这座大城,可以牢牢控制整个长江下游膏腴之地。最妙的是,这地方易受难攻,可让已经被金兵追击得已经精神崩溃的官家有片刻的喘息之机。

    是的,这几年来,官家赵构的日子过得苦透了,可以说是时刻处于逃亡和准备逃亡的状态之中。他先是从河间府逃到南京应天府。然后又逃到扬州、镇江,最后索性跑去杭州。

    杭州刘、苗兵变之后,又将行在移到江宁,并改江宁府为建康。

    建都于此,可得安康。

    作为六朝古都,这座石头城乱也看够了,篡也看够了。就好象一个沉稳深沉的老人,恬淡安详,处警不惊。

    大城无言,但自赵构进城之后,这里却活泛起来。

    雨水中,树木、房屋、街道透着清新,如同一副水墨画卷。

    但在大江之上却是另外一翻景象,密密麻麻的艨艟斗柯在江上来回巡视,粮船升起如云将江南各地的财富就近送入城中,让时刻被财政破产阴影笼罩的大宋王朝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临近黄昏,城中灯火次第亮起,丝竹之声嬉闹之随风传来,那是勾栏瓦舍中微熏君子置酒高会。花红柳绿,莺莺燕燕,恍然中让人回到当年的东京。

    不知今昔何昔。

    在金陵城最中心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土山上建起了高楼华屋,有一尊红色的尖塔高高耸立,周围又围了一圈小城墙,上面立有全副武装甲士。

    老金陵人都知道,这里的古地名叫台城,乃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皇宫所在地。后当初占地颇广,可惜后来经过战火,台省和皇宫大多崩毁,只留了正中心的一小片地方。其于地方都种着柳树,所谓“无情正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如今,这地方自然成为官家的行在,将来还有可能成为宋朝王朝的正式都城。看官家的架势,好象也没有还都开封的意思。

    天家驻跸,自然是万籁息声,近黄昏,整个行在竟听不到一丝噪音。只雨水落到树叶上落到甲士身上那“沙沙”声响。

    转眼,士卒们都好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身上湿淋淋地朝下滴水。

    但众人好象如泥塑木雕般一动不动,显示出极好的军纪。这些军汉都是官家御前卫士,皆一等一的人才。

    不过,能够做皇帝亲卫的,大多是出身官宦的清白人家的子弟。相比起武艺,官家更重视他们的忠诚,也就是说,政治审核必须过关。特别是在刘、苗兵变之后,皇帝疑心益重,身边的侍卫也是三天一换,换到后面都变成一群毛孩子了。

    这一点从他们稚嫩的面庞和嘴唇上那一圈绒毛就可以看出来,同淮西战场上那些经过血战,满面杀气,剽悍到不可一世的劲卒比起来,这些人眼神单纯,目光柔和,但还是竭力把胸膛挺起来。

    对他们来说,能够就近侍侯官家乃是无上荣耀,至于淮西、淮北的尸山血海,又如何见得了。

    一个穿着绯衣的中年官员大步走过来,他年纪越四十出头,身材不高不矮,显得有些单薄。身后虽有随从高举着雨伞,但雨水还是将他的肩膀淋出一大片黑色的水迹。

    中年官员大约是身体不太好,冷得面容发白。

    看他穿戴,已是正二品的高官,和宣和年间入仕的官员一样,眉目疏朗,竟是个少见的美男子。

    见他直闯禁中,两个卫兵迎上去,喝道:“什么人?”

    中年官员正要说话,只听得铠甲叶一阵响,有一个青年军官模样的人走了过来,张口就骂道:“你们这群腌脏货,连张相都不识得,滚一边去。”

    将两个卫兵捻看,就伸手扶住中年官员的手,亲热地叫道:“张相,你老人家可算来了,俺得了官家的令在这里迎你,说是一看到你,一刻不停带你过去。”

    叫张相的那人甩开青年军官的手,笑骂道:“我又不是七老八十,用得着你扶?正甫,官家这么急召我入宫,可是为淮西那一场大捷?老夫正在草拟奏折,本大算写完了,再将捷报一道进呈御览,却不想官家已经知道了,他的耳目倒是灵通得紧啊!”

    没错,这人正是如今南宋小王朝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知枢密院事张浚张德远。

    听到张浚口中有淡淡的讽刺之意,被唤着正甫的青年军官一边走,一边压低声音道:“张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