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江答道:“死难。”
高峰摇了摇头,讲道:“我却认为生难。”
生难?不等宋江发出疑问,高峰接着又道:“死,极为容易,双眼一闭,双腿一蹬,就再无痛苦。此时人将无牵无挂,无烦无恼,无忧无虑,无悲无喜。而‘生’则不同,他要在世间磨砺,他要经受风雨吹打,他要堪破人生百态,他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自己的信念,并为了信念而奋斗,甚至牺牲一切。”
“所以说,这个信念是痛苦的,也是艰难的,是有些人一辈子的追求,而在很多情况下,还追求不到。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三类人,一种是敢于坚持信念的人,他们不怕辛苦,能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奋斗,而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信念,不得不说这类是成功的人。二者是直接放弃的懦夫,他们不敢直面困难,遇到点措折便举手投降,这类人注定是失败者。第三种就是那种有想法没做法的投机人,他们只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一旦不成功便自暴自弃。这种人缺乏实实在在的规划,更是在困境时多方逃避,不愿生的痛苦,而求死的快乐,这种人其实是名副其实的虚妄者,也是蒙骗大众的伪君子,请问宋首领,你认为自己是哪一种?”
第492章 宋江归心()
高峰一口气说下去,其声震震,如重雷击在宋江心头,令他形若木鸡。
高峰的话很严厉,特别是最后,虽没有明指,却也把宋江划归到第三类,投机的伪君子,而且言外之意,这种人就是死了,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更不用说青史留名了。
宋江之所以失态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心思不停地在生与死之间胶着,显得极为矛盾。
诚然,高峰谈人生信念,谈青史留名,也是因为抓住了宋江的心理,告诉他,你想杀身成仁,还不够资格,从而断了他的念想。
当然,毕竟不是凡人,宋江过了片刻便反应过来,他知道或许被高峰说动了。不过,他还是很硬气地回道:“高大人,是非曲直并不重要,什么结局也不重要,宋某只求个心安。”
“你真的心安吗?”高峰毫不客气地问道。
“这,有何不是?”宋江被问得语诘,不知道如何回答。
高峰正色讲道:“宋首领为民请命,本是万民之福,可是事过半而夭折,是为民之不幸,此乃憾事一;宋首领麾下数千人,其性命全在你一念之间,你不想着保全其性命,却呈匹夫之勇,此乃憾事二;宋首领有亲弟在世,不思爱护,初见面便任生死别离,心中何忍,此乃憾事三。宋首领才华横溢,有统帅之才,却自甘堕落,使得世间少一志士,此乃憾事四。有此四件憾事,宋首领心中果能安矣?”
一番话果然把宋江又问住了,高峰说的四件事,件件都是他心中的遗憾,也是他在此重要关头一直犹豫的原因,只可惜他左右不了事情的结局,遗憾将无法改变。
看宋江脸现挣扎之色,高峰又道:“宋首领不是问我如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那我现在告诉你,我已帮你安排好了下面的路,如果走好了,你不但留住了青山,还告别了遗憾,如此可好?”
听到这里,宋江脸色终于恢复了平静,他淡淡地说了句:“大人还是想说朝廷招安的事?”
说一千,道一万,宋江不是不想听从高峰的劝,甚至从宋清开始劝时他就在琢磨,之所以选择宁愿战死,也不受朝廷的招安,最主要的便是他信不过朝廷,虽然宋清做了保证,可在无法得到证实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慎重从事。
高峰岂能不知道宋江的想法?史上宋江在初始就是宁死不降的人,直到被张叔夜打败,并俘虏了吴用,他才被逼投降。
宋江既然纠结在朝廷招安上,自然要在这方面解开他心中的疙瘩。
高峰微微一笑道:“宋首领,之前尊弟的保证千真万确、并无玄虚,对此,我可以向你透个底。”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周围的几人,除了自己信任的,就是宋江信任的,于是讲道:“朝廷招安不过是个幌子,实则我另有安置。”
“噢!”听到这里,宋江三人终于瞪大了眼睛,若真如高峰所说,倒还真能留住青山。
“不知高大人要把我等安排到哪里?”宋江问道。
“海上。”高峰简短地说道。
“海上?”宋江虽有不解,却不认为不妥。海上到目前为止大家都知之不多,找出一两个好地方倒也正常,只是他还有些顾虑。
海上安全吗?生活怎么办?总不能去当海盗?
疑虑虽多,宋江倒比较认可高峰的安排,不过,他还是问道:“大人所说的海上是指船还是岛?”
船与岛的区别很大,他不得不问清楚。
高峰爽快地答道:“岛屿,而且是面积很大的一座岛屿。”
看宋江三人还有疑问,他又加了一句:“这座岛我已经开发了好几年,目前岛上居民上万,堪称世外桃园,我想你们去了一定会喜欢那里的。”
“啊?”宋江三人同时惊呼出来,他们想不到高峰会有这么大动作,居然开发了好几年,还移居了上万居民,这种气魄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这才叫大手笔,这才叫高绝,只是这样朝廷知道吗?
