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肆收购羊毛的结果就会出现羊毛一路上涨的现象,羊毛上涨,养羊的自然增多,假以时日就会有羊与马争草地的情况出现,若真出现了这种情况,那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高峰还得给朝廷一个信心,羊毛买来不能砸在手里,那得是能给朝廷换来巨额的利润,有了它,朝廷又会多上一条生财之道。
说一千,道一万,高峰是想把羊毛拿到自己手中。他有先进的纺织技术,可以纺出羊毛来,同时可以制作出羊毛衬和羊毛裤,这样一转手就是数十倍的利润,有了这一项买卖,县城的发展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同步上书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高峰准备在县城试行新货币。
这件事实际上他在前几次上书中就已经提到,朝廷从最初的反对,到后来不反对,却也没马上答应下来,只说让他做出样品以观后效。
这次高峰就是把样品送去,同时再次讲述了一些利弊和个中技巧。
没错,高峰计划推行的就是银元和铜元。这是在铜本位货币基础上新增加的币种,也是他计划将来做为主货币的一项前期举措。
时下流通的是铜钱,其面值小,成串后又体积庞大、重量不轻,一百贯就能装一大厢子,需几个人才能抬动。虽然朝廷为之发行了以一当十的大钱,实际上还是解决不了大额贸易的困境,一笔大买卖要拉一大车钱才能实现。
银元和铜元不同,一铜元可当二十铜钱,一银元可当一贯钱,虽然还无法完全解决大额贸易问题,相对来说却能缓解一下这种现状。
第427章 钱之国本()
高峰画的饼很大很圆,他并不知道这个饼扔出去后,竟对朝廷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不说羊毛之事,单就货币一项就够朝廷震撼的了。
相比之前的朝代,宋朝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铸币量也是大增,其总量甚至超过了唐代20倍。这一时期,不光国内使用宋币,就是周边的辽国、西夏、大理等数十个国家也使用宋币。
宋币成了当时的国际货币,只是如此大的铸币量和需求量,再加上铜的价格高于铜钱,使得一些富商屯积铜币以化铜,如此等等就造成了宋朝铸币不少,却一直闹钱荒。
钱荒不是小问题,市面上无钱流通,致使通货紧缩,是制约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在没有大铜矿开采的前提下,此事很难解决,它已成为了大宋的一大固疾。
除了钱荒的问题,铸币成本也一直是令朝廷头疼的事情。铸币需要大量的人工、火耗,还有运输等,这些都得算在铸币成本里。宋钱的配比是七铜二铅一铁,就算这样,铸钱也没有赚头,有时还会亏本。朝廷花大量的精力铸钱,不光本国使用,连外国也使用,可它偏偏赚不到钱,甚至还闹钱荒,这就令朝廷不满意了。
朝廷为此多方寻求对策,试图解决大宗交易、钱荒、铸币成本的问题,只是大部分都无疾而终。
高峰的提议正是投朝廷之所好,为它开劈出一条新路径,从而缓解货币紧张的形势。
当然,他还不能完全解决,别说他解决不了,就是后世发行了纸币,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只是情况稍好一点罢了。
高峰提议的核心就是实施分级货币,使多币种共存,同时加入铸币新工艺,使新币美观耐用,又具有防伪功能,还可节约铸币成本,使铸币有利可图。
实际上,分级货币,多币种共存的现象在大宋已经存在,比如,除铜币外,金、银也被视作法定货币,而且还有官方的发行。另外还有铁币,这是铜币的下一等级的货币,是在铜缺乏时发行的一个币种,一般十铁换一铜。
除此之外,还有盐钞、茶引、交子、银票以及钱引等数种具有货币职能的形式,种类可谓繁多而混杂。
金、银、铜、铁是金属货币,流行最为旷日持久。只是它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铜钱之所以能够作为主流货币,除了其发行量大之外,主要是因为掺兑了铅和铁,使得朝廷的成本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铁币易锈蚀,不能长期存放,而且它还容胡乱发行,因而只在部分地区流行。
金、银不能作为主流货币,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朝廷的贮备量不多,而且很容易被一些富贵人家用来制作首饰物件,因而流通受限。还有一点更为主要,那就是时下的工艺无法掺兑,若要发行,皆是纯金、银货币,那时势必亏得连裤子也穿不上了,朝廷自然不会做这种赊本买卖。
盐钞、茶引、交子、银票和钱引都是纸制货币,相当于后世的钞票,是为专项买卖或大宗买卖而设置的货币形式,只是因为官方无限量发行或无信誉单独终止等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目前还存在的也只有钱引一项。
无论怎么说,高峰的提议早就有人考虑过,只是并没有实现的方法,所以一直无法推行。
高峰敢推行,自然有他的优势,那就是技术方面的优势,这个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铸币工艺流程比原来先进。时下的铜钱基本都是用模具浇铸而成,其工作量很大,一批工人一天也浇铸不了多少铜钱。而且这种工艺很容模仿,从而造就了假钱横行的现象。
高峰提供的方法则不同,他是先统一浇注出金属块,然后压制出金属条,再用切割压花的方式生产钱币,这种方式以机器为主,明显比时下快捷而省力的多。
二是工艺配方要先进。
各种钱币之所以难以掺兑,除了温度难以达到要求外,最主要的是掺兑了其它金属后容易在高温时氧化,如铜易被氧氧化,银易被硫氧化,因而出来的钱币失去了应有的光泽,或变色,或暗淡,总之很难达到满意。
