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李靖开始算起,包括秦风、李世绩他们在内三十五员此次北伐的大将依次排列。

    秦风正行间,只见李靖和李绩二人交谈甚欢,说得兴起,忍不住开怀畅笑,不由得有些好奇,策马来到二人身边,问道:“二位李大总管,你们在说什么?说得这么欢喜。”

    “末将和李大将军在说昔日之事。”李靖脸上泛着笑容,一副感慨样儿:“想当初,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到处都是饿死他乡的流民,匪类更是横行霸道,外部更有突厥威胁,他们不把前朝放在眼里,整个北方名义上是前朝的,可事实上已尽归突厥,他们在北地烧杀掳掠,**之事层出不穷,我气愤难当,投军挑战,可我想得太过简单了,那时的将士比匪徒还要霸道,我一个白衣小子,根本无法改变什么,由于羞于为伍,那是处处受制处处受到打压与排挤,无奈只得离开了军队。有一次,我知道突厥人在一个村庄行罪恶之事,气愤之下率领数十名热血将士去挑战,却是找不到突厥人。”

    “突厥人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射娴熟,来去如风,今日在东,明日在西,宛如影子,我们虽有心与突厥决死而战,却是追之不及”李绩接过话头,虽是事情过去多年了,仍是惋惜不已:“说到底,除了我们自己内部问题,就是我们的战法太落后。突厥是骑兵,我们步兵、车兵倒是多,行动迟缓,要追也是追不上。”

    秦风心下诧异不已,想不到二李在年轻时,还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过。

    李靖冲秦风一竖大拇指,赞不绝口:“我朝建国之后,陛下与我等商议,意识到骑兵的重要,陛下也决定大量组建骑兵。可巧妇难倒无米之炊,我朝中马匹太少,有心无力,再加上万事从开起,当时的国库是一片空虚,根本没有钱财让我们去大量购买战马,况且,颉利可汗对我朝一直怀有敌视之心,对战马的把控十分严厉,在他的压制之下,北方各族愣是无人胆敢向我朝贩卖战马。”

    李靖说到这儿,不胜嘘唏。

    “这不就是古代版本的垄断与制裁么?”秦风心下暗笑,虽不经历过,可他通过一切事情也知道新生的大唐是非常艰难的。

    李靖赞不绝口道:“直到你开始从军、练兵,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败了突厥人,也缴获了不计其数的战马,这才扭转这一情势。从此以后,大唐有了充足的战马,也有了大量的骑兵,无往而不利,这都是你的功劳。

    这种赞扬话,秦风听了不知多少回,微微一笑道:“这都是将士们用命,我只不过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罢了。”

    “如今,大唐最强大的外部敌人已经让我们击破了,这一战,我们获胜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大唐军队树立了必胜的信心,与顽强不屈的军魂,同时,也练出了大量骁勇善战将士。以后,就算吐谷浑、高丽之辈就算寇兵也无法威胁、动摇我大唐之根基。我在想,当我大唐宣示兵威之后,近期内将再无战事,四境升平,我也该解甲归田了”李靖颇有些意兴萧索:“以前,突厥强横,我一心想着的便是打突厥。突厥已破,三大边患已去其一,剩下的那些太弱,根本不是大唐的对手,我老了,用不着再占着位子,是应该给你们这些年轻人让让位子了!老了,也该歇歇了。”李靖回头看着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年、青年将领,心里不胜欣慰。

    他统兵之初,是大唐虚弱之际,面对突厥无反击之力。照当时的情形,要想击破突厥,遥遥无期。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他满足之极,解甲归田,在府里享清福,写写兵书,那是人生乐事。

    “古往今来,华夏少说也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年中,虽不乏良将名将,他们建功立业,功劳之大,古今罕见。和大总管比起来,却是萤火与皓月之别,根本没法比。大总管建不世之功,立不世之业,人生若此,夫复何憾?您这辈子经历过的事情太多,说到底还没有享过几天清福呢,您年已年过花甲,在家读书自娱亦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境界。”秦风知道历史上的李靖,也是破了突厥之后,处于半出仕、半隐士的状态。他现在有此打算也属正常,说完之后,他用讳莫如深的口吻打趣说道:“再说了,您要是不休息,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哪有升迁的机会?要是您再不隐退,我可得把您轰下来了。”

    秦风这一番“真心话”,出自肺腑,也是他即将面临的难题,秦风能够不避讳言的说出这话,足以见他是的真诚,李靖听在耳里,也是感激在心头,猛然点头的笑着道:“秦大将军所言极是,我就依你之言。待宣示兵威之后,我就向陛下上表辞官,在家里陪陪老伴,写写平生之心得,确实是生平之乐事,呵呵。”

    “您想闭门享清福,那可不行。”

    李靖、李绩均是诧异的看向了秦风,李靖捊须笑道:“说老夫年迈该享福的是你,不让老夫享福的也是你,这很矛盾啊。”

    “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秦风正色道:“我一直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哦?”李靖和李绩大感兴趣,忙问道:“什么问题?”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两代之后,军队开始变弱,战事无良将可用,无勇悍之士可用。纵然是强汉亦如此,景帝时虽是富得流油,可在军事上,除了一个周亚夫,全朝却无人可用,若景帝时有着大量的良将,那么,击败匈奴的功绩或许就不是他的儿子汉武帝了。匈奴的军臣单于是一个惊才艳绝之辈,如果继位的不是雄才伟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汉武大帝,这天下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李靖、李绩动容的看着秦风,李靖神色阴晴不定,直愣愣的看着秦风道:“你是希望老夫育人?”