不管朝廷知不知道,已经不重要啦,它不知道更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行动。
宋江三人已经被高峰说服,不自觉得认定自己已踏上了小岛,开始过上桃源般的日子。
畅想一阵,见高峰笑吟吟地望着自己,宋江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
他立马起身,示意了吴用和刘唐一下,三人面向高峰拱手行礼。宋江口中称道:“我等愿为大人麾下,誓死效忠,望大人一力成全。”
他并没有说效忠朝廷,而是说效忠高峰,这在募兵制的宋代,实属正常。
当然,在宋江心中就不这么认为了,他投降投的是高峰,可不是什么赵家王朝,这中间的区别很大,最起码,在宋江心中他还在造朝廷的反,只不过名义上受招安罢了。
高峰想要的也是这种效果,他想尽一切办法把宋江留下,可不是为别人做嫁衣,他有着更多的想法,不过,暂时他还不能向外人道。
看三人表了态,高峰急忙拉住他们,好言宽慰一番,这才安排人接收大军,同时安排酒宴接待。
至此,为祸一方的宋江起义为时一年左右,终于被消灭了,而高峰一直提着的那颗心也终于落了下去。
这次剿灭宋江比史上提前了好几个月,之所以如此快,不是高峰的指挥能力有多强,而是他早已知晓了宋江的意图和行动路线,因而在制定作战方案时,根本没走弯路,这才使得一击成功。
这是开挂得到的结果,且历史史实变化不大,再加上高峰身居高位和手握重兵,在这些都有利的情况下,若还不能把宋江擒住,他估计得买块豆腐撞死啦。
这次史实变化不大,但高峰知道,随着他参与各项事务的程度加深,历史轨迹将会越来越偏离原有航线,早晚有一天连他也无法把握,到那时,才是真正考验他的时候。
当然,也许那一天高峰的羽翼已经丰满,就是暴风雨来得再猛烈他也不惧。
第493章 蔡攸之心()
汴京城。
道君皇帝赵佶高坐龙椅,他的那张脸已笑开了花。
最近好消息频传,赵佶也跟着舒心起来。
宣和改元后,直到三年初才听到好消息,压抑了两个年头的赵佶总算脱离了之前的苦闷,所以一接到今天的好消息便向群臣宣布了。
“诸位爱卿,刚刚接到消息,东平府宋江已经接受朝廷招安,至此,京东两路和河北的贼患已除,此乃可喜可贺之事。”
宋江祸乱虽然规模不大,但他离京畿要地太近,影响还是不小的,最主要的是他四处转战,侵犯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是自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一家,甚至比规模宏大的方腊的影响也不差多少。
现在好了,终于平定了,这份欣喜还是值得道一道的,于是群臣纷纷发言。
当然了,那些言论无非是歌功诵德的,大赞赵佶皇帝英明,朝廷处事果断,大军所向,仅用两个月便平定了叛乱。其中也有一些非议宋江的,说他之前不识时务,待看到朝廷动真格的啦,这才见机行事,赶紧投降,否则定将死无葬身之地。
如此等等,好话说了一大堆,基本都是拍赵佶马屁的。
赵佶本就是个喜听好话的人,如今大家竭力奉承,他自然心花怒放,嘴都笑得合不上啦。
他美滋滋地说道:“宋江的祸患已经消除,朕的心思少了一半,前两天也有消息传来,说方腊之患已经控制,下一步就能发起反攻,离消灭方腊已经不远啦。”
征讨方腊的消息早几天已经得到,虽然不如消除宋江祸患来得更好,但也是个不错的消息,朝廷群臣一样振奋。
接着赵佶的话,群臣又是吹嘘一番。
什么方腊不自量力,早晚得受擒就死;什么陛下英明决断,定然得随心愿。
爽快地接受了这番吹捧,赵佶欣喜之余开口问道:“各位爱卿,那宋江如何处理?”
这话一问出来,朝堂上立马哑口无言起来。
宋江是受招安的人,就算他之前百般不是,此时也是与朝廷官员同等地位,也就是说,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他就是朝廷的大臣,与在场的一道,可以同朝共事了。
无论怎么说,消除了宋江的祸患是一事,但同朝共事又是另一事,谁会愿意与一名曾经的叛匪共事?
这就是一件奇怪的现象,之前想得美妙,可一旦事情逼近才发觉在情理上根本过不去。
群臣是这样,作为皇帝的赵佶同样也是这样。只是这种场合,谁也不会说出出尔反尔的话,毕竟同意招安是朝廷的意思。
再者说,那边还有一个方腊在看着呢,宋江的事若处理不好,一旦被方腊利用,极有可能造成南方战场的被动,那就不好玩啦。
所以说,给宋江安排职务是必然的,只是职务有大小,事情有轻重,给他安排什么职务才是最为重要的。
按正常情况下,给宋江安排个闲散的文职也就行了,只是再闲散,他也要在朝堂上出现,对于这种在大家心目中有着穷凶极恶形象的人来说,并没有人愿意多见他,因而把他赶出朝堂之外才是好。
当然,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是有人有不同的考虑,那个人正是正得圣眷隆宠的蔡攸。
蔡攸道:“陛下,臣有一建议。”
蔡攸虽是蔡京的长子,可他的发家却并非因为蔡京,而是因为他自己机会把握的好。
在赵佶还是端王时,蔡攸就想办法结交他。当时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监守,不过二十二、三岁,他每次上裁造院时都能赶上朝臣退朝,于是他就算计好时辰出来,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赵佶相遇。
于是,端王每次下朝都能看见一个比自己略长几岁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马拱手立在一边,谦恭有礼,观之可亲。端王就问左右仆隶,少年是哪家的公子,左右回道:“是蔡承旨的儿子。”于是赵佶便在心中记下其人。
等到赵佶继位,蔡攸自然得到重用,赵佶首先给他赐进士第,