高峰自然知晓其原因,因而在融炼合金时,不但尽量屏蔽相关的氧化物进入,还添加了一些碳粉等还原剂,从而保证了高温时合金材料不受氧化物影响。
有了这些手段,再加上温度火候的把控,就是金银也可以进行掺兑处理。
高峰提供的材料配方就是,铜币为七铜三锌,银币为七银三铜,金币为七金三银。如此做下来,三者都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朝廷自然要感兴趣。
高峰主打的当然是银币,这种银币相当于后世的银元,不光造型美观,而且还能通过辩声来区别真伪,根本假造不了。
之所以主打这个,是因为他这里的贸易量较大,再用铜钱确实费时费力,光这一块耗费的人力都是无数。又因为是试行,所以金币还是暂缓推行为好,毕竟那个兑换关系较大,朝廷也不放心他为之。
此事朝廷震撼,自然是因为他能实现银币的掺兑,而且他的银币制作的样品十分精制,极有推广价值。因而当样品在朝堂上一出现,立马四座皆惊。
结论自然不言而喻,可行。
震惊之余,众人也在商讨,此事毕竟事关大宋国本,若仅由一个小县城来发行,又有些不伦不类,可做为试行地点,去剥夺别人的发行权,同样说不过去。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确定下来,试行之期,由县城发行,期间过去,县府应把相关技术上交朝廷,由朝廷进行发行。
此举虽然无耻,却也在高峰的预料之内,他本身就没考虑着把隐藏下来,否则他也不会把此事向朝廷奏报了。不过,他也打定主意,上交技术可以,他也不会去荒唐的收取版权,但他有制币机器,那是要成本的,朝廷必须要花钱买,如此,就能很好的赚上一笔了。
第428章 心计得逞()
朝廷热议的话题更大的自然是“羊吃人”的事情。
西夏和辽国一直是大宋心头的一根刺。
党项人李元昊脱离大宋自建国号大夏,宋人称之为西夏。自西夏建立以来,宋夏之间就战争不断。一方为了维持政权,一方为了收复国土,双方胶着了近百年,虽说宋军越来越占优势,但因辽国的存在,三国鼎立之势一直无法打破。
更因西夏的存在,大宋的边境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是巨大的消耗,因而大宋的对外政策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针对西夏。
西夏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与商业为主,对外贸易受大宋的影响很大,其贸易的中最大两项,一是青盐,二是牲畜。
西夏的青盐十分有名,其品质纯净,价格便宜,因而深受大宋民众的喜爱。宋夏对恃之时,青盐交易受限,于是走私者比比皆是,甚至大宋军中也开展走私活动。
西夏的横山之北和河西走廓有大片的牧场,盛产优质马匹和牲畜,马匹对大宋限制输入,但牛、羊、驴、骡,骆驼等的交易量还是不菲的。
西夏有先天的优势,也有无法回避的弱点,大宋一直在考虑如何限制西夏的发展,只是政策与执行间的折扣太多,很多事情也只是想想,或者表面上做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成效。
宋辽关系更为复杂,澶渊之盟前,宋辽间战事不断,直到结盟后,两国才难得的有十多年的和平。当然,这只是说大规模战争不再爆发,实际上小冲突还是不断的,一些打谷草活动仍在继续,只是没有上升到国家级别的战事罢了。
两国关系走到这一步,表面上大家都还算满意,可实际上对宋朝来说很是不甘。它最大的念想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得不到这个它寝食不安。
燕云十六州是大宋的门户,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没有它,大宋的大门始终是向北方敞开的,特别是汴梁城,简直无险可守,作为帝王,实际上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可是打又打不过,要也要不回来,朝廷只能憋屈的忍受着。它不忍受也没有办法,其军事荒废,辽国又有骑兵的优势,相较之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大宋没把握打仗,辽国更没把握打仗。
两国盟约之后,辽国掌权的贵族倾向汉文化,事事都向大宋学习,其心性也慢慢变得平和,因而有种厌战的情绪。
再加上朝廷腐败昏庸和国内的几次动乱,其国力已衰弱到历史的最低点,如此状态就是想打也打不起来。
两国都不愿意作战,表面上还有装出友好的架式,宋朝廷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就只能得过且过,因而没谁再去提起两国间的争端。
可是高峰这个异端出来了,而且给大家打了一针兴奋剂,他用一种“羊吃人”的概念告诉大家,不用战争也可以消弱敌人,甚至搞垮敌人。
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此法无疑是当前最合适最有效的办法,做做生意就能让敌人完蛋,还有比这更理想的吗?
一时间,赵佶和蔡京等几个重要的谋臣开始商讨起来,结果自然是既乐观又有所担心。
乐观的自然是认为此法可以一试,就算最终达不到目的,也不会亏本,更主要的是经过此举,就算削弱不了敌国,敌国也不会轻举妄动了,毕竟对敌国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生财之道,没有谁轻易放弃。
担心的是怕敌国不上当,或者北方草原广袤,养再多的羊也动摇不了其根本,若是既让对方赚足了钱财,又达不到效果,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讨论来讨论去,谁也不敢拍板就这样做,可这样也不行呀,成不成总得拿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