    秦风点头道:“没有人才,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汉之文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不是没有消灭匈奴雄心,也不是没有供给数十万大军可用之钱粮、铠甲、军械,而是他们没有可用之人。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事情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我们放大而言,把国家比作一个工匠的话,那么,各行各业的人才就是他的神兵利刃了。所以我大唐就想一直强盛下去,就要大批的人才。”

    “言之有理!”李靖、李绩大是赞成这话。

    “我建议陛下重启科举、创立武举,是拢天下精英于一体,为国所用。可是没有正式学习的人才终有穷尽之时,到了最后,即便有状元、榜眼、探花,可那也不过是从矮个子里挑高的罢了。”

    自古以来,人才就是访、求、招揽。不外这三招。能不能得到人才。就要看运气了。商汤得伊尹。文王得太公,遂有天下,传为千古美谈。可是,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真要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三王五帝到如今。三四千年过去了,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就是有美名的文王也没有达到这种盛况!

    见二人深深思索的表情,秦风比喻道:“农夫灌园,为求一饱,他辛勤劳作,就会得到所需的粮食。若是农夫不去劳作,那么。园里就会杂草丛生。同样的土地,劳作与不劳作,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你的意思是?”李靖、李绩若有所悟。

    “没错!”秦风点头道:“回朝之后,我会抽空用陛下建议,让陛下做一回农夫,灌一回田,自己来培养人才!如此可使朝中人才济济,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三代之时,有官方培养人才的事情,可是,规模太影响不大。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学成风,稷下学宫兴盛一时。

    自此以后,官方办学的事情并不多。汉朝大办官学,可之后一度进了一个狭隘的范畴,官学学的也不过是修心养性的儒家学说而已,而实实在在的东西,官方却是少有兴办。之前,秦风也曾与李世民、孔颖达讨论这种类似的问题,可之后的大唐事情太多,一切都在为了战争作准备,使得此事悬而未决。

    现在大唐消灭了突厥了,李世民个人的威望也将达到一个巅峰,但凡他决策,想必也将少了很多阻力。而且,短时间内,大唐无战事。

    诚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463章:成王败寇() 
“若是朝廷办学馆,招收天下聪明童子入学,他们中学而优者可以做官,那天下又是何等的光景呢?”

    二李脸上泛着光辉,对这话大是赞同。

    “有理!很有道理!”李靖微一沉吟,大是赞同。

    “这学馆,不仅仅用来培养做官的人才,同样可以培养军事人才,技艺人才!而人培养人才,就不可缺乏良师。像大总管您,身体或许老去,但一身的经验又岂会老去?有了大总管这样的老师,大唐何愁无将可用?等我父亲老了,我也建议退下之后,去学馆里当老师。一来么,不至于闲得慌,二来又可以为我大唐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这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当然,这种事情也少不了李绩叔父了。”

    李靖怔了半响,突然爆发出了一阵轰然大笑,声震四方:“想不到我这把老骨头,居然还有用武之地,居然还能够为大唐做出贡献!好,老夫没问题。当然,前提是你能够说服陛下老夫别的没有。但对于用兵之道还是拥有一定的自信。”

    他竟一改以往的沉闷,笑逐颜开,短短几个盏茶的功夫,他看上去竟然年轻了许多。

    秦风隐隐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态,当即不再说话。

    三人一边说话,一边不疾不徐的行军,穿着明艳铠甲的他们,在万众的期待下,很快就出现在了长安外围。

    秦风远远就看见了来迎接他们的阵容!

    以李世民为首,在他身后的皇太子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萧禹、唐俭、秦琼、侯君集及还有三省六部的官员一个个都站在身后。

    如此规模的迎接,在大唐当属首次。

    即便是当初李世民一战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时候,也未能获得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来到距离李世民规定距离之外,李靖、秦风、李绩与他们身后的战将先后翻身下马,步行到李世民近处见礼。

    “末将李靖”

    “李绩”

    “秦风”

    “率领麾下将士兵卒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这个时代并没有跪礼也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习惯,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在唐初还是沿用隋朝流传下来三称万岁的叫法。这三称万岁也是沿用于传说汉武帝山呼万岁的因由。这个时代“万岁”是一种庆贺语,并非规定是对皇帝的称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称万岁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秦风、李绩为首的三大将的率领下,身后的所有兵卒将士一并三呼万岁的拜见。

    李靖、秦风、李绩等人要见李世民不难,但是寻常将领兵卒要见皇帝一面何其困难,在封建时代的影响下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能够见皇帝一面是莫大的荣耀,一个个呼喊的格外卖力。

    “诸位我大唐的功臣平身免礼!”李世民脸上充满了难以掩盖的笑容,高声应对着,